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放棄的世界:掌控人生的學習思維
- 王琨
- 3800字
- 2020-07-23 14:48:17
-05-不是因為坎坷而放棄,而是因放棄變得坎坷
山若不過來,我便過去。
坎坷若躲不過,我便迎過去。
Letty老師一直專門負責我的英語教學工作,她曾經也是周老師的學生。她告訴我,慕名找周老師學習英語的人非常多,其中以大學生為主。若干年前她也是那些慕名而來的大學生之一。這些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不盡相同,有的為了考研,有的為了晉升,有的像她一樣,僅僅為了圓一個夢想。
Letty老師說,當她還是周老師的學生的時候,她有一個同學,曾經連續兩次考研失利。每到考前的一個月,他就會變得非常焦慮,焦慮的結果就是失眠、腹瀉,最終結果可想而知。經歷過兩次失敗之后,一提到考研他就會說:“不行不行,我已經放棄了。”
如今談起這位曾經的同學,Letty老師會露出遺憾的神色:“我覺得不是因為考研太難使得他放棄,而是因為輕易的放棄讓考研變得很難。”
這句話真的是至理名言。
不是因為坎坷而放棄,而是因為放棄變得坎坷。決定我們生活方式的,并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對待經歷的態度,以及賦予經歷的意義。
我每個月都會抽出兩天時間飛去杭州與周老師的團隊會合,進行兩天一夜的英語集訓。在這兩天中,我要集中把未來一個月的學習內容記憶一遍,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為了方便集訓,我每次都住在相同的酒店,因為那里距離周老師的公司很近,而且酒店樓下有一個水榭環繞的公園。
每到集訓的那兩天,周老師總要帶著我在公園的湖水邊大聲“喊英語”。我與他面對面站著,用極為夸張的動作和表情練習發音,我幾乎每發一個音都要彎一下腰,那是我不自覺的動作,因為這樣才能用上丹田的力量,盡量打開口型。Letty老師站在一旁幫我們錄像記錄,這幾乎成了一種永不停歇的儀式……
在我學滿一年后,周老師團隊為我舉辦了一場溫馨的“Graduation Party”(畢業晚會),小小的辦公室中掛滿了我的照片,展示著我365天的學習歷程。那時,所有中教老師、外教老師,以及所有幫助過我學英語的朋友都來了。我特意又一次穿上了全白的衣服,和第一次測試時一模一樣。在晚會上,Letty老師忽然拿出手機對我晃了晃:“Michael,想不想看看你一年前的樣子?”
我湊過去,Letty老師開始播放一段視頻,是我和周老師在湖邊練習發音的錄像。
我:“Where can I get a cab?”(我要到哪里才能乘到出租車?)
周老師:“Cab,注意‘a’的發音,嘴要張大!”
我:“Cab!Cab!Where can I get a cab?”
反復練習了幾遍之后,我仍然對自己的發音不夠滿意。我不斷揣摩著周老師的發音,雨水已經打濕了頭發也渾然不覺。
我看了一會兒忽然問道:“這是什么時候?下雨了?”
Letty老師認真地看著我:“你忘了?你們每次晨練都下雨啊!”
我真的記不清了,我只記得我念得很大聲,早晨湖邊空氣很好。
這時,其他老師也端著酒杯湊過來。視頻中的我,全神貫注地跟著周老師練習發音,他瞪眼睛,我就跟著瞪眼睛,他做手勢,我就跟著做手勢。我不禁有些恍然:“我是這樣的嗎?”
Cary老師忽然想起了什么:“哦!有一次,Michael還被一個孩子嘲笑了!”
Letty老師見我一臉茫然:“你不記得了?有一次,你正在練‘?’的發音,你總是念得不夠夸張,旁邊有一個路過的小學生,一直笑話你,還說他們早就學過了。”
經提醒,我腦海中的記憶才逐漸清晰起來。對,是有這么回事,我被孩子嘲笑過發音。是的,每次我到杭州的那兩天總是下雨。還有更多已經被遺忘的記憶開始涌上心頭,都是關于這一年來諸多的艱難與不易,可在我的印象中,這些事情似乎已經變得非常遙遠而模糊了。
周老師說:“看來Michael的注意力都在學習上,其他的事情都記不住了。成功的人總是可以忽略路上的坎坷,而那些早早放棄的人只記得坎坷,這就是Michael不一樣的地方。”
他提議:“大家一起舉杯,讓我們敬Michael!”
在水晶酒杯叮咚的輕鳴聲中,我又想起Letty老師無意中說出的那句箴言:
不是因為坎坷而放棄,而是因放棄變得坎坷。
我發現,當一個人想要放棄時,會說出很多理由讓自己的“放棄”顯得合情合理。
我認識一位年輕的母親,她多年前為了生孩子而放棄了一份很好的工作,每次一說到自己的事業她總是覺得很遺憾。我問她:“現在孩子長大了,不用你24小時陪在身邊,你還年輕,為什么不重新開始自己的事業呢?”
聽我這么說,她忽然變得很憤怒:“帶孩子有多累,有多少事情,你們男人根本不知道!重新開始事業哪有那么容易!”
話題到這里只能終止,因為誰也不忍心指責一位母親不夠努力,但是我依然會替她感到惋惜。我可以體諒一位母親在社會上生存的坎坷,但若是她自己不能將坎坷跨過去,她終將只能為自己嘆息一輩子。
因為演說家工作的特殊性,我能靜下來長時間看書、看電影的時間很少,不過我依然會利用工作的空隙或者趕路途中抽空看一部電影、聽一段廣播。
有一次在南方的某個城市,在趕往火車站的途中,我聽了一段當地的廣播節目,主持人邀請了一位心理學教授為聽眾解答困惑,這個節目非常有意思,我聽著聽著就入迷了。我記得在快到目的地時,有一位聲音聽上去很年輕的男士給節目打來電話,他的普通話帶有江浙地區口音。他訴說自己的童年非常不幸,家庭環境惡劣,所以形成了他陰郁的性格,以至于現在工作和感情都不順利,他已經累了,想要“放棄”了。
我當時在車中頻頻點頭,心中非常同情。我原本以為節目中的教授會說一番鼓勵的話,表達同情和理解,但是萬萬沒想到,教授劈頭蓋臉地打斷了年輕人的訴苦,并且嚴厲地說:“你在撒謊。”
電話中的年輕人非常激動,他說教授不應該懷疑他,他所說的都是真的。而教授接下來所說的一番話不僅鎮住了打電話的年輕人,也鎮住了我。
“我相信你的家庭環境如你所說,但是你說因為有了這些童年陰影所以形成了今天這樣陰郁的性格,所以想要放棄——這就是在撒謊。過去有沒有精神創傷,與現在如何生活其實沒有關系。你想一想,如果我們童年的經歷已經決定了我們今后會變成什么樣的人,那人生就沒有盼頭了,人生的一切可能性都變成命中注定,你不覺得這樣很可怕嗎?如果真是這樣,我們還努力什么?你打電話來還有什么用?我是無法改變你的童年的。”
這場電波中的爭執,令我心緒難平。坐在回北京的火車上,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到底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我見過太多對自己目前生活心有不甘的人,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喜歡暢談過去的苦難。他們認為現在所有的顧慮與不得已,都來自曾經的坎坷。
我們總是喜歡說:“過去的生活造就了今天的自己。”但若是仔細想一想,這句話其實非常可怕——因為我們誰也不能改變過去。如果“過去的坎坷”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那我們每個人都將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正如廣播節目中的那位教授所發出的疑問一般:我們還努力什么?還拼搏什么?
所以,我寧愿相信人類并不是受過去擺布的脆弱存在,人應該對自己的尊嚴與潛能有強烈的信賴。人隨時可以決定自我。如果我們一直依賴過去的坎坷為今天的不滿足做擋箭牌,那么我們將永遠止步不前。
令我們生活變得坎坷的絕對不是過去的不幸,而是當下的放棄。
柏拉圖曾告訴弟子自己能夠移山,于是弟子們紛紛請教方法,柏拉圖笑著說:“很簡單,山若不過來,我就過去。”弟子們不禁啞然。
這不是詭辯,而是大智慧。世界上根本沒有什么方法可以教人終生免遭坎坷,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山若不過來,我便過去。坎坷若躲不過,我便迎過去。
美國作家克里斯汀·金博爾在他的著作《耕種·食物·愛情》中這樣寫過:“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逃離這一說,只是用一些困難交換另一些困難。”
想要放棄的人,自然可以躲在坎坷后面,大聲叫嚷著自己的疼痛,那樣就會有不少人投來同情的目光。但是最終,他的放棄并不能使自己過得更好,只是交換來另一些坎坷。
幾乎每個人都可能有一段坎坷的經歷,對誰來說都是如此。其實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中,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坎坷中產生的,它們往往直指內心,以至于許多年過去了,我們還不忍心把它拋棄。我們應該學會看待困境。困境之所以讓我們難以忘懷,其中有著它本來的意義,任何生命,喧囂的還是寧靜的,沒有經過苦難的磨煉,是始終無法成長的。
一位著名書法大家,他從小生活很苦,曾幫人抄錄文件,當過美工,在墻上畫大字報。但是他從沒停止過磨煉筆力,如今終成大家。他最喜歡的書是《西游記》,他常拿其中唐僧師徒的“九九八十一難”比喻自己:“……每當我覺得生活怎么這么苦啊,快不行了的時候,就看《西游記》,我就想,唐僧何必去取經呢?路上這么多艱險,又為的是什么?特別是后來取經成功了,菩薩還要再讓他們受難,這又是為什么?后來我明白了,生活的本質不是最后的成功,而是路途上的磨難。真正成就《西游記》的不是最后取得真經,而是他們所承受的劫難——受難就是取經。”
其實生命中的放棄與坎坷從來都是一對辯證存在的兄弟,只不過我們不愿意看到那條被我們故意遺忘的因果鏈。胡適在留學的時候,曾經在日記里記錄下了自己“玩物喪志”的歷史,他對自己的“放棄”深惡痛絕。他在日記中對自己說:“胡適之呀胡適之,你怎么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但是放下日記后,他又回歸原點,然后進行下一次的自責。
我非常喜歡古龍的小說,在他的《流星蝴蝶劍》中有這樣一段話:
“有時逃避只不過是種休息,讓你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人生。所以你覺得太緊張時,若能逃避一下,也蠻不錯的,但千萬不可逃避得太久,因為你所逃避的問題,絕不會因你逃避而解決。你只能在逃避中休息,絕不能死在逃避里。”
在我最難的那一段時間,我曾把這段話抄在本子上,一旦想放棄時就拿出來看看,于是就又有了不放棄的力量。我時刻提醒自己,決定自己人生的不是遙遠的過去,是活在“此時此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