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 陳鵬聯
- 5877字
- 2020-10-21 18:02:49
第一節 主要內容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緊密聯系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聯系當代中國歷史方位的深刻變化,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加深對當代中國基本國情和所處歷史方位的理解和把握,全面理解和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判斷。
一、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國情是歷史文化傳統、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國際關系等各個方面的總和,其中最基本的國情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社會性質及其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和最大實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指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但尚處于不發達階段,是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不發達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人民生活水平等各個方面。經過40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的綜合國力邁上了新臺階,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小康,國家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國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不發達狀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民生領域的短板、社會文明水平、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重大改革部署和政策的落實、黨的建設等方面還需要不斷加強和改進。
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分析我國基本國情、深刻總結社會主義發展經驗教訓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經歷若干具體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現在還處于初級階段”,黨的十二大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現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內涵,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此后,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均重申我國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并不斷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在這個不斷前進的歷史進程中,必然要經歷若干具體的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必然隨著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情況而發生變化。但這些變化,僅僅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歷史階段中發生的變化,必須厘清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長期性與階段性的關系,把握和運用好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才能正確認識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但這并沒有改變黨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我國仍將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堅持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判斷,不僅在經濟建設中要始終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也要始終牢記初級階段;不僅在經濟總量低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經濟總量高時仍要始終牢記初級階段;不僅在謀劃長遠發展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始終牢記初級階段。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我們敏銳把握初級階段不同發展階段的新形勢新變化,以新理念引領各項事業的發展,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至千里,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新勝利。
二、我國是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發展中國家是相對與發達國家而言,在經濟、社會、科技、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速、經濟總量增加位居世界前列,社會結構出現顯著變化,科技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顯著提高,但大而不強,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是從人口數量和質量來看,我國目前總人口已超過13億,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截至2010年為4.08%(第6次人口普查),無論人口總數還是文盲半文盲人口數量,我國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之一。二是GDP總量2018年超過90萬億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只有9462美元,大體相當于美國的六分之一。按聯合國公布的2018年“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我國在第86位,甚至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三是從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總體達到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但我們仍然有約3000萬貧困人口,其中相當一部分處于深度貧困狀態。四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強、民生領域不少短板還沒有解決,生態環境、社會治理等方面有待加強。五是從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看,工業化處于后期階段,城鎮化率和城鎮化水平有待提高,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高質量高效益發展任重道遠。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也是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基本途徑。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依然是我們的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新發展理念統領全局發展,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我國在努力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提供國際公共產品。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中國通過自身的和平發展,使13億人口過上了越來越好的生活,這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發展的最大貢獻;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發起成立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就是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建設性舉措。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三、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
經過40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發生深刻變革。針對過去一個時期黨的領導弱化問題比較普遍的狀況,黨中央果斷提出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大政治要求,強調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強調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從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方面著手,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堅持民主集中制,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決防止和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和宗派主義,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覽全局、協調各方。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糾正了一個時期以來在堅持黨的領導問題上出現的模糊認識和錯誤思想認識,扭轉了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的黨的領導弱化和黨的建設缺失現象,實現了全黨思想上統一、政治上團結、行動上一致,大大增強了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領導力、號召力。
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國內不利條件和復雜形勢的深刻變化,黨中央果斷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接連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使全黨全國的發展觀念發生深刻變化,推動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我國發展培育了新動力、拓展了新空間,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發展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
各方面體制機制發生深刻變革。針對我國各方面體制機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黨中央果斷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5年間,共審議、通過重點改革文件360多個,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共推出1500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戶籍制度、考試招生制度、生態環保等關乎民生的改革舉措陸續落地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
全面依法治國發生深刻變革。針對我國法治建設相對滯后,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司法不公等問題嚴重影響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的狀況,黨中央果斷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統籌加強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環節建設,統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有效提高了國家機構依法履職能力,有效提高了各級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有效增強了全社會法治意識,有效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維護了人民群眾合法權益,顯著增強了我們黨運用法律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
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發生深刻變革。針對境內外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各種錯誤思潮、觀點給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帶來的嚴重干擾,黨中央果斷作出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重大工作部署,就意識形態領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闡明立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宣傳輿論陣地管理,加強網絡輿論監管,對錯誤思想敢于亮劍、敢于斗爭,堅決遏制各種錯誤思想的炒作和蔓延。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大大增強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有效扭轉了意識形態領域一度出現的被動局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互聯網建設管理運用不斷完善,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大幅提升,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
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深刻變革。針對導致發展不可持續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顯著增強了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效遏制了漠視生態環境、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和傾向,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發生深刻變革。針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上存在的許多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以及部隊內部的不正之風、腐敗問題,黨中央果斷作出在全軍開展正風肅紀的重大政治決策,對新形勢下政治建軍作出部署,堅定不移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持改革強軍,全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推動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推進治軍方式根本性轉變。堅持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推進科技興軍,加強練兵備戰。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組建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面加強國家安全工作,突出抓好維護政治安全。這些重大舉措和重大工作,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軍隊政治生態重塑、組織形態重塑、力量體系重塑、作風形象重塑,提高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水平,顯著加強了國家安全工作,顯著提升了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能力。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發生深刻變革。針對來自外部環境的嚴峻挑戰,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加緊對我國進行圍堵、干擾、遏制,黨中央果斷對外交總體布局作出戰略謀劃,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進全方位外交,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正確義利觀,闡明我國的全球治理觀、新安全觀、新發展觀、全球化觀等,倡議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構建覆蓋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在對外工作上取得一系列新突破,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布局。審時度勢、精心運籌,開展釣魚島維權斗爭,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并實施常態化管控,強化對南海重點島礁和海域管控,抓住時機推進南海島礁擴建工程建設,取得了經略海洋、維護海權的歷史性突破。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營造了我國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提高了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為我國的發展在國際上贏得了戰略主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新的重大貢獻。
全面從嚴治黨發生深刻變革。針對新形勢下黨執政面臨許多新的重大風險考驗和黨內存在的腐敗現象等突出問題,黨中央果斷作出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并以頑強的意志、空前的力度加以推進,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大力推進理想信念教育,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
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決糾正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出臺并堅持實施中央八項規定,嚴厲整治“四風”
問題,堅決反對特權。全面強化黨內監督,巡視利劍作用彰顯,實現中央和省級黨委巡視全覆蓋。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剎住了一些過去被認為不可能剎住的歪風邪氣,攻克了一些司空見慣的頑瘴痼疾,形成了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態勢,消除了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管黨治黨實現從“寬松軟”到“嚴緊硬”的深刻轉變。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全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鞏固,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歷史性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這些歷史性變革的力度之大、程度之深、范圍之廣、成效之卓著,在黨的歷史上、在新中國歷史上、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必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產生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