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會紀實》:大會籌備
- 山重水復: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 陳平編
- 3865字
- 2020-08-04 17:54:30
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召開的。
九一三事件后,隨著林彪反革命集團的罪行材料陸續發出,并傳達到基層,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批林整風運動。林彪事件對全國上下的震撼是巨大的,它動搖了人們對“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基本理論的看法,大家開始了更深一層的思考。
根據毛澤東的決策,周恩來因勢利導,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開展了對極左思潮的批判,并以此為基礎,對各地區、各部門的一系列工作進行調整和整頓。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周恩來加快了落實干部政策的進程,使一大批被打倒的黨政軍干部重新走上了重要領導崗位;1972年至1973年間,著手對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整頓,恢復和發展生產,狠抓產品質量;在對外經濟貿易方面,工作也有了新的突破,面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交流;在落實干部政策和經濟政策的同時,周恩來等還著力在科教、文化、民族、統戰等方面落實黨的政策,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的各項工作得以恢復和改善。
但是,毛澤東雖然從林彪事件中吸取了一些教訓,對批判極左思潮給予了支持,可他并沒有意識到“文化大革命”全局性的錯誤。隨著批判極左思潮的深入,越來越多地觸及“文化大革命”本身,這超出了毛澤東允許的范圍。他在一次與中央政治局成員的談話時,認為林彪不是極左而是極右,說:“極左思潮少批一點吧。”從而改變了批林的正確方向,這使得江青集團更加有恃無恐地批判極右和反擊右傾翻案。
按照中共九大通過的黨章,十大應該在1974年召開。但是由于突發林彪事件,九大通過的關于林彪是“毛澤東同志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的黨章亟待修改;九屆一中全會也只選舉林彪一人為黨的副主席,林彪一死,導致中共中央一位副主席也沒有;而且,在21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有7人屬林彪集團,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的成員都急需調整;另外,林彪事件也需要由黨代會作出正式結論。因而,毛澤東和黨中央決定提前召開十大。
1973年5月,中共中央召開以籌備黨的十大為主題的工作會議。主持會議的周恩來代表黨中央提出:中共九大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都是正確的,九大是勝利的大會,但受到林彪的干擾,林是曇花一現的人物。今后,全黨仍要繼續高舉九大團結、勝利的旗幟。在談到鄧小平“復出”一事時,周恩來表示:中央關于恢復鄧小平同志職務的文件,是一個有代表性的文件,對此絕大多數同志都是滿意的。小平同志今天出席了會議,同樣情況的,還有其他一些人也出席了會議。這里講的“其他一些人”,主要是指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沖擊的一批老干部,而吸收這些老干部出席黨的十大,是毛澤東這時正在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十大的籌備工作中,毛澤東著重考慮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央領導班子的組成,包括林彪事件后需要再次選擇自己的接班人。他考慮新進入中央領導班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要年輕;二是要從工人、農民中直接選拔一批人。他在九大后,特別是廬山會議和九一三事件后,多次說“要提工農出身的同志為黨的副主席、常委”。1972年7月,他又說:“外國人說我們現在年紀大了,寄希望于年輕人,說是我們死了就會變修。怎么辦?我的意見就是要搞一點年輕人來當共產黨的副主席、軍委副主席。所謂年輕人,就是年齡在三十至四十之間,要工人和農民。老年、中年還要。你們多找找,南方北方都找。文化水平低一點,用一批知識分子扶助。”
正是從這種設想出發,王洪文、陳永貴、吳桂賢、倪志福等被考慮進入新的中央領導班子。
在籌備十大的過程中,毛澤東對中美會談、中日建交后國際形勢的發展十分關心,認為需要有通盤的分析。1973年6月5日,他會見越南領導人黎筍、范文同時對他們說:“我們外交部發過通報,說是美國的戰略中心是在亞洲、太平洋。后來我得到這個消息,我說不一定。它在歐洲、中東、還有美國本土,問題不少。它總要抽一部分兵力走,不能老在亞洲、太平洋。它管的地方太多,要收縮一點。而且在你們那里,吃了虧了。”
為準備召開黨的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有三份重要文件需要在會前擬定。
第一份文件是中央委員會的政治報告。政治局確定的報告起草小組成員有周恩來、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葉劍英、李先念6人,由張春橋執筆。毛澤東從一開始就對報告的起草工作給予指導,以體現他的意圖。這年6月中旬,在聽匯報后,他基本認可了報告稿的要點,并提出具體補充意見。7月7日,他看了周恩來報送的幾經修改并在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的報告送審稿,表示“原則同意”。
這份報告,首先肯定黨的九大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肯定九大以來黨中央領導的各項工作。關于粉碎林彪反黨事件,報告認為這是“黨在九大以后取得的最大勝利”,是“對國內外敵人沉重的打擊”。報告對林彪等的陰謀活動和兩面派手法進行批判,又反復論證“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與實踐的正確,據以提出:作為反映國內外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矛盾的“黨內兩條路線斗爭”,“還會出現十次、二十次、三十次”,“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報告要求全黨特別是領導干部注意“抓大事”,以主要精力開展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批判修正主義,“鞏固和發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報告強調:當前仍處于“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國際形勢的特點是“天下大亂”,“山雨欲來風滿樓”。鑒于中國“在經濟上還是一個窮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報告號召各級黨組織應重視經濟政策問題,努力完成國家計劃。
在十大前夕召開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江青曾借毛澤東關于“批孔”的詩和有關言論,主張將“儒法斗爭”的內容寫進十大的政治報告,主持會議的周恩來以這個問題“還需要消化一段時間”為理由沒有采納。毛澤東對此也沒有提出異議。當時擔任中央對外聯絡部長的耿飚不久后在部核心小組會議上說:“聽說總理一次看到《光明日報》送審的清樣時說,看來批孔文章太集中了。中央還沒有正式文件,批孔搞一、二、三次就可以了。”
第二份文件是《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改草案。修改小組成員有康生、王洪文、江青、張春橋和姚文元等。修改稿于7月初基本完成,并經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修改稿中除刪去總綱里關于林彪的一段話外,仍保留九大黨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更突出了“文化大革命”的意義和作用,多處強調要“批判修正主義”。根據毛澤東在揭批林彪集團斗爭中提出的“反潮流是馬列主義的一個原則”的觀點,修改草案將“反潮流”作為一種需要堅持和發揚的“革命精神”寫入總綱。
第三份文件是《關于林彪反黨集團反革命罪行的審查報告》。對“中央專案組”起草的這個報告,毛澤東事前就表示:不應再搞那些繁瑣內容,改為直截了當地列舉眾所周知的林彪一伙的罪惡陰謀和叛黨叛國的事實。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審查報告》簡略記述了九大以來林彪集團進行搶班奪權、策動武裝政變的經過,最后建議中央永遠開除林彪集團主要成員的黨籍,撤消他們的黨內外一些職務。7月10日,《審查報告》經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8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決議,正式批準這個報告。
十大召開前按原計劃還需要召開九屆三中全會,以便確定有關十大的會期安排和工作程序等。8月上中旬,中央政治局討論了毛澤東7月底對十大準備工作的指示,商議成立以王洪文為主任、周恩來、康生、葉劍英等為副主任的中央十大選舉準備委員會,并擬出十大主席團成員、十屆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和政治局候補委員、政治局常委的預選名單。九屆三中全會被取消。8月18日,毛澤東向中央政治局部分成員表示:“希望這次會議開成真正是團結的、勝利的大會。”
出乎意料,在中央內部又發生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問題的發生,是醞釀十大主席團副主席人選引起的。
8月21日晚,周恩來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商議十大主席團領導成員名單。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擔任十大主席團主席、副主席的人,也就是第十屆中央委員會主席和副主席的人選。主席團主席由毛澤東擔任,沒有任何異議。當議到副主席人選時,會上先后提出4人,即周恩來、王洪文、康生和葉劍英。這時,政治局委員許世友提出:“我看只要一個副主席就行了!”他所講的“一個副主席”,是指周恩來。后來,他又認為有三個老同志(即周、康、葉)就夠了。許世友的態度,表明他對迅速“進入”黨中央核心并在十大籌備工作中身居要職的王洪文強烈不滿。這種看法也代表了很多老干部的意見。為此,政治局決定再召集出席十大的中央和地方負責人開會,以便“打通思想”、“統一認識”。
23日晚,在周恩來主持下,召開了中央黨政軍直屬機關和各省、市、自治區負責人會議,進一步協商將在十大產生的中央領導機構成員名單。會上,周恩來著重說明毛澤東選調王洪文到中央工作的情況,表示:主席講的我要傳達,因為主席給我不知說過多少次了。我們應該按照這一精神,重視選拔青年干部,不能看不起“兒童團”。他又說,我年紀大了,但我還是要為黨鞠躬盡瘁的,我們是立黨為公,不是立黨為私。盡管這樣,到會的許世友仍很不服氣,多次插話陳述自己的意見。會上,當提名為十大主席團秘書長的張春橋指責許世友“反對主席的意見”時,許世友當眾大聲訓斥張春橋:“你有什么了不起!”輪到王洪文講話時,包括許世友在內的一些老干部都沒有像聽了周恩來講話后那樣鼓掌,而是用沉默來表示不滿。十大的政治報告,毛澤東已決定由周恩來作。當討論由誰來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時,提議王洪文的人寥寥無幾。雖然會議最后還是通過了各項預選名單,但以上這些跡象,已顯示中央內部在十大前夕存在的分歧。對王洪文的反感和不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許多人對“文化大革命”的不滿。
十大開會的方法和以前有些不同:先在各地區、各單位分別開預備會議,討論為大會準備的三個文件,提出意見。這樣做,為的是縮短大會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