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漢紀(8)
- 資治通鑒故事精選大全(超值金版)
- (北宋)司馬光著 雅瑟主編
- 5669字
- 2014-01-23 14:53:44
趙飛燕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傳奇人物,關于她的野史有許多。在中國民間和歷史上,她以美貌著稱,所謂“環肥燕瘦”講的便是她和楊玉環,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體態輕盈瘦弱的美女。同時她也因美貌而成為淫惑皇帝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王莽專權
王莽,字巨君,出身于一個權傾朝野、聲勢顯赫的外戚之家。其姑母王政君為漢元帝皇后。元帝死后,漢成帝劉驁即位,尊其母王政君為皇太后。漢成帝昏庸荒淫,將朝政完全委托于外戚王氏,當時王氏外戚威震天下。
公元前1年,漢哀帝駕崩,太皇太后讓新都侯王莽輔佐大司馬董賢辦理喪事。王莽承太后旨意,讓尚書彈劾董賢,隨即以太后的名義下詔書罷免董賢,奪得他的大司馬印緩。董賢自殺。
太皇太后下詔讓公卿推大司馬人選。王莽從前當過大司馬,名聲又好,因此滿朝文武都舉薦王莽。唯獨前將軍何武、左將軍公孫祿,認為外戚專權危害國家,因此不舉薦王莽,而是兩人各自舉薦對方為大司馬。最后太皇太后親自任命王莽為大司馬,并且中樞機關尚書臺、調動軍隊的符節、皇宮的衛隊全部由王莽掌管,百官奏事也由王莽處理,王莽便成為全國最高權力的執掌者。
王莽重新執政后,擁立劉衎為漢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稱制,實權掌握在王莽手里。王莽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并且駕馭漢家皇帝,操縱治國大權,從而使自己能夠登上皇位以代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利用外戚的權力,在宮廷內外排除異已。王莽因大司徒孔光是著名的儒家學者,曾輔佐過三位君主,就竭盡全力尊崇孔光,引薦孔光的女婚甑邯擔任侍中、奉車都尉。王莽對自己不喜歡的人,便羅織罪名,寫下彈劾的草稿,讓甄邯拿給孔光,孔光一向畏懼王莽,不敢不上奏。然后王莽再向太后陳述自己的意見,太后每次都批準奏請。曾經反對王莽的何武、公孫祿兩人,不久都被免去官職,何武被遣送回原來的封國。
這樣一來,依附和順從王莽的人,就能被提拔;違背和怨恨王莽的便被誅殺。王莽任用王舜、王邑為心腹,甄豐、甄邯負責彈劾、管理司法,平晏掌管機要事務,劉秀、涿郡人崔發、南陽人陳崇,都因為有才能而得到王莽寵幸。
王莽專權勢頭越來越大,大司空彭宣上書說:“三公,就像鼎的三只腳,承負著國君,一只腳不能勝任,就會使鼎傾倒,我才能微薄,年紀也大了,經常生病,頭昏眼花,記憶衰退,愿意繳上大司空、長平侯的印綬,請求告老還鄉,了卻余生。”
王莽告訴了太后,讓太后下詔免去彭宣的官職,讓他返回封國。王莽對彭宣辭官非常怨恨,故意不賜給他黃金、車馬。
王莽的權勢如日中天,孔光深感憂懼,不知該怎么辦,于是上書辭官還鄉。王莽對太后說:“皇帝年紀還小,應該給他設師傅。”便調任孔光為皇帝的太傅,位居四輔,兼負責宮里的護衛、供養,宮中官署門戶,檢查皇帝的衣服、用品、食物。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太皇太后下詔,任命王莽為太傅,參與四輔之事,號稱“安漢公”,加封采邑二萬八千戶。王莽接受了稱號,但堅持不要加封的采邑,并說:“等到百姓家家豐足后再接受封賞。”
王莽讓太皇太后下詔,說:“從今以后,只有封爵才稟告我,其他事務,都由安漢公和四輔處理。新任命的州牧、二千石以及茂材擔任官吏,就直接到安漢公官署考核,詢問上任后的安排,考察他們是否稱職。”
王莽逐一接見了這些人,施以恩德,贈送厚禮。對那些對他有阻礙的人,就公開上奏,免去官職。從此,王莽的權力幾乎與皇帝是一樣的了。
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的女兒成了漢平帝的皇后。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王莽奏請建立明堂、辟雍、靈臺等禮儀建筑和市(市場)、常滿倉(國家倉庫),為學者建造一萬套住宅,網羅天下學者和有特殊本領的幾千人至長安,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元始五年(公元5年),漢平帝亡故(據說是王莽毒殺),王莽為了避免年長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政局,于是擁立年僅兩歲的劉嬰(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王政君命王莽暫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代理皇帝)。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王莽還沒有篡位的時候,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對上以迷惑太后,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
王莽篡位
王莽專權后,變得越來越飛揚跋扈。他不滿足于“專權”的日子,想當皇帝,并開始了新的計劃。
元始五年(公元5年),泉陵侯劉慶上書,說:“周成王年幼,由周公居位攝政。如今皇帝年紀幼小,應該讓安漢公王莽代行天子職權,就像周公那樣。”群臣都附和同意。
王莽擔心漢平帝的外戚衛氏家族會瓜分他的權力,于是將平帝的母親衛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國,禁止他們回到京師。漢平帝一直以來對這件事十分不滿,開始怨恨王莽。
為了掃除障礙,十二月,王莽趁著臘日,向平帝進獻椒酒,在椒酒里下毒。平帝中毒生病,王莽寫了策書,請求到泰疇祈禱上蒼,愿意自己代替平帝。然后把策書藏在金滕里,放在前殿,斥令大臣們不準說出去。元帝沒有后代,宣帝的曾孫為王的有五人,為列侯的有四十八人,王莽說:“兄弟之間不允許相互做后代。”于是征召宣帝的玄孫,挨個挑選。
當月,前輝光謝囂上奏,通報武功縣(今陜西武功縣)長孟通在疏浚水井時候,挖出一塊白色的石頭,上圓下方,上面有朱紅色的文字,寫著“告安漢公王莽為皇帝”的字樣。從此興起符命之說。
王莽讓大臣們把符命的事告訴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說這是欺騙天下,不同意施行。太保王舜說:“事已至此,別無他法,想阻止也沒有足夠的力量。王莽也沒有別的企圖,只想公開攝政,加強自己的權力,懾服天下罷了。”太皇太后知道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制止這件事,也只好同意。
王舜等人一起讓太皇太后下詔,說:“孝平皇帝短命駕崩,已經命令主管部門征召孝宣皇帝曾孫二十三人,挑選合適的做孝平皇帝的子嗣。玄孫年齡還小,如果沒有道德達到極致的君子輔佐,怎么能夠安定?
“安漢公王莽,輔佐三代,功業不朽。近期前輝光謝囂和武功縣長孟通上書,通報寫在白石上的符命,我仔細考慮,‘為皇帝’的意思就是代行皇帝的職權。現在任命安漢公居位攝政,效仿周公。”于是群臣上書,要求讓王莽登上皇位,居位攝政。太皇太后下詔同意。
居攝元年(公元6年),三月初一,王莽冊立宣帝玄孫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劉嬰是廣戚侯劉顯的兒子,當時年僅兩歲,尊王皇后為皇太后。
初始元年(公元8年),各地紛紛出現“符瑞”,顯示要王莽做真皇帝,王莽顯得志得意滿。王莽先拿來各種符瑞報告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大吃一驚。當時孺子劉嬰還沒有即位,皇帝的御璽印綬仍然收藏在太皇太后的長樂宮。王莽請求太皇太后交出御璽,太皇太后不愿意。王莽就讓安陽侯王舜去勸說。
王舜一向嚴謹,太后既喜歡又信任他。王舜進見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知道他是為王莽求取御璽,大罵道:“你們父子宗族,蒙漢朝恩德,世代富貴,現在不但不回報,卻趁機奪取政權,不再顧念恩義。這樣的人,豬狗不如,上天怎能容忍你們兄弟呢!你們自己以金匱符命做了新皇帝,更改歷法、服飾、制度,也該自己另刻御璽,為什么要這個亡國不祥的御璽?我是漢朝的老寡婦,就快死了,要和御璽一起下葬。你們到頭來也得不到!”
太皇太后邊說邊哭,王舜情不自禁地悲傷起來。過了很久,王舜才抬頭對太皇太后說:“我無話可說,但王莽一定要得到傳國御璽,太皇太后難道能不給他嗎?”太皇太后見王舜說得誠懇,又怕王莽以武力脅迫,于是拿出御璽扔到地上,對王舜說:“我老得快要死了,你們兄弟遲早會被滅族!”王舜得到御璽,報告王莽。王莽大喜,為太皇太后在未央宮漸臺設宴,讓大家盡情作樂。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正月初一,王莽率文武百官向太皇太后奉上皇太后御璽,順應上天的符命,去除漢朝的各種名號。王莽頒下冊書,冊命孺子為定安公,封給他居民一萬戶,土地方圓一百里。讓他在封國內建立漢朝宗廟,與周朝的后代一樣,被允許使用自己的歷法和服飾。
宣讀完冊書,王莽親自執著孺子的手,流著眼淚說:“當初周公攝政,終究能夠把政權還給周成王。如今獨迫于上天旨意,竟不能夠把政權交還給你!”悲傷嘆息了很久。
中傅帶著孺子下殿,面朝北方,對王莽稱臣。文武百官均感慨不已。就這樣,王莽滅了劉氏的江山,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改國號為新,從此結束了西漢二百一十年的統治。王莽托古改制,下令變法:將全國土地改為“王田”,限制個人占有數量;奴婢改稱“私屬”,均禁止買賣;推行五均六,以控制和壟斷工商業,增加國家稅收;屢次改變幣制,造成經濟混亂,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恢復五等爵,經常改變官制和行政區劃等等。由于貴族、豪強破壞,改制沒有緩和社會矛盾,反使階級矛盾激化。他又對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發動戰爭,賦役繁重,橫征暴斂,法令苛細,終于在公元17年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王莽也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
王莽因為是篡奪了漢朝的正統權位,歷來被史書譴責,所以他的名聲并不太好。雖然如此,但他搞新政、搞改革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也應該加以肯定。
昆陽大戰
王莽篡奪西漢天下以后,為了鞏固統治,實行“改制”。但他的改制很不成功,加重了下層百姓的負擔,使社會局面更混亂了。各地紛紛起義討伐王莽,尤其以綠林、赤眉起義的聲勢最大。
公元23年,綠林軍各路將領擁立西漢王室劉玄為帝,建元“更始”,恢復了漢朝國號,這就是更始帝。不久,劉玄拜派王鳳為上公,劉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劉玄讓王鳳、劉秀等進攻昆陽(今河南葉縣),讓劉圍攻宛城。很快,王鳳、劉秀就占領昆陽,接著又攻下臨近的定陵(今河南舞陽縣東北)、郾縣等地,以保障漢軍主力圍攻宛城。
王莽聽到起義軍立劉玄為皇帝,已經坐立不安,如今連失了幾座城池,更是著急,馬上派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一起發兵平定山東地區。王莽還從各地征召通曉兵法的人為軍官。為了虛張聲勢,王莽軍不知從哪兒去物色了一個巨人,名叫巨毋霸。巨毋霸個子特別高,身子又像牛那樣粗大。他還有一個本領,就是能夠馴養老虎、豹、犀牛、大象。王莽派他為校尉,讓他帶了一批猛獸上陣助威。王邑抵達洛陽后,很快聚集各州郡的兵馬四十二萬人,號稱百萬,浩浩蕩蕩殺向昆陽,妄圖一舉殲滅義軍,扼殺新建立的“更始”政權。五月,王尋與王邑在潁川會合,聲勢更加壯大。
駐守昆陽的漢軍只有八九千人。當時,雙方力量的對比懸殊,莽軍旗幟蔽野,鉦鼓之聲聞數百里。漢軍一些的將領見敵人來勢兇猛,難以抵擋,紛紛退到昆陽城。有的將領在昆陽城上望見王莽的軍隊人馬眾多,怕對付不了,主張放棄昆陽,回到原來的據點去。
劉秀勸阻說:“現在我們兵馬和糧草都缺少,全靠大家同心協力打擊敵人。如果大家散伙,昆陽一失守,漢軍各部也馬上被消滅,那就什么都完了!”
這時,探馬回來說:“敵軍已經推進到城北,隊伍長達幾百里,只見一路煙塵滾滾,望不到隊尾。”
大家覺得劉秀說得有道理,但是又覺得王莽軍兵力強大,死守在昆陽也不是個辦法。經過商議,大家一致認為,由于當時城里只有八九千人,就讓王鳳和廷尉大將軍王常守衛昆陽,派劉秀帶領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人乘著夜色沖出南門,到附近去征集援軍。
昆陽城雖小,卻很堅固,易守難攻。王莽軍憑著人多武器精,認為攻下昆陽不在話下。王莽的十萬軍隊抵達昆陽城下后,把昆陽圍得水泄不通。嚴尤向王邑獻策說:“昆陽雖小,卻很堅固,難以攻破。現在劉玄正在圍攻宛城,我們應當派主力去消滅他。把他打敗了,昆陽就可以不攻自破。”王邑說:“我以前圍攻翟義,就是因為沒有活捉他而受到責備。我要首先踏平昆陽,踩著叛賊的血跡前歌后舞,難道不痛快嗎?”于是傾全力兵圍昆陽,一時間小小的昆陽城就這樣被圍了幾十重,城外旌旗蔽野,塵埃遮天,鼓聲響徹云霄。
為了攻城,他們制造一座座十多丈的樓車,在樓車上不斷地向城里射箭,箭像雨點一樣向城里射來。城里的人到井邊打水,也不得不背著門板擋箭。接著王莽軍隊用戰車撞城門,還挖掘地道打進城里。但由于昆陽守軍眾志成城嚴密防守,城池始終也沒被王莽軍隊攻破。王鳳等乞求投降,但王邑、王尋根本不理睬,自以為大功指日可成,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嚴尤建議說:“我們應當讓城內被困的敵軍逃出去,這樣就會使圍攻宛城的賊人害怕。”王邑不聽。
再說劉秀殺出重圍,到達郾縣、定陵后,想要把那里的漢軍都調往昆陽。但有些將領們貪戀財物,想分出一部分軍隊留守。劉秀見狀勸阻說:“現在咱們到昆陽去,把所有的人馬集中起來。打敗了敵人,可以成大事,立大功。要是死守在這里,敵人打來了,咱們打了敗仗,連性命都保不住,還談得上財物嗎?”
到了六月,一日,劉秀和各路軍隊一同向昆陽進發。他親自帶領一千多步兵和騎兵做前鋒,在離敵軍四五里處擺開陣勢。王尋、王邑一見漢軍援兵到來,就立即派出幾千人來迎戰。劉秀一馬當先,手起刀落,連斬幾十個敵人。將領們見了,都豎起大拇指,高興地說:“劉將軍平時見到小股敵軍都膽怯,如今面臨強敵反倒英勇無比,太奇怪了!我們還愣什么,快沖向前去,助他一臂之力!
劉秀越戰越勇,敵軍嚇得連連退卻。各路漢軍一齊沖進去,殺死一千多敵人。漢軍打了勝仗,膽氣更壯,人人奮勇當先,以一當百。
劉秀帶著三千名敢死隊,向王莽軍的中堅部隊沖殺過去。王尋一看漢軍人少,不放在眼里。他親自帶著一萬人馬跟劉秀交戰。但是一萬人還真打不過劉秀的敢死隊。打了一陣,王尋的軍隊開始亂了起來。漢兵越打越有勁兒,大家看準王尋,圍上去亂砍亂殺,結果了王尋的性命。
昆陽城中的漢軍見援軍已到,都擊鼓吶喊地沖殺出來。漢軍里應外合,殺聲震天動地。王莽軍隊聽說主將被殺,嚇得驚慌失措,四下奔逃,自相踐踏,沿路尸體枕藉,蔓延一百多里到處是王莽軍兵的尸體。這時侯,天空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屋瓦被風刮得亂飛,傾盆大雨下個不停。河潰水暴漲,呼嘯而來。王莽軍隊攜帶的猛獸都嚇得瑟瑟發抖。士兵競相逃命,掉進水中溺死的不計其數,連河水都被堵塞了。王邑、嚴尤、陳茂等騎馬踩著尸體渡河逃走。
漢軍大獲全勝,繳獲了敵軍拋下的全部輜重。一時間戰利品堆積如山,接連搬運了幾個月。運不走的,最后只能就地燒掉。
王莽驚慌失措,把關在監獄里的囚犯都放出來,拼湊一支軍隊,抵抗漢軍。但是這樣的軍隊怎么肯替王莽打仗,還沒有上陣,就陸續逃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