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時間專注法則
2.1 洞察時間的魔力——被低估的時間
當你拿起這本書的時候,你真正關心的是什么。你或許只是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關心到底什么是專注力的技術;或者是因為對前言中提到的“專注模式”感到好奇,關心到底是什么樣的模式;又或者你關心的是提升專注力都有哪些方法。但除去種種的好奇心,如果你對專注本身感到困惑,并且想在學習和工作中有所提升,那你最關心的問題,一定是如何實踐這些專注法則。
實踐這個詞,蘊含一些和“理論”相反的含義。它不像理論是抽象的、用于思考的,而是我們實實在在踐行的活動和行為。你或許不關心專注力有怎樣的特點,但你一定會關心要如何運用專注力提升你的工作效率——那么你就必定要花時間工作,并通過效率來衡量專注效果;你或許不關心如何把不同的專注法則拆分開來,但你一定會關心在不同的情緒之下應該如何專注——那么你必定要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中運用這些專注法則,并不斷總結經驗方法。
如果你再深入一些,一定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實踐是需要載體的,而這個載體就是時間。只有當你認清時間的意義,你才會理解究竟專注力是如何作用于你所要做的事務之中的。
時間當然是一個巨大的話題,它蘊含著包括哲學、心理學、宗教、物理學甚至金融學在內的各種領域的知識。但在這里,我們并不談論這些寬泛的內容,我們只關心這樣幾個問題: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所花費的時間究竟是如何分布的?它有什么樣的價值?我們可以如何開發它的價值?
如果有一個評選大賽,要選出這個世界上價值被嚴重低估的事物,那冠軍一定非時間莫屬。
小學的時候,你為了一顆棒棒糖或者一包零食曾哭過半個小時。如果讓初中的你有機會穿越回去,一定毫不猶豫地給他買一顆棒棒糖——為這樣的事情哭半個小時,實在是太不值得了!
到了初中,你可能為了一份想買的雜志去小店打零工賺錢,如果讓大學時候的你穿越回去,一定會認為這樣做太浪費時間和精力:這些時間完全可以用來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如果當時能夠更專心于學業,從長遠看你所能得到的收益是當時去做兼職的百倍。
我們總是懊悔,在上一個人生階段,那些本該利用好的時間沒有好好利用,本該規劃好的事從未規劃,但卻縱容這些事情在目前這個人生階段繼續發生……
我們從時間管理中總結出的最大經驗教訓就是,我們從來沒有學會如何管理時間。在我們決定應該做什么的時候,通常只是以目前的即時需求作為考量,而對時間的價值往往只是用當時極狹隘的眼光去判斷,卻忽略了時間所具有的增值。
但時間的價值,不是你現在能創造的即時價值,而是你未來能創造的價值的折現。
人最大的智慧是能夠以“未來”的眼光來思考眼前的事物。如果你堅信自己的能力會有所增長,面臨的機遇會變得越來越多,在行業內會積攢更多的經驗,那你斷不能以現在自己能得到的即時回報作為時間價值的衡量標準。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因為家境算不上很好,每次他去食堂吃飯的時候,面對8元錢一份的飯和5元錢一份的飯,他都會糾結一番,然后挑5塊錢的那份。
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很節省的人,因為畢竟他糾結的飯菜只是3元錢的差距而已。但每到周末放假的時候,他都選擇在寢室宅一整天,所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在床上玩手機了。他不愿意出門和同學去聚餐,因為他覺得這樣會浪費很多錢。他也不愿意去教室,因為他覺得去教室學習會很累很餓,最后還要去食堂買飯,不如在寢室泡一碗泡面來得劃算。
我以前和他說,如果他真的缺錢的話,就應該在學習上加把勁,這樣就可能拿到學校的獎學金和助學金,生活就會好很多。但是他說,這樣是不是太麻煩了一點?
在我看來,他又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一方面在生活上他很節儉,但另一方面他對于時間卻如此“揮霍”。如果告訴他,他每玩一天手機所損失的財富是100元,我想他或許才會感覺自己是多么浪費。或許他還可能認為,就算周末不浪費時間,也不能保證一定能贏得獎學金,所以倒不如干脆躺在寢室里,反而可以節省一小筆開銷。
這就像有時候我腦子里冒出的念頭:比如想要學習一門課程,但想到還要交報名費,便覺得反正不一定能學會,那還不如省點錢在家里看會兒電視劇;比如你想要去做一個項目,但想到有可能失敗,便覺得干脆不做好了。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正是導致你沒有真正利用好時間的罪魁禍首。
在將時間轉化成真實價值的時候往往會面臨延時的問題:我們花費了時間,但并沒有立刻產生效果。我們沒有看到眼前立刻的回報,而那些我們所付出的努力,可能要到很久以后才發揮功用。正是因為我們沒有收到即時的反饋,所以才會垂頭喪氣,認為現在做的努力都沒有意義,進而斷言這段時間沒有什么價值。
再來說說我的這個高中同學吧,如果他能夠更好地利用時間,獲得的其實遠不止獎學金或者助學金,他或許還可以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進入更好的大學,受到更好的學術教育或者職業技能訓練。因此,就算不能贏得獎學金,那也利用時間獲得了巨大的未來價值——他所損失掉的又何止是獎學金這一點點錢財呢?
時間的價值正是因為需要較長的反饋周期,所以才令許多人只能看到眼前較少的收益,而忽視以后所能得到的潛在價值。這種“未來價值”需要經過長期的投入才能獲得,但卻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相對來講,短期的即時收益固然重要,但如果只考慮短期收益,或者在以后的生活中只重視創造即時收益,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是舍本求末的做法。不僅如此,時間具有的“未來價值”的力量還會隨著滾雪球效應被進一步放大。
在我高中的時候,因為一次偶然的決定,我開始準備數學奧賽。由于我是中途來學習課程的,對于別人來說已經熟悉了一個月的課程,對于我來說卻深奧難懂。
我第一次去上課的時候,因為不了解老師的講課風格,很長時間都沒有辦法進入狀態。更糟糕的是,他還帶著濃重的口音,判斷他說了什么就已經很不容易,跟上他的思路就更難了。
對于我來講,高中的其他課程難度不大,即使一段時間沒有認真聽講也是可以照例跟上的。但數學奧賽課程有些不一樣,因為大部分知識對于我來說都是全新的,而且前后的連貫性很強,一旦缺失了前面的章節,當我聽后面的內容時就會感到十分吃力。
我能做的,就是迫使自己從頭開始,別人學一節課的內容而我要學三節課。雖然這個過程十分難熬,但總算用兩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把前面的知識補上了,盡管對開始的內容掌握得不算牢靠,但是完全可以跟上接下來的進度。
在這兩個星期里,我特別能體會那些成績比較差的同學的感受。他們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因為生病,可能因為走神,總之在某一步落了下來,因為這一步落下,再加上之后在學習中可能會面臨老師的批評,自己也會有挫敗感,于是對于這門學科沒有信心。盡管他們仍然在努力追上,但是在追的過程中又有新的知識要學習,而正是因為前面知識的缺失,面對新的知識你可能需要花成倍的時間去理解,從而導致更大的挫敗感,更加無心學習超越自己理解能力的知識。因此,可能只是第一天因為一些事情耽誤了學習,第二天要找朋友出去玩,第三天一不小心玩了一天游戲……這些看上去只是很小的差距,在以后的學習中被放大成為他們的重大學習障礙。這一切的產生,可能只是因為缺了一個月的課程而已。
因此,越早開始專注,時間的未來價值就越大。
巴恩斯利曾經對加拿大許多職業曲棍球運動員的生日做過統計,他發現在1月出生的曲棒球運動員遠遠超越其他月份出生的球員。
事實上,這種差異并非出于占星的原因,而是因為加拿大的曲棍球聯賽的法定注冊日期是1月1日,這意味著,一個9歲的男孩必須是在1月1日之前滿了9歲,才能進入9歲以上的曲棍球聯賽,也就是說,一個在1月2日就已經10歲的男孩,他可以參加聯賽,但是同一年的12月份之前還沒有滿10歲的男孩,卻只能被晾在球場一邊。這個年齡正是發育的青春期,12個月的差距會給他們正在成長的體質造成不同的影響。
這就是加拿大,這個地球上曲棍球運動最狂熱的國度,教練從那些球隊中為曲棍球巡回賽挑選球員——隊員年齡都在9歲到10歲之間挑選,當然他們最希望在那些具備年齡優勢的球員當中發現天才球員。
一個球員如果能有幸進入曲棍球巡回賽,他將獲得什么?他會擁有優秀的教練、更出色的隊友、一個賽季50到75次的出場機會,而不是像“社區聯賽”一樣,一個賽季只有20次的出場機會。
差距會不斷擴大,1月出生的孩子成為曲棒球運動員的優勢就越來越大。
——《異類》
相信時間所具有的未來價值和形成的滾雪球效應,是認識到時間“魔力”的第一步。這聽上去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真正把它變作信條,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我們大部分時間所做的事,都并不能形成未來價值和滾雪球效應——因為我們需要保證基本的睡眠時間,我們需要有正常的社交活動,我們也需要保證生活中基本的快樂感和滿足感。
盡管這部分時間難以形成未來價值,但是它們是無法被占用的。例如必須要保證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的你,如果強行占用睡眠時間去熬夜工作,付出的代價將會是明天更糟糕的工作狀態或者以后更糟糕的身體狀況,最終得不償失。
在這部分時間之外,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實現躍進式增長。我們所能創造的價值的提升,往往并不是連續的,而是跳躍性的。
例如,你從一個崗位升職,因為可以管理更多的手下,和以前相比,你可以通過分配任務的方式,把其他人的工作價值疊加,而不單單只是自己所能做的工作價值——這種變化并不是逐漸發生的,而是跳躍性的。例如,你是一名創業者,你找到投資人并且能夠擴大現有業務,那么你能達到的成績就遠比以前小作坊式的生產方式要高得多。時間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講都是有限的,只有通過躍進式增長,把你的工作價值成倍放大,才不至于把自己的時間耗費在大量基礎性工作上。
一項針對超過100人的長期跟蹤調查顯示,人一生中的收入變動常常只與少數幾個時間節點的選擇有關,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只需要在這幾個關鍵時點發力即可。例如高考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你可以選擇的專業、學校,以及你未來的學業和職業。很高的考分能夠讓你從你的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實現躍進式增長,但這卻來源于你在高中三年的長期努力和專注。
躍進式增長是普遍存在的,我們的成長總是遵循“緩慢積累→突然上一個臺階→緩慢積累→再上一個臺階”的路徑。但創造出躍進式增長并不是這么容易的事,因為有可能在緩慢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沒有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到一個目標上,而是分散地努力,這就很難實現“上一個臺階”的階段性目標。
在一段時間內,抓住一個點,把它設置成為核心目標,然后充分爆破。不要把自己的時間搞成一盤散沙:時間價值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你不斷在一點點疊加,你就可以收獲指數級增長;而如果是像散兵一樣四處作戰,至多收獲線性增長,更糟的情況是,你可能在所有戰場都潰不成軍。
想要實現躍進式增長,你必須對時間做長期規劃——不是一天、一周,而是一年甚至兩三年的規劃。也就是說,你需要對自己較長時間的未來設置一個需要達成的目標。如果你現在還在高中,你需要設想一下你高考能夠得到的成績,并且以此作為你的目標,來規劃接下來的高中生活;如果你是大學生,你需要考慮四年之后繼續讀書或者工作的可能性;而如果你已經工作,那你必須要考慮未來的職業發展、可選擇的晉升路徑、可利用的資源渠道。
這個規劃并不是指事無巨細地列出所有你從現在開始就要做的任務,而是對自己的潛力進行預判——因為這代表你時間的“未來價值”,同時也代表你的心理預期。
列出你2~3年內的大致規劃:這個規劃里可以有通過的某個職稱考試,可以有期待的升職空間,或者預計的薪酬。按照你目前的發展,這些事件都是有可能被實現的,那么你考慮一下當你實現這些目標之后你的時間價值如何(每小時的酬勞)。這有助于你判斷在這2~3年之中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
例如,假設你是一名法學院的大三學生,在剩下的兩年時間里努力通過司法考試,根據學院往屆的經驗,就完全可以找到一份月薪10000元的工作,那也就意味著在未來你每天的時間成本接近500元。也就是說,當你在還不會餓肚子的情況下,現在對于那些日薪低于500元的兼職應該好好權衡一下,轉而先準備司法考試。同樣,無論你做什么,都可以采用這樣的計算方式,它會幫助你省下大量被“賤賣”的時間。
當你用這種長遠的規劃來思考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之后,很久以后回過頭來看,一定會驚嘆,自己竟然可以走得這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