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注力的技術
- 胖子鄧
- 6622字
- 2020-08-14 19:11:19
1.2 四大專注法則:成長的杠桿點
究竟是什么事情困擾著你,消磨了你的專注力?這是上一節尚未解決的問題。
如果你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并對照你自己的親身經歷,你可能已經發現很多癥結:
手機消息太多干擾。
突然想到有一封郵件要發。
朋友約喝酒去。
最近情緒相當低落。
睡眠質量突然不好,莫名變得焦躁。
老板總是不按常理安排任務。
要讀的書太難,實在讀不進去。
最近出了好看的美劇,我天天都在等更新,根本沒心思學習。
……
這些癥結看上去雜亂無章,沒有什么共性,似乎就只是一大堆生活瑣事的羅列,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隨機事件而已。但這些癥結并不孤立,它們背后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而關于這些深層原因的解決方案,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談到的“專注法則”。這個法則就是協助你處理類似場景問題的方法,它絕不僅僅是針對某個具體行為的答案。如果你只觀察到自己在一系列瑣碎事件中浪費了時間,卻沒有思考到底應該遵從什么樣的法則才能改變這種狀態,那么你注定無法擺脫困境。今天立下宏愿,明天便棄之腦后的人,正是因為在“如何專注”這件事上,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應有一套怎樣的法則,只是得過且過,遇見一個問題就暫時解決,沒有考慮如何處理這一類問題。
如果我們能從生活中的這些癥結出發,就能找到無法專注的深層原因,這正是讓我們重新發掘專注力的關鍵。
時間控制法則(解決問題:同一時間多重目標,無法集中精力)
在工作中你可能遇見這樣的狀況:當你正在精心準備一項策劃案的時候,突然一個電話打進來,讓你安排一下明天晚上的會議。這個時候,你不得不在策劃文檔之外,重新打開公司郵箱,開始準備發郵件。當你正在為郵件的措辭愁眉苦臉,糾結結尾處應該說“請務必參加”還是“有勞各位參加”時,你的老板又讓你去把這個月的財務結算一下,并且擬成表格給他。你很想和他抱怨財務結算本不是你的職責,但是轉念一想,自己還是剛入職的員工,為這種事情和老板爭執實在有點小題大做,因此只能答應“好的,老板放心”。
當你快要完成財務結算任務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今天約了一個客戶吃飯。于是你趕緊收拾收拾,準備出門,在擁擠的地鐵上開始思考吃飯的時候要和客戶談些什么。因為這一系列瑣碎的任務,你的情緒已經有一些低落。你調整心態,決定先搞定客戶再說,之后加個班,把表格繼續做完,再群發會議郵件,最后完成那項已經拖了很久策劃案。你按照預計的時間在腦子里計算了一下,大概能夠在晚上11點前搞定這些任務。但就在這個時候,手機的備忘錄提醒你,你購買的網絡直播課馬上就要開始——這是你為提升自己硬實力所安排的課程。
在這種情況下,人很容易“抓狂”,因為如此多的事務已經超過了我們線程處理所能承載的范圍。我們沒有辦法一次性處理太多的任務,當在同一時間內有多重目標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耗費大量精力去思考如何安排任務,如何妥善應對各方,如何在各項事務之間自由切換,最終的結果是精力很難集中任務不能順利完成。
盡管上述嚴重的時間沖突并不經常出現,但是思考時間應該分配給外語學習還是跑步,是讀書還是先完成工作,是先玩一會兒游戲還是馬上開始做最近要交的一篇報告,這種糾結卻經常會發生。
當我們陷入這樣的糾結或者抓狂的狀態時,我們的實際效率絕不會高。這種狀態我們稱之為“目標摩擦”:當我們面對多項目標的時候,我們在安排任務或者切換任務的過程中,會消耗掉大量的注意力。
因為目標摩擦的消耗,我們大部分努力沒有用在高效完成任務本身上,反而在目標摩擦上耗盡能量,它可能體現為:糾結到底先做什么的焦慮感,面對多重任務什么都不想做的崩潰感,等等。
“目標摩擦”還有另外的副作用。當我們完成一系列目標之后,如果沒有掌握有效的專注法則,往往會變得格外無聊和空虛:我們的大腦就像一臺機器,目標摩擦會使得這臺機器發燙甚至損耗;當目標恢復正常或者沒有明確目標時,這臺機器會因為被磨損變得十分鈍化,甚至連正常強度的任務也無法完成。在大學的期末階段,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必須應對考試,我們突然被迫用多線程處理各科的課程內容,但考試過后,我們卻更加難以集中精力,這正是目標摩擦后遺癥的體現。
要解決目標摩擦問題,不單單是列出清單,明確自己這個時間做什么和那個時間做什么,就能夠辦到。簡單地列清單只是讓你的生活“顯得”更有規劃一些:根據我對身邊朋友的調查,80%的人列出清單以后都沒有按照清單上的計劃執行。他們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有的人是因為在任務過程中才發現原來計劃的時間并不充裕,有的人是因為突發事件的干擾,有的人是因為突然無法克制地想玩一下游戲,但沒想到一玩就是一個通宵……
制訂計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掌控自己的時間。只有當你真正理解了時間,并且基于對自己的了解開始制訂計劃,規劃適當的目標實現路徑,把所有的事項當作一個完整的系統來對待,而不是一張張毫無頭緒的計劃清單,才能將你的努力最大化。這也正是在本書第2章內容“時間專注法則”中將要講到的內容。
思維淬煉法則(解決問題:思維強度無法跟上)
除了任務冗雜所導致的不專注以外,還有一種相當普遍的情況,那就是因思維能力不足導致的無法專注。
想象一下你現在正在讀小學一年級,這個時候你剛剛學會數字1~100,還沒有完全記下加法口訣表,但此時你的老師強迫你學習大學高等數學的知識,這對你來說該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要一個剛剛學會100個正整數的人去理解微積分基本定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當他看到那些寫滿希臘字符的公式時,一定會抓狂的,滿腦子想著“老師你干脆殺了我得了”。這不是因為你體力不支,也不是因為你不愿意專心學習,而在于一個我們都知道的事實:一年級的小朋友怎么可能專注學習大學知識嘛!
不可能的原因在于,他們本身的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達不到相應的水平。當知識儲備過低,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死撐著努力,而是回過頭去補齊那些我們沒有掌握的知識;當思維能力不足時,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從一些更容易上手的思維訓練開始,提升思維能力。
我們經常會面臨“被迫學習高年級知識”的痛苦,只是沒有剛才的例子這樣夸張罷了。遺憾的是,我們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大部分時候的第一反應不是去補齊缺乏的知識和能力,而是在這些知識難關面前死磕,最終的結果則是長時間的挫敗感讓我們泄氣。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是無法專注了。
有時候,我自己也會犯這種錯誤:讀一本書讀起來感覺太難,并沒有想從相關的、更基礎的資料開始,一步一步深入,而是就著這本書死磕。在沒有輔助材料的情況下,越讀越費勁,最后自己從中學到的知識寥寥無幾,而只是把讀書當成一次“識字游戲”。在這個過程中也就談不上專注了。
專注力需要以思維能力和知識體系作為基石。當一個人從加法學到乘法,再從整數理解到實數,然后再補充方程和函數的知識之后,他才能夠在有一天開始集中注意力學習高等數學。
同時,我們也正是通過專注來提升思維能力并搭建知識體系的:只有當我們知識能力不斷增強,思維能力不斷提升,我們才能完成更難的學習任務,在那些更難的任務中保持專注。
這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在這條專注之路上,所有的人都要從 Level 1一路往上,通過專注獲得能力和知識,闖關獲得下一個專注力關卡,再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
知識和能力就是這樣循序漸進提高的。如果你要新學一門語言,一定也是先學簡單的詞匯,再學簡單的語法,才能造出簡單的句子;接下來添加新的語法規則和高級詞匯,才能把句子變成一個段落甚至一篇文章。因此,期待一步從小學一年級水平上升到大學生水平是完全不現實的,在專注力養成這場游戲中沒有人擁有作弊碼。
沒有作弊碼,并不代表沒有“攻略”:實際上,從哪里能夠獲得最多的經驗值,哪里能夠恢復魔法值,哪里能夠找到寶箱——這些攻略是存在的,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并懂得如何正確使用。例如: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哪種思維模式會更容易專注?不同的狀態下應該進行什么不同的思維專注訓練?我將這些秘籍寫在本書第3章“思維專注法則”中,并配上使用指南和可操作的訓練技巧。你越早讀到這些內容,并越早把它實踐起來,就能進步得越早和越快。
高效閱讀法則(解決問題:缺少閱讀技巧,走很多彎路)
我讀大學的時候選修了一門課,因為課程難度較大,加之教授在黑板上寫板書的時候字跡比較潦草,常常讓人看不清楚也聽不太懂。
當我覺得有沒怎么看清楚的地方時,直接去問教授,到底那個字符是什么意思;當我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也直接問教授到底這處應該怎么學習。
對于我的疑惑,教授自然是耐心解答,而且當我的問題相當有價值時,他會給我推薦其他的閱讀書目,或者告訴我“那篇論文能解決你的困惑”。
和我不一樣的是,另外一位選修這門課的同學更喜歡自己鉆研。有不懂的地方就一個人琢磨,他經常花一天的時間解決一道題;認不太清板書的時候,他一般也不會去問教授,而是自己認真思考一番,如果實在想不明白,他再找我借一下筆記看看。
我和他最后都得到了相當不錯的分數,但是我在這門課上并沒有花太多時間,而他花在這門課上的時間比我多得多。講這件事不是要強調“勤學好問”的重要性,而是想說:專注,包含許多不同的方式。那位和我一起上課的同學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自然也很專注,但如果從單位時間的產出來看,我有更加高效的專注方式。
我的同學并不是因為時間管理有問題,或者思維能力有所欠缺,甚至他在這些方面遠遠超過我。但我之所以能在更短的時間里實現同樣的專注效果,是因為我借助了外力的幫助。
如果我沒有去請教教授,而是一個人鉆研我的疑惑,可能花十天時間都解決不了。但是當教授告訴我“某篇論文就是探討這個問題的”之后,我去閱讀這篇論文,不僅僅解決了自己的困惑,而且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也比之前加深太多。用牛頓的一句名言來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學生時代之后,我們或許很少有機會再去上一堂課,或者向一位教授請教,但是閱讀卻是時常有之:當我們準備某次職業考試時,要讀備考書籍,練習題目;當我們遇見工作中無法解決的難題時,我們也需要從書籍或者網絡上搜索到的資料中去尋找答案;甚至當我們沒有明確目標時,閱讀也是我們增加知識最普遍的方式之一。
閱讀的目標也是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真正的效果卻因人而異。我們在閱讀時需要自己去發現好的書籍,去發現有哪些達人可以指導我們,有什么更權威的信息源可以讓我們接收到的消息噪音更低,有什么途徑可以從其他優秀的專家身上學會以前沒有試過的思維模式。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不同程度的“自學”:“自學”并不是獨自一人閉門造車,而是自發地尋找到最優的專注方式,在這種方式下提升自己。對于很多沒有習慣自己從書中汲取知識的人來說,這很困難,或者看完一本書也只能保留半天左右的記憶時間;而對于那些能夠專注閱讀的人來說,他們可以達到“一目十行”的閱讀速度,同時篩選出關鍵信息,并且將閱讀到的知識整合進自己已有的知識庫,形成更大的“知識地圖”。后一種人在閱讀中也更容易發現閱讀的樂趣,從而自發地與別人交流,尋找其他感興趣的書籍。久而久之,懂得專注閱讀和不懂專注閱讀的人,他們之間的效率差距所引發的知識庫的不同變化,將會成為他們之間不可逾越的能力鴻溝。
閱讀在今天的重要性,遠遠比以前任何時候都高。互聯網讓“獲取書籍”變得毫不費力,但“信息鴻溝”卻因為“能否從書中獲得信息”而依然存在。學會高效地閱讀,并把所學到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潛能,這需要你有技巧地專注閱讀,而這正是第4章“高效閱讀法則”想要和你分享的方法。
心智自激法則(解決問題:越焦慮,越走神)
在完成一項任務的過程中,由于各式各樣的原因,我們可能會陷入一種焦慮的情緒。
例如,當你在寫一篇報告的時候,心里惦記著還有某個產品流程圖沒有畫完,有時候就會突然焦慮起來:糟糕,我還不了解產品流程圖怎么畫呢!于是趕緊搜索一番“流程圖怎么畫”,結果還是沒有看出眉目來。突然又想到:我現在還沒有完成報告,老板在催,怎么辦?在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早已偏離原定的計劃。
像“糟糕,還不了解產品流程圖怎么畫”這樣的擔心,顯然并沒有什么有效意義——雖然它提醒我們需要抓緊時間,但是同時它給了一個緊張的暗示,在這種暗示之下,焦慮情緒也就產生了。因為焦慮和不安,我們往往會選擇逃避現實,例如在網絡上漫無邊際地搜索一番,或者干脆玩一兩個小時手機。這種逃避最終會讓我們陷入一個死循環:任務無法完成—焦慮—逃避—任務更加無法完成—焦慮—逃避……
這也正是焦慮的陷阱:當我們越想擺脫焦慮的狀態,卻越不可避免地陷入焦慮的泥沼。
焦慮的產生是自然而然的,我們在第一節就已經提到過,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重要防御機制。當人們為完成大量工作而迫使大腦進行高效運轉的時候,因為感受到某種類似“生存威脅”的信號,焦慮情緒隨之而至。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總是期待大腦處于最佳狀態——我們都曾體會過在最佳狀態時,那種高效的知識吸收和強大的信息輸出的快感。為了維持這種狀態,我們往往會更加拼命地迫使自己集中注意力,不要去思考那些瑣碎的事情,讓我們的大腦充分發揮出它的才智。有時候這種控制是卓有成效的,但這只是極少數的情形。絕大部分時候,即使我們耗費大量的意志力,我們仍然不能阻止焦慮情緒繼續蔓延。
如果把焦慮感比作泛濫的洪水,那堵塞堰口絕對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式,我們應該做的是找準泛濫的原因。想要控制焦慮,最好的辦法并不是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對抗焦慮,這往往只會導致更嚴重的焦慮;真正應該做的,是找到令自己焦躁不安的核心問題,盡力排除掉負面影響因素。想要跳出焦慮感所制造的惡性循環,你需要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調動積極的心理體驗去對抗焦慮。
在學習和工作中,除了焦慮以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情緒會影響我們——正如我們在本節開頭所提到的,因為等更新的美劇,我們可能根本沒心思學習;因為最近和同事關系處理得不好,我們可能無心工作,等等。
情緒和心態這方面的問題可能很雜亂:自卑感會讓我們不愿意專注,自負則可能會令我們不屑于專注;抑郁會使我們根本無法進入工作狀態,而過于亢奮可能會令我們在不同任務間來回切換,耗費大量精力。
這一系列雜亂的問題背后,卻有一個共同的解決之道,那就是心智的成熟。
心智的成熟聽上去有點玄乎,但它的確如此真實,只是它的發展過程往往十分緩慢,讓我們沒有體會到它的存在。想想我們都有過的經歷:在很小的時候,我們會因為一個小玩具大哭大鬧,并且一旦哭起來可能怎么都停不住,甚至有時候拿到了玩具,外加獲得了最想吃的冰糖葫蘆,哭聲都還不能停止,但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況就很少發生了。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長大后越來越懂得情緒控制。然而,在童年的時候,我們的心智還不足以處理這樣復雜的事件,我們的大腦判斷十分單一:“得到玩具—開心,得不到玩具—不開心”。在這種簡單心智下,所有的行為自然是情緒化的,充滿不連貫性和隨機性。在這樣的簡單心智下,要求專注自然是難上加難。
隨著心智變得成熟,我們逐漸能夠保持一段時間的專注,而不至于很容易就被其他事物分散精力,也逐漸明白情緒控制的價值。
但心智的成熟遠遠不止這些。我們經常會有這種體驗,有時候回頭看以前所做的一些事情,可能會發現之前的處理手段十分幼稚,十分情緒化。當你有一天心智達到更成熟的狀態,回頭看現在的自己,可能就像現在的自己看小時候那個沒有玩具就會哭鬧的自己一般,覺得現在的那些不專注的行為是如此幼稚和情緒化。在更成熟的狀態下,處理好各種各樣的復雜情緒會變得十分容易,同時有效地協調我們大腦的各個部分,讓自己能容易保持專注的狀態——這正是心智成熟的體現。
很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度卻并沒有隨之增長。這是因為心智總是傾向于保持現在的狀態,一個小孩在長大的過程中會變得成熟,那是因為周圍復雜的環境要求他必須這么做,否則他可能連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和日常生活都無法處理。但隨著我們對周圍環境越來越熟悉,或者長期處在舒適區,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更加成熟的心智,也能處理這些日常事務,因此心智也就不必成長。如果沒有刻意地訓練和思考,去激活心智的成長,那么你的心智就只會保持在“能夠處理基本人際關系和日常生活”的水平——這對應的壞處就是,一旦出現一些突發事件,而你的心智能力水平又不足以應付這些事件時,你就可能失控,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陷入某種負面情緒中。
如何讓心智變得成熟?如何控制復雜的情緒,而不至于陷入情緒的漩渦?如何通過心智的成長變得更加專注……這就是本書第5章“心智自激法則”將要探討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