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shop CC 2017中文版基礎與實例教程(第8版)
- 張凡等編著
- 7231字
- 2020-07-23 10:35:31
1.2 數字圖像藝術的風格
數字圖像藝術的特定風格建立在真實和虛擬之間的分界點上,數字圖像藝術家們往往生活在想象(虛擬)和現實兩個世界中,憑借想象來拓展現實生活之外的新的生存空間。本節主要介紹數字圖像藝術中一些常見的創作風格。
1.2.1 超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
超現實主義幻境是許多數字圖像藝術家在作品中所追求的。這種藝術形式起源于20世紀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這一學說揭示了沉睡于人們心底、不被人們的意識所觸及,但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決定意義的無意識和潛意識。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夢是無意識、潛意識的一種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種發泄,它暴露了人的靈魂深處秘而不宣的本質。而藝術創作也如同夢幻一般,是潛意識的表現和象征。在弗洛伊德眼中,夢與幻想一樣是人的精神游戲,只是幻想是人在清醒狀態下的精神游戲,而夢則是人在睡眠狀態下的精神游戲而已。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全力追求的正是這種夢幻效果,他們的美學信條是布雷東在《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所提出的:“不可思議的東西總是美的,一切不可思議的東西都是美的,只有不可思議的東西才是美的。”
以超現實主義畫家形象出現的最顯赫的人物是大家所熟悉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薩爾瓦多. 達利(Salvdor Dali),他稱得上是一名天生的超現實主義者。他的畫中有構成夢幻形象的最尖銳的明確內容,是細致逼真與荒誕離奇的混合體。他聲稱:“我在繪畫方面的全部抱負,就是要以不容反駁的最大程度的精確性,使具體的非理性形象物質化。”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設計了一種新的創作方法,即所謂的“偏執狂批判活動”,從而把幻覺形象從潛意識中誘發出來。他的畫從局部來看,每個細節都是真實細膩的,但從總體上來看,它們全然沒有視覺邏輯的條理性,因而只會帶給人們夢魘之感。這一點在他于1946年創作的作品《圣安東尼奧的誘惑》中可以看到,如圖1-8所示。該作品顏色清澈明亮,形象逼真寫實,但毫無邏輯性可言。
再如,圖1-9所示的畫面中所表現出的視幻空間為達利所獨創。可以說,如今通過計算機繪圖才能完成的影像境界,早已被達利捷足先登。這些形象的不斷變換和不穩定性,以及達利筆下那遙遠而又近在咫尺的空間特殊性,雖然基調十分清晰明澈,沒有使它們變得模糊不清,但的確具有夢境的氣氛。達利成功地將人們夢中才有的這種鮮明而不斷流動的空間感視覺化了,但夢的隱私性因做夢人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它在人們和達利之間設置了一道無論是標題還是他的極其精確的形象都無法完全逾越的障礙。超現實主義畫家信仰夢境的無窮威力,他們那種超自然、無意識、反常規的創作思路與后來的計算機圖像藝術簡直不謀而合,甚至對一些軟件的設計思路也產生了非常直接的影響。
圖1-10所示為加拿大現代計算機圖像設計大師Derek Lea的作品,體現出了超自然、無意識、反常規的創作思路。Derek Lea被稱為一個數碼設計全才,他在Photoshop作品中往往以大膽的手法對圖像進行破壞與重新塑造,將科技意味和超現實的幻想氣息融合在一種奇怪的沖突之中,讓人感到一種神奇而特別的魅力。

圖1-8 《圣安東尼奧的誘惑》

圖1-9 達利作品中體現出的視幻空間

圖1-10 加拿大現代計算機圖像設計大師Derek Lea的作品
1.2.2 拼貼
“拼貼”是數字圖像藝術中一個很常用的術語,而在現代藝術史上,“拼貼”和“裝配”的概念最早是由畢加索在立體主義繪畫和雕塑中提出的,他試圖以此來探討藝術表現形式與現實之間的關系。這一創作手法后來被達達主義者和超現實主義者所采用,他們也都視其為一種基本的創作語言,用于實現美學觀念上的一些重要變化。波普藝術家勞申伯格說:“拼貼是創作無個性信息作品的方法。”他充分意識到了大眾傳媒所帶來的信息混雜,并且通過自己對現成圖像的混合將這種感受準確地傳達了出來。
前面提到的早期計算機圖像藝術家Laurence Gartel,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便創作了大量具有攝影蒙太奇風格的數字藝術拼貼作品,他試圖從那些不斷變化的城市風景、轉瞬即逝的印象和大量流行的文化符號中找到大眾文化的象征。他的作品呈現給人們一個超越了日常經驗的奇異世界(參看本章圖1-5~圖1-7)。舒格瓦茲(Lillian Schwartz)的《Mona/Leo》,如圖1-11所示,是計算機藝術史上很著名的一張拼貼作品。1987年,舒格瓦茲通過幻燈片演示發現了達·芬奇的自我肖像和其作品蒙娜麗莎之間的相貌相似性,并將一半蒙娜麗莎的臉和一半達·芬奇的臉拼接在一起,暗示了一種新的形象組合。這種手法在以后的數字圖像創作中也屢見不鮮,如圖1-12所示。

圖1-11 舒格瓦茲的《Mona/Leo》

圖1-12 Derek Lea作品中年輕及衰老形象的拼接
當21世紀計算機圖像技術的發展已使拼貼成為一項最基本的功能時,只要是稍微掌握一點圖像軟件常識的人,都知道通過“復制”和“粘貼”命令即可實現不同文件間的多樣化拼貼。當拼貼術與計算機相遇時,許多過去的“不可能”瞬間成為了可能,拼貼藝術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又獲得了借用其他圖像來重組圖像的前所未有的良好時機和氛圍。
對于一個熟悉Photoshop軟件的人來說,拼貼實際上是一種基本的藝術思維方式。圖1-13為一個學生做的簡單拼接實驗,即將圖1-13a和圖1-13b在Photoshop軟件中進行退底(將需要的內容制作成一定的選區范圍,以便操作時與背景分離),并復制粘貼到一個新文件中,然后在新的紅色背景中進行縮放、位移和拼接,最后得到如圖1-13c所示的效果。這是一種很典型的計算機圖像拼接方式,再復雜的拼圖也是基于這種簡單的復制粘貼原理進行的,只不過粘貼圖像層次的數量與復雜程度不同而已。
在對一些特定的視覺元素進行有意識的拼接時,設計者故意用一種反諷或游戲的態度來完成,以此作為一種諷刺現實的玩世不恭的手段。當然,也有一些作品純粹用分散的圖像做趣味視覺游戲,先來看兩張選自《真實而詭異—經典視覺游戲》的圖像。在圖1-14中,你看到的是一堆水果還是國王魯道夫二世的畫像?而圖1-15則是用上百張人像小圖拼合出的馬克思的肖像,其零散的構成元素與令人驚異的整體形象產生了一種有趣的視錯覺。
這種在圖像藝術史上早有淵源的拼接諷刺與諧謔的創作手法,在計算機藝術中也始終長盛不衰,甚至是一個極其鮮明的主題。在Photoshop中,一種早期的幽默被稱為“移花接木”術,即將許多原稿中的形態進行分解打散,選取其中的局部,然后將這些局部硬性地拼在一起,形成一個個怪誕而幽默的新形象。例如,將老人的頭部與健壯年輕人的軀干相拼接,將繪制的巨大的名人頭像與一個微縮的恐龍軀體連接等圖像。

圖1-13 圖像拼接
a) 原圖像1 b) 原圖像2 c) 拼接的效果

圖1-14 用水果拼出的魯道夫二世畫像

圖1-15 用上百張人像小圖拼合而成的馬克思肖像
圖1-16無論是從畫面上還是從制作手法上都暗示著“拼貼意象”的形成,在似是而非的人臉中,各個局部故意打破完整性與連續性。圖像雖然被分解為許多復雜的部分,但還可以繼續進行劃分使其成倍增加,最終使人們難辨畫面的真相。在這幅作品中,人作為陌生人面對自己,一切都顯得撲朔迷離而又妙趣橫生。這種夸張變形的、故意制造視錯覺的表象已獲得了新的真實的存在意義。
雖然拼貼已不是新概念,但近幾年來,隨著計算機科技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拼貼被計算機藝術家,尤其是數碼插畫家所熱愛。年輕的計算機藝術家們利用計算機軟件無可比擬的技術優勢,將達達主義以來所有意念上的幻想轉換成完全逼真的視覺形象,最大程度地刺激著觀眾的視覺,關于這種新的拼貼概念請參看“1.3.2多介質的融合”。
在本書“3.1燭光晚餐”案例中便用到了拼貼的功能。

圖1-16 拼貼意象
1.2.3 科技色彩的體現
計算機圖像藝術屬于一種探索技術與前瞻性科學領域的藝術。這類藝術與科學研究一樣,都在不斷探索科技創新的可能性和意義。“數字藝術”的產生基于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科技的迅速發展。新的科學技術方法對傳統觀點及概念化的物理世界提出了挑戰,這些挑戰解放了藝術家的思想,激勵他們去關注沒有制約、沒有確定及非傳統的研究領域。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和新科技產品的發明也是他們靈感的來源之一。因此,計算機藝術的作品往往都帶有信息時代所特有的鮮明的科技色彩,它是一種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現代新藝術形式。
例如,早期的計算機圖像藝術家Mark Wilson,其作品在20世紀70年代傾向于抽象的幾何圖形研究,并且具有明顯的科技品味,在他1970—1977年間的一系列以表現科技為主題的作品中,主要內容是電路板、電子裝置和幾何學的構成。Mark Wilson創造出了一種所謂“圖解示圖”式—電路板式的繪圖風格,如圖1-17所示,將電路板復雜的機械構成抽象為線條與彩色的幾何圖形,并將它們進行頗有意味的組裝,這種設計思路曾一度成為計算機圖像藝術領域(20世紀90年代初)很流行的一種風格。
圖1-18中的兩幅圖是加拿大計算機圖像設計大師Derek Lea的作品。有一個時期,他在作品中嫻熟地將科技產品本身(如計算機配件、通信產品、機器人及復雜的電路等)作為一種藝術創造的原型組合在畫面中,形成一種今天人們非常熟悉的以數字化方式和科技概念創作出的藝術,從而表達屬于數字時代的價值觀。

圖1-17 電路板式的繪圖風格

圖1-18 將科技產品本身作為一種藝術創造的原型(Derek Lea作品)
本書中的“7.6音樂海報效果”案例就是體現這種科技風格的典型作品。
1.2.4 圖像融合
圖像融合就是將互不關聯(或有一點關聯)的事物在并列時又逐漸相互滲透,直至成為一個無法分割的自然整體。下面分兩點來講解圖像融合的概念。
1.聯想思維的變化
一般來說,在空間和時間上同時出現或相繼出現,在外部特征和意義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腦中并建立聯系,以后只要其中一個事物出現,就會在頭腦中引起與之相聯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現,這便是聯想。
聯想既然是意識中兩個或更多事物形成的聯系,那么,在聯想思維的過程中,就有可能發生中途的改變,或者因為接受了新的信息等原因,在兩種圖形之間往往會留下一些荒誕的造型。例如,比利時畫家雷尼. 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89—1967)在《聚集的創新》中將人的下半身與魚頭結合,創造了人魚的新樣貌,徹底改變了人們印象中人身魚尾的人魚印象。馬格利特以較寫實的手法畫出了這種聯想變化的感受,形成了謎一樣的奇特形象,如圖1-19所示。
這種過渡既像是自然科學的假設,又像是一種極度偶然的突變。馬格利特的《紅色模型》中的形象,如圖1-20所示,剛開始給人的感覺是人的一雙腳,然而通過與靴子的異種融合轉變為另一種奇怪的物體。在該作品中,容器(靴子)與填裝物(腳)互相穿透融合,通過色彩與形狀的漸變創造出一個新的物體。

圖1-19 《聚集的創新》(1935年)

圖1-20 《紅色模型》(1935年)
馬格利特簡單地通過物體間奇異的變化創造出令人驚異的新形象,有人評價他創造了一個復雜的“心靈圖畫”系統。而到了計算機設計中,這種“心靈圖畫”的原理被發展為攝取一些相關或不相關的部分進行意象組合,這樣不僅使畫面進行了疊加,而且象征和寓意擴大了形象的內涵,合成結果常由于相互關系的不確定而構成了一個潛意識的世界,從而產生了超自然、超秩序的現實。這種手法在現代Photoshop的藝術和商業作品中被大量采用。
2.漸變的復雜性
在上面談的是超現實繪畫中單純而深刻的漸變思想,而在計算機圖像的創作過程中,“漸變”概念常常呈現出它極其復雜與多樣的一面,這源于軟件功能設計的復雜化及數字科技文化的發展。人們曾一度熱衷于多圖像融合形成的復雜氛圍,圖像復雜性成為了一項極限而被許多人所追求,如混沌式圖像的流行(關于混沌式圖像,請參考“1.2.6混沌美學”)。由于漸變式融合能使不同的圖像間消除邊界,因此只要圖形、色彩和意義上包含一致的因素,便可獲得渾然一體、難分彼此的復雜圖像效果;另一方面,就算是融合的圖像間毫無一致性,在視覺上也可形成柔和的過渡,從而緩解圖像生硬的并置重疊給人帶來的心理沖擊。
如圖1-21和圖1-22所示,這兩幅用計算機設計的圖像都融合了多張素材。圖1-21是一張音樂招貼,它將水滴材質、攝影圖像、黑白手繪稿、裝飾紋理及文字等多種元素進行了重疊,畫面中各項元素間通過自然的過渡,半透明地融合在一起,再加上Photoshop中光效的添加,眾多的素材相互滲透,非常和諧地營造出一種音樂的氛圍;而圖1-22利用協調的色調和若隱若現的幻覺令人感覺仿佛置身于夢境,融合后的圖像有一種不可思議卻又渾然一體的效果,形成一種猶如夢境的居住空間。
然而,當融合的圖像原稿數目不斷增加,通過多個層次來表現視覺世界的時候,令人迷惑的變化往往會產生。如圖1-23所示,觀看似乎成了一種大膽的冒險,人們仿佛進入了沒有任何熟悉路標的世界,與夢境一樣是流動的和不可捉摸的。

圖1-21 利用圖像融合制作的音樂招貼

圖1-22 猶如夢境的居住空間

圖1-23 融合圖像數目較多的數字圖像作品
本書“8.6肌理海報效果”中重疊在一起的線條就是通過漸變融合的手法逐漸隱入背景的。
1.2.5 數字攝影的真實性
在數字圖像藝術領域中,攝影作品始終是最重要的設計原稿之一。計算機對攝影作品的后期處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制作較含蓄并帶有一定可信度的圖像藝術化方式,如只對攝影圖片進行局部的修飾和細節調換,使其在經過巧妙處理之后,表面上看來仍然具有相當的真實性,這是一種隱蔽性的攝影圖像處理方法;另一類則是顯而易見的、大幅度的圖像改變,前面提到的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便屬于后者。本節主要來談一談第一類隱蔽性的圖像處理。該種方式在攝影藝術作品后期及現代商業廣告中的應用較多。
Jean Luc Godard的名言“攝影是真實的”,概括了攝影這一藝術形式在1826年出現以后人們對它的看法,比起繪畫,攝影一直被視為真實反映現實的媒介。在Photoshop等圖像處理軟件出現之后,攝影師的影像拍攝技巧和暗房技術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從前的一些攝影技術局限,在這些后期處理軟件中被輕而易舉地突破了。時尚網站Showstudio的主編Penny Martin說:“數碼技術幾乎是用于每張圖片的,因此很少有圖片是沒有被修飾過的。”攝影師Coneyl Jay補充說:“拍照片只是做完了一半工作而已,Photoshop處理是剩下的另一半工作。”事實上,目前攝影本身的界限也開始發生模糊。什么是攝影呢?用數碼相機拍照片稱為攝影,那么經過Photoshop處理之后的圖片呢?是設計還是繪畫?或者統一稱為數碼藝術、視覺藝術?顯然,數碼影像的沖擊僅僅是一個開始,不僅在于數量上的泛濫,還在于形式多樣給予傳統攝影的重大改變。
近十幾年,數碼影像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Photoshop從專業圖像工具變成一款大眾軟件。Photoshop成為數碼自拍一代的新寵,人們把它稱為“PS”,徹底替換了數年前指代的PS(PlayStation)游戲機。當傳統高手指責年輕一代不管不顧亂拍一氣的時候,年輕人卻指著計算機屏幕上打開的Photoshop說:“誰說我們不講技術,我們的數碼暗房在這里。”當然,也有人認為它擁有不可被控制的權力—一種欺騙大眾的武器,為專業人士帶來可信度的威脅。對于一些廣告人來說,信任已經被廣告中Photoshop的運用所銷蝕,它影響著公眾評判事實與虛假的能力。廣告模特們被過度潤飾的皮膚、完美無瑕的產品,對于未經訓練的眼睛來說,它們看起來就像普通的照片—這就是危險所在,你根本想不到它們經過了多少處理。
前面說過,數字圖像藝術的特定風格就是建立在真實和虛擬之間的一個分界點上。也許這種模擬和重構真實的能力對攝影界造成了許多困擾,甚至還帶來了網絡上的一些社會問題。但是,計算機提供了非自然的創作空間,人們必須打破創作的傳統狀況,允許作品在虛擬和自然之間的邊界上實踐。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段,這種以假亂真的修改常會帶給人意外的驚喜與視覺沖擊。如圖1-24所示,將一張在室內燈光下拍攝的圖片故意處理成被水淹沒的效果,制作者將植物、臺燈等物體通過水面的動態與折射效果都處理得很真實。圖1-25中的鳥和男模特透過玻璃瓶的映像也被處理得惟妙惟肖。這種手法曾被人戲稱為“圖像中真實的謊言”,它是一種可以同時追求細致逼真與荒誕離奇的混合體。
另外必須要提及的是,Adobe發言人表示,該公司的Advanced Technology實驗室已經研發Photoshop的外掛程序,可偵測某張照片是否經過變造。到目前為止,Adobe有兩款外掛程序已進入相當成熟的開發階段。其中一款工具被稱為“復制工具偵測器”(Clone Tool Detector),可用來判斷一張照片的某個部分(如一塊沙地或一片玻璃)是否是從照片的另一角復制過來的;另一款工具被該實驗室稱為“Truth Dots”,可用來分析某張照片的像素是否遺失—這是影像被剪接的一種跡象。制作更多的鑒定工具,可能有助于人們分辨照片的真偽。然而,也給許多人帶來疑問:當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判別出圖像世界中何為“真”,何為“偽”時,這個世界會不會因此更加混亂和難于理解了呢?

圖1-24 Photoshop中合成的廣告圖像1

圖1-25 Photoshop中合成的廣告圖像2
1.2.6 混沌美學
所謂“混沌(Chaos)”,是指在毫不相干的事件之間存在潛伏的內在關聯性。混沌學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非線性的、隨機性的、自由演化的、無序的科學。自然界中的藝術品,往往沒有特定的尺度與規律性,它們是天然的、隨意的、追求野性的、未開化的、混沌的原始形狀,例如熱帶雨林、沙漠、海岸、星系、山脈的起伏等,從這些自然形態之中,大家可以體會到混沌美學的含義。
在數字圖像藝術領域中,有一種非常顯著的風格被稱為“混沌式圖像”。這一類圖像在畫面表現上最為費力,邏輯也最模糊。特征是許多相關或不相關的圖像元素,彼此以不明確的規則相互混雜重疊,形成非線性的、隨機性的、模糊不清的圖像風格。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搖滾樂,以及20世紀80年代的MTV等,都是醞釀此類風格的重要因素。另外,此類風格也受到電子傳播技術極深的影響。在混沌之中,圖像既可以清晰,也可以徹底無法辨認;構成元素可以有邏輯,也可以完全不知所云,它們只是純視覺構圖的光影媒介。這一類圖像經常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沒有明確的主題。另一方面,混沌派影像質感繁復、色調豐富,最能令人品味良久。
混沌派作品的優劣完全取決于設計者本身的視覺造詣與圖像處理技巧,同時對圖像素材的要求也極高。例如,用Photoshop制作的大量混沌派作品便是利用不同的圖像素材進行一次次半透明重疊的試驗,配合功能強大的圖層混合模式功能,對圖像像素點進行復雜的數學運算,往往可生成隨機的意外的合成效果,并可創造出大量嶄新的圖像肌理。關于圖層混合模式的知識,請參看“2.3.11圖層混合模式”。
在圖像的交融之中,結合著互不相容事物的程式與材料,美與丑、粗糙與光滑、優雅與粗魯、瑣碎與明了……全部都交融在一起,利用不確定性使之成為作品的主題。例如,圖1-26中鮮艷、快樂、朦朧的影像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感覺,一種難以言表的自然、即興的美學。

圖1-26 混沌式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