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孤獨而堅定:寫給面料塑型作者名: 郭友南本章字數: 828字更新時間: 2020-07-24 18:33:37
1.3 褶皺與經典
1.3.1 前輩的積累
提到褶皺,應該要提到三宅一生(Issey Miyake)。三宅,1938年出生于廣島,1945年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廣島核爆,母親四年后去世。三宅利用日本5世紀時期布料的特殊處理工藝,使服裝的外觀有非常特別的效果且具有神秘的東方特性。他還創造性地運用了油布、聚酯纖維的針織面料,結合獨特的裁剪方式,形成了被世人稱為“第二層皮膚”的著裝特征和風格(圖1-4)。

圖1-4 Issey?Miyake
自從1989年三宅一生將具有特色褶皺的衣服正式推出與顧客見面的時候起,三宅一生的名字和他衣服上的褶就連在一起了,壓褶、抽褶、波浪褶、自然垂褶……
三宅運用褶皺表現他的個性,這也是他設計靈感的原初。在以運用褶皺為設計特色的前輩,法國時裝設計師VIONNET(1876—1975年)的風格中,三宅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設計語言并加以發揚光大。從另一個角度,他希望自己設計的服裝像人體的第二層皮膚一樣舒適服帖,褶能夠很好地完成這個任務,它能給穿衣人足夠的活動空間,也能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體態的機會。三宅一生說:“只有你的作品被日常生活接受,設計的價值才會被認可。”在這里,三宅一生很好地解決了東方的服裝注重給人留出空間和西方式嚴謹結構之間協調的問題,在看似完成度不高的服裝中,顧客為自己找到了完美的解決方案。所以,三宅一生的褶皺服裝是通過顧客的穿著行為,最后完成造型任務的。這就是我們常提起的屬于顧客的“二次設計”。
1.3.2 我愛褶皺
當我們設置這個課題的時候,同學們參與積極性很高。然而,前期沒有設計調研和面料選擇,拿起面料就做。由于缺乏對面料種類和形態的充分了解和認識,同學的設計理念和靈感的表述能力沒有激活。以至于完成的作業表現出來較為平淡,缺乏設計感和形態特色。如圖1-5所示為服裝與服飾設計2013屆學生的作品《我愛褶皺》。

圖1-5 服裝與服飾設計2013屆學生的《我愛褶皺》
作業的結果再次驗證了設計制作前調研工作的重要性。設計前,如果沒有調研工作,好比你拒絕前人的積累和成績,設計是一種人文產品,需要文化的滋養,才會有魅力。前人的積累其本身就是人文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