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重點難點問題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依據、內涵和意義

歷史方位,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處的位置。一個國家的進步,只有從歷史發展的坐標上去認識,才能更加準確;一個社會的變革,只有從時代的對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發展現狀、發展方向、發展要求的科學概括,賦予黨的歷史使命、理論遵循、目標任務以新的時代內容。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這一新的變化和判斷,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基礎和實踐基礎。

一般來說,“時代”是人們認識人類社會規律的世界歷史性范疇,是指一定時空范圍下世界歷史的性質和走勢,這是對于世界歷史發展總的趨勢或者總的方向的判斷,這是“時代”內涵的最高層次。在世界歷史發展的大時代大趨勢中,一般還會有階段性區分的時代,比如20世紀前半葉是戰爭與革命的時代,后半葉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21世紀的今天,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然是時代的主題。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當代中國新的歷史方位,這里的“新時代”,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來講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并非世界歷史的性質和走勢發生變化的大時代,也不是世界發展階段性時代主題的變化,僅僅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是基于當代中國社會發生的深刻的歷史性變化所做出的重大判斷,也是基于時代發展的歷史性變化所做出的重大判斷,有著充分的時代依據、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深層次的、根本性的歷史性變革。歷史性成就表現在: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港澳臺工作取得新進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這些歷史性成就帶來了中國社會全方位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黨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被忽視、淡化、削弱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觀念不正確、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阻礙發展活力和社會活力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嚴重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社會思想輿論環境的混亂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軍隊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我國在國際力量對比中面臨的不利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明顯改變。這些歷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我國發展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個新的發展階段,是改革開放40年來發展歷程的必然接續,又有很多與時俱進的新特征。歷史性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這些歷史性變革的力度之大、程度之深、范圍之廣、成效之卓著,在黨的歷史上、共和國史上、民族發展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使得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正以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要求我們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坐標,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發展階段。

(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新變化

社會主要矛盾狀況及其變化是社會發展階段性劃分的重要依據。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論斷,反映了我國發展的實際狀況,揭示了制約我國發展的癥結所在,指明了解決當代中國發展主要問題的根本著力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對我國發展全局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需要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坐標,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三)當下中國處于“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

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國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黨的十九大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既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明確要求,又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分為兩個階段安排。從2020年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再奮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我們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坐標上,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這一鼓舞人心、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宏偉藍圖。

(四)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新變化

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歷史機遇期。當代中國己不再是國際秩序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建設者、引領者。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聚焦;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深刻、長遠。同時也要看到,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我國正處在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時期,“樹大招風”效應日益顯現,外部環境更加復雜,一些勢力對我國的阻遏、憂懼、施壓不斷增大。需要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坐標,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國際局勢和周邊環境的新變化。

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么新時代。理解新時代,需要把握其內涵和外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既不是憑空產生的,更不是一個簡單的新概念表述,而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發生的必然歷史飛躍,具有豐富厚重的思想內涵、實踐內涵和歷史內涵。

第一,從歷史過程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近100年來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極大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創造力,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了社會活力,極大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強大生命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續奮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治國理政第一位的任務,就是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團結帶領人民奮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篇章,讓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第二,從主要內容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當代中國已經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階段。按照黨的十九大的戰略部署安排,到2020年我國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此需要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戰勝各種風險考驗,闖過各種險灘難關,舉全黨全國之力不懈奮斗。在2020年底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以后,再用兩個15年,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我國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安排科學而宏大,要用10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路程,用和平發展實現這一目標史無前例,其任務之艱巨繁重、道路之艱難和曲折、困難障礙之多都是超乎尋常。因此,堅韌不拔、鍥而不舍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必然要求和歷史任務。

第三,從發展階段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明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不斷創造美好生活、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發展的目標和歸宿,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戰略部署的基本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大任務,就是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集中精力解決人民群眾關注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鮮明的人民性特質,凸顯著社會主義的價值立場和追求。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狀況與國家綜合實力的發展、民族精神的高揚同向同行,人民群眾將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第四,從人心所向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勤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新中國的成立,為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為民族復興注入了強大生機活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中華民族展現出強大活力,煥發出蓬勃生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凝聚起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接續奮斗、砥礪前行,就一定能夠到達民族復興的光輝彼岸。

第五,從國際地位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當今世界是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統一體,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中國的利益和世界的利益不可分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隨著我國對全球經濟貿易和全球治理進程的深度參與,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的貢獻有目共睹,中國的發展日益成為世界發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借鑒。面對國際格局和國際關系的深度調整,面對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人類需要應對許多共同挑戰的外部環境,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我們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建成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新世界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從落后挨打到獨立自主、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的發展歷程。經過中國人民長期奮斗和不懈努力,我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強大,中國已經步入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歷史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正在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強起來不只是簡單的物質經濟總量的提升,而是體現在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創新驅動戰略不斷實施,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轉向高質量高效益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不斷發展,協商民主凸顯中國特色和中國優勢;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顯著提升;社會和諧、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更大的成就等等,都將成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任重而道遠、但明確而堅定的前進方向。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邏輯的辨證統一,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主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蘇共垮臺、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社會主義失敗論”“歷史終結論”一度甚囂塵上,“中國崩潰論”在西方也不絕于耳。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緊密結合中國國情、發展時機和時代特征,適時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各項事業取得穩步前進,社會主義在中國彰顯出頑強生機和不竭活力,創造了令人驚嘆的“中國奇跡”,譜寫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輝煌篇章,為歷經磨難的社會主義注入強大生命力,在世界上重振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如果說我國社會主義實踐前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那么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全新階段。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旗幟在當今世界更加鮮艷奪目、更加令人神往,成為引領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偉大旗幟,成為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的發展奇跡,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打破了發展中國家對西方國家現代化的“路徑依賴”,為它們樹立了發展榜樣,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其顯著的建設成就和成功經驗,證明了在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不只是一條道路,而是有多種選擇。無論什么國家,必須把近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現代化發展趨勢與本國本民族的發展實際相結合,探索既符合現代化發展一般規律,又能與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發展道路,才能既擺脫西方現代化的弊端,又實現本國現代化的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發展,就是在現代化和民族特點之間找到了相容相濟的發展方式,在融入世界全局和維護國家主權之間找到了平衡協調的路徑和橋梁,不僅順應了現代化發展的世界潮流,而且弘揚了民族傳統和本國優勢,破解了困擾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與保持獨立性之間的難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力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又努力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推進全球治理,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負責任大國的積極作用,為解決當今世界的全球性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二、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矛盾學說和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基本矛盾的運動和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具體表現,反映著這種社會形態在一定發展階段存在的最突出問題。它“規定和影響著其他矛盾”《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頁。的存在和發展,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中“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頁。??茖W分析和判斷社會主要矛盾,歷來是黨制定大政方針和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

黨對我國社會不同歷史時期主要矛盾的認識,就是根據社會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和深化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正確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社會矛盾,牢牢把握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及其不同時期的具體表現,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最終領導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img alt="《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59D90/17613882307568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45167-S8kkpq5w7cVewWv3Zq9eXU6GYca8F1cr-0-6c88513aff40b5c0b3de0680d9b711a2">這一提法是符合當時我國實際的。然而,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黨的八大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并沒有堅持下去。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肯定了黨的八大對我國社會主義矛盾的提法并作了進一步精簡和提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學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备母镩_放以來,我們黨根據這一主要矛盾制定和堅持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歷史充分說明,堅持一切從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出發,在諸多社會矛盾和矛盾全局中敏銳地抓住主要矛盾,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戰略策略,自覺圍繞主要矛盾部署黨和國家全局工作,是我們黨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問題的一條成功經驗。黨和國家事業能不能順利發展,也同我們能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經歷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無論從我們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面對的矛盾和問題、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工作對象和工作條件等,還是對我們黨長期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要求,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已經不能準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變化,進而制約和影響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判斷和戰略部署,需要作出新的概括和表述。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表述,指明了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根本著力點,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準確的認識前提。

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各種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和集中反映,在社會矛盾運動中居于主導地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新特點,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客觀實際決定的。

一是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自2010年開始穩居世界第二位,貨物進出口和服務貿易總額均居世界第二位,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分別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制造業增加值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領域遙遙領先,高鐵運營總里程、高速公路總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生產能力穩居世界第一位。這說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發生了新的階段性變化。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邁上了新臺階,已經達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85元增長到2017年的59660元,年均增長約9.5%,已經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分別從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3.1%以下,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7年達到4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2017年達到76.7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社會保障水平極大提高,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也有顯著改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學習出版社2018年版,第68—69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生活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公平意識、法治意識、參與意識、監督意識、維權意識在不斷增強。這說明,人民群眾對于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層次更高、內容范圍更廣,出現了階段性的新特征。

三是影響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他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發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發展不平衡,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失衡現象,制約了全國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表現在很多方面。從社會生產力來看,我國既有世界先進甚至世界領先的生產力,也有大量傳統的、相對落后甚至原始的生產力,而且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生產力水平和布局還不均衡,發展水平仍然差距較大。不平衡和不充分,從目前來看,不平衡更主要更凸顯。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來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較好,但社會法治化水平不高,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社會建設還有不少短板,生態文明建設問題較多。從城鄉和區域發展來看,我國城市和鄉村之間,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仍然較大。從收入分配來看,雖然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在世界上處在中等偏上行列,絕大部分人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農村有幾千萬人口尚未脫貧,城市還有不少困難群眾。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互掣肘,帶來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發展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

四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適應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要求,體現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戰略重點的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后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然要求,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反映了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是新時代、新戰略、新舉措的著力點。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的表述不是一個短期的概念,而是要管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工作導向和實踐要求,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要結合當前任務和長遠目標,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變”與“不變”論斷的相統一中來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一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來看,在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同一個階段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可以有不同的層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并不一定會改變社會發展階段的總體判斷。“兩個沒有變”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一般規律,但初級階段的階段性特征,則表現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特殊性規律。二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統一性和階段性之間的關系來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其艱巨性、長期性、復雜性都需要我們有清醒的認識。我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左右,按國家和獨立經濟體排位,大體處在世界中列,在創新能力、產業層次、公共服務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較長歷史時期的統一性中,包含有不同的階段性,社會主要矛盾不會一成不變,必然會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但這些變化一定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統一性中的階段性變化。

因此,在認識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時,必須把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問題,同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變、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的問題統一起來思考和研究,把“變”與“不變”這兩個論斷統一起來理解和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故此,謀劃發展、制定政策,要始終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既不落后于時代,也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三、中國共產黨關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研判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贏得主動、贏得優勢,就必須敏銳地發現機遇,緊緊抓住和利用好機遇。戰略機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戰略實施的歷史階段及其背景、環境和條件,具有時間的長期性、空間的開闊性、影響的全局性等特點。戰略機遇期是各種因素和各種關系交互作用的結果,其內涵和條件會隨著形勢的發展而變化。誰能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戰略機遇期,誰就能夠獲得新發展和新突破;誰能正確分析和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誰就能夠延續和拓展戰略機遇期。這既是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歷史經驗。

抓住戰略機遇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貫思路,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偉大歷史成就的重要法寶。從20世紀50年代“一五計劃”開始至今,中共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同時期形成了豐富的戰略機遇期思想以及基于其上的戰略決策。新中國伊始,以世界進入原子能歷史新時期、世界處于十年或者更長一點的和平時期為國際背景,毛澤東認為“我們要利用目前國際休戰時間,利用這國際和平時期,再加上我們的努力,加快我們的發展,提早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頁。。1956年9月黨的八大作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并形成了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加強國民經濟技術基礎的戰略目標,掀起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國防技術發展的高潮。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戰略機遇期的判斷及戰略實踐,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物質基礎,催生了中國尖端技術的發展,孕育了中國的新興工業,為國民經濟自立起到了固基立本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在科學分析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基礎上,反復強調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反復強調,分析問題要有戰略眼光?!耙獙崿F適當的發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務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拿出具體措施。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頁。。他還認為中國能否抓住歷史機遇,不僅關系到國家發展的快慢,而且關系到能否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前途和命運。他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F在,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img alt="《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59D90/17613882307568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45167-S8kkpq5w7cVewWv3Zq9eXU6GYca8F1cr-0-6c88513aff40b5c0b3de0680d9b711a2">我國一輪接一輪更加堅定有力的改革開放,就是建立在這樣的機遇期判斷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決策。特別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中共中央決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并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等三項重大戰略決策。由此開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共十六大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綜觀全局,21世紀的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貫徹十六大精神,中共中央作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為新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構筑了強大動力。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黨不僅強調了抓住戰略機遇期的重大戰略意義,還強調了抓住戰略機遇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谖覈褪澜缙渌麌椰F代化發展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胡錦濤提出:“無論從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看,還是從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歷程看,能不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一個國家能不能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勝利的關鍵所在?!?img alt="胡錦濤:《進一步認識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增強推進改革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人民日報》2003年11月25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59D90/17613882307568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45167-S8kkpq5w7cVewWv3Zq9eXU6GYca8F1cr-0-6c88513aff40b5c0b3de0680d9b711a2">同時強調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戰略主張,“要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正確應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進步的發展趨勢,妥善處理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種復雜和不確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國發展的主動權”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3年7月2日。。結合現實國情以及國際戰略格局的重大變化,我國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致力于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偉大征程,形成了更加有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環境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戰略主張,這是建國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和對外開放戰略的重大升華。

黨的十八大重申,我國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實現上述目標,十八大提出我國要始終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十八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提出我國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化互利共贏新格局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等重大戰略決策。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地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再次明確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綜觀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面對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已經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這一基本特點,作出了我國仍然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其依據主要是:

第一,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于中國的發展。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深度沖擊,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干涉主義、逆全球化潮流有所上升,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能源資源安全、恐怖主義、網絡安全、氣候變化、傳染性疾病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但是,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互相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特別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變化,我國同各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等的關系持續平穩,各國加強對華合作意愿進一步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于我國集中精力搞建設、謀發展。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已經發生變化,以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構建包容共享、合作共贏的世界新秩序,是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和條件。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我國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為我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了堅實的道義基礎,超越了過往人類社會國強必霸的歷史路徑,改變了由發達國家主導和主宰、并非發展中國家可以完全享用發展成果的發展維度,塑造了人類社會開放、共享、包容、合作、共贏的發展軌道?!耙粠б宦贰睉鹇缘膶嵤推渌麌野l展戰略的對接,以及亞投行的設立,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最新實踐,也是我國賦予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和把控戰略機遇期的新嘗試。

第二,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我們最大的機遇就是自身不斷發展壯大,同時也要重視各種風險和挑戰,轉危為安、善于化危為機。既要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務繁重,社會矛盾凸顯;也要看到,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國內市場潛力較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國民儲蓄率較高,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步伐加快,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沒有改變,各方面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社會政治大局穩定,這些都為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廣闊空間。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更加成熟定型,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得到了確立和發展,在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和制度成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得到確立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不斷完善,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已經成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定海神針”。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和最大政治優勢,牢牢抓住和利用好戰略機遇期,是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關鍵所在,是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因此,牢牢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充分估計前進道路上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和風險,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第四,世界權力轉移的歷史表明,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反映人類價值正義的道義支持,是大國戰略機遇的必要條件。當前,位列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和強大的制造業能力,構成了我國硬實力的強勁支持。創造了40年高速增長的人類經濟奇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以積極的方式展示中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軟實力。立足于發展中國家,代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利益,反映新的世界秩序的需要,踐行新的發展觀,力促世界和諧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代表著人類正義和世界新秩序的方向。這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期待,也是支撐我國戰略機遇期判斷及其延長的有利條件。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一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判斷,是一個事關國家、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長遠性、決定性的判斷,并非僅僅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領域。二是戰略機遇期是一個世界性話語,并非專指中國。世界各個國家都存在著戰略機遇期,各個大國都有對其戰略機遇期的預估和研判,這個戰略機遇期可以是10年甚或50年。戰略機遇是開放的,也是互動的。可以觀察到的事實是,有些國家在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為各種秩序的修正和完善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為規則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有些國家在抓住用好戰略機遇期的過程中,也給其他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機遇。比如“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不僅是中國的機遇,也是沿線、沿岸國家和地區的機遇;不僅是“亞洲命運共同體”的機遇,也是全球各個國家的重要發展機遇。“片面的以某個國家的意旨和行為作為標準來核定其他國家是否處于戰略機遇期,這本身就是一種以他人的霸權思維束縛自身思維的認識和看法。沒有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就沒有所有國家的戰略機遇期”吳小平、韋統義:《中共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控戰略機遇期思想研究》,《毛澤東思想研究》2017年第5期,第133頁。。各國的戰略機遇期是可以疊加的。三是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研判,同時蘊含著我們所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的寓意,必須全面理解。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有利條件勝于不利因素,所以必須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居安思危,知危圖安,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充分研判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在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中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對內求發展、求和諧,對外求和平、求共贏,確保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

2018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國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這是繼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對我們當下所處歷史方位的又一重大判斷?!皯鹇詸C遇期”之后強調“歷史機遇期”,是在縱觀中華民族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歷史演進,統攬國家、政黨、民族的沉浮興衰、立足于“兩個百年”目標實現基礎上,做出的重大判斷。歷史性機遇就在今朝。歷史機遇就是中華民族強起來、實現偉大復興的機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成熟、更具引領力感召力的機遇,是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機遇?!皻v史機遇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個目標干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勇于擔當、不辱使命的奮進歷程。體現了將走向百年華誕的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黨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深化。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必然內在地要求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的社會革命進行到底,也必然內在地要求黨始終保持憂患意識、備豫不虞,以理性的自我反省能力和自我革命勇氣,應對艱辛挑戰,充滿朝氣。

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快干”“實干”“會干”,搶抓機遇,真抓實干,在尊重規律中破解難題,在防范風險中化解風險,在應對挑戰中轉危為機。繼續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準備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朝著我們黨確立的偉大目標奮勇前進。

四、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

基本路線也稱總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一定歷史時期指導全局的總任務、總方針、總政策的集中概括,是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集中體現,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全部實踐的指南和依據。

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概括起來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黨的十三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十七大把“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一起寫入了基本路線。黨的十九大不僅將“美麗”寫入了基本路線,而且將“現代化國家”提升為“現代化強國”,擴展了黨的基本路線的內涵,提升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黨的基本路線高度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基本途徑和根本保證、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方針,既緊緊抓住了中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又體現了運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全面推動歷史進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要求。歷史經驗證明,基本路線正確,黨和人民的事業就進步?;韭肪€發生失誤,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

改革開放以來,黨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始終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積累了豐厚的物質財富;堅定不移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不動搖,有效抵制了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和封閉僵化的“老路”。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世界影響力不斷提升,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發生了根本改善,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重申了這個認識,指出我們在實踐中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既不偏離“一個中心”,也不偏廢“兩個基本點”。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我們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不能有絲毫動搖?!秉h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指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也是黨內政治生活正常開展的根本保證”,并要求“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偏離和動搖”。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了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重大意義。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依然必須牢牢抓住“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偏離和動搖,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要求。

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牢牢把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分兩步實現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一切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適應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只要國內外大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能也不應該改變。這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要求。

毫不動搖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是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毫不動搖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核心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要堅持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把黨的領導貫徹和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必須增強“四個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確保黨始終總覽全局、協調各方。要牢固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全黨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并且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下去。

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對國際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帶來的新挑戰和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充分發揮和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敢于涉深水區、啃硬骨頭,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堅定不移地實施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促進中國與世界聯系的不斷擴大,促進中國以更自信的胸懷面對世界,與世界各國共同分享發展機遇、應對挑戰、創造輝煌。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以及各方面的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把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深刻領會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新時代正確認識歷史方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根本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能不能堅持決定我們的興衰成敗。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根本的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積極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容不得半點懷疑和動搖。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新時代更好擔負偉大使命、實現偉大夢想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看到已取得的偉大成就、發生的偉大變革,又要看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清醒地看到中國雖然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還很低,發展任務仍十分艱巨,要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還要不斷深化改革,破解新問題、新課題。既要看到中國的機遇,又要看到必須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必須振奮精神,勠力前行,決不能貪圖享受、消極懈怠、回避矛盾,決不能對錯誤思想、不當言行放松縱容、養癰遺患。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打鐵必須自身硬。“四個偉大”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高度認同基本路線,則貶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的錯誤思潮就沒有空間;高度認同基本路線,則夸大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能正確指出這些問題的成因和解決辦法,懷疑甚至反對改革開放的聲音就沒有市場。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高度認同、善于運用基本路線,黨的團結統一、中央權威就能夠實現;廣大黨員高度認同、善于運用基本路線,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凝聚就能實現??傊挥袌猿贮h的基本路線,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黨的建設才能扎實推進,我們黨才能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牢牢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一切違背黨的基本路線的錯誤言行。黨的基本路線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大方向、大原則和大戰略,內部體現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有機統一,外部體現為與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的有機統一。因此,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既要堅持其思想精髓和精神實質,保證其內在統一,貫徹始終;也要堅持其與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所共同決定的黨和國家事業的大方向、大原則和大戰略。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關鍵在于保證用黨的基本路線統一全黨的意志和行動,鞏固黨的領導、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鞏固改革開放大政方針及其所取得的成果。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要求,全體黨員在堅決捍衛黨的基本路線中,除了自身要不斷提高認識、強化實踐外,還要在思想和行動上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一切違背、歪曲、否定黨的基本路線的錯誤言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多伦县| 武平县| 洛宁县| 云和县| 邵阳县| 江城| 余姚市| 开阳县| 庄浪县| 彩票| 长宁县| 克拉玛依市| 东辽县| 汕尾市| 百色市| 廉江市| 永福县| 清丰县| 冀州市| 左权县| 大厂| 昌都县| 大竹县| 太湖县| 大丰市| 中西区| 桂阳县| 岳西县| 且末县| 临清市| 秦皇岛市| 连州市| 曲麻莱县| 正镶白旗| 延安市| 栖霞市| 拜城县| 五河县| 宁安市| 雷州市| 永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