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渡人有三大法寶——戒、定、慧。通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這三個字是十分正確的,也是十分有效的,而且相當簡單易學。如今,許多所謂的管理大師為了顯示自己的學問,總喜歡把問題搞得復雜化,其實,這世界上的真理還真是越有效的越簡單。
佛家第一大法寶就是戒。佛陀在涅槃前告誡弟子:對初入佛門的人來說,一定要以戒為師,要用戒律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坐、住、臥等。也就是說,該做的必須做,不該做的堅決不做。沒有規矩,又哪有方圓?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人性是有弱點的,人性是需要修正的,人是很難自己改變自己的,因此,絕大多數員工都得借助外力來修正他們人性的弱點。
人跟動物一樣,是從動物界來的。動物性與人性,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許多從動物身上見到的那種不好的動物性,其實在人性上都依然存在,比方說貪婪、殘暴、爭斗、不守秩序等等,這些東西人身上也有。
因此,如果過分地強調人性得自天命,過分地強調它的合理性,不許對它有半點限制,那就是將人性等同于動物性。
人,一半是神仙,一半是魔鬼;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幾千年的演進,依然還顯得太短暫,依然還有許多方面有待優化和控制,否則,就會鬧出大問題。
人類的哪一次人為的災難,不都是人性弱點的失控造成的,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伊拉克戰爭、拉登的911事件、銀行內盜、兄弟反目等等,都無一例外不是如此。
你去看馬路上的人,絕大多數身上都是正氣不足,邪氣有余。所以說,發展到今天的人,還不是最完善的人,還必須借助外力,才能達到修正的目的。
那么,人性要修正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話,叫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人的性情要有一個度,要達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這樣一種境界。
子思的《中庸》,我想很多同學都讀過,《中庸》開頭有一句話叫天命之謂性,什么叫性呢?天賦予你的就叫性。
《中庸》接著說率性之謂道,率就是沿著,沿著人性去治理民眾,庶幾乎就是治民之道了,這一點我們在上面已經談到。《中庸》又說:修道之謂教。人性有天生的弱點,任何人不可能生下來的時候,他的人性就是不偏不倚,而且一輩子都不偏不倚,這不可能。所以要通過教來修正人性,這個教就是教育。而孔子的教育的手段就是禮和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外力。
《禮記》說禮緣情而作,意思是說禮是從人的情感出發來制定的。但禮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為目標的,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就是說,在受到外物的影響之前,喜怒哀樂沒有偏向,處在中立的狀態。一旦受到外物的作用,喜怒哀樂被誘發出來時,都能恰到好處、合于道的要求,這就是和的境界了,和是天下最大的道。
所以,人的情感不能大喜、大悲、暴怒,也不能怠惰、懦弱、無情,要力求進入大中至正之域,這樣才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文明時代的人、一個脫離了動物境界的人。所以說,這個禮是規范你的行為的。
儒家主張人應該內外兼修,禮樂文化的分工,是禮內、樂外。人的外在的言談舉止,要通過禮來加以規范;而內在的德性以及和諧的性情,則要通過樂來提升。
內在德性的提升比較困難,可能需要一生的努力才能達到,而外在的行為舉止比較容易規范,對不對?為了便于大家修身,儒家制定了一套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規范,就是通常所說的禮,拿來教育大眾。
《禮記》說:禮者,理也。就是這個意思。你每天踐行禮儀規范,不僅可以端正行為,而且可以反過來促進你內心的修養,使你的德行內化。
我們知道,許多宗教都有儀式,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都有復雜的儀式和戒律,它們的目的也都是要讓人在踐行的過程中,強化內心的信念。形式雖然彼此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
儒家認為,涵養心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聽德音雅樂。古代的文人都喜歡撫琴,有的還要燃上一支香,它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陶冶心性。一個人沉浸在這種德音雅樂里面,他的心態一定是非常平和的。
禮與樂,樂更加重要,是禮的內在動力。儒家特別強調人內在的德性,《禮記》有一句話,叫做德輝動于內,理(禮)發諸外。你內心要有一個德字,這個德字在發著光輝,你的合于禮的行為就會自然流露于外,內外俱修,這才是一個君子。
改變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難的事。前面共講了三種方法,一是點的建設,二是線的建設,三是面的建設。所謂面的建設就是老總場文化建設。
老總文化,就是人化、人性化,就是人的老總化。人性的具體化,就是人的素質。從素質的角度講,就是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員工都成為君子,而不是小人。
老總文化修煉的任務,就是要根據社會進步和老總發展的需要,努力提高人的素質。員工素質不提高,老總就不可能有大發展。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老總,人的素質都有不同。這就是人的素質的多樣性。因此,對于不同的國家、民族、老總,其適應和提高人的素質的措施,是不能相互照搬的。
從老總的角度講,對于老總的老總和員工的人性的修正所依靠的外力,是老總的倫理道德建設。因為,老總不可能像國家一樣,建立自己的法律,也不可能設置自己的法庭等等,所以,老總用來修正人性弱點的最有效手段,只能是老總的倫理道德建設。
所謂老總倫理,是指老總全體(或多數)員工認同并在實際處理各種關系中體現出來的善惡標準、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
倫理道德以其特有的社會功能對老總發展施以影響。在老總內部,倫理道德規范作為一種校正人們行為及人際關系的軟約束,它能使老總人員明確善良與邪惡,正義與非正義等一系列相互對立的道德范疇和道德界限,從而具有明確的是非觀、善惡觀,提高工作效率。
“老總正而后市場平,市場平而后社會穩,社會穩而后民風純。”這是和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建設順序。從某種意義上說,倫理是老總競爭力的最初發源地,是老總核心競爭力最本質的因素。在當前行業組織結構調整,老總聯合重組的進程中,從戰略高度來認識和討論這個問題,是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老總倫理受習俗、輿論的支持,它對成員的約束是自然的而非生硬的,它對老總的影響是長遠的而非短期的,因此,倫理道德屬于老總文化系統中的習俗化要素。倫理道德一般又是人們自覺自愿地追求的,是人們行“善”的內在動力之一,因而又和老總文化系統中的品質化要素緊密相關。
老總倫理的優劣對老總發展有著長期而深遠的影響,老總倫理需要長久不懈地修煉。員工道德素質的高低,必然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影響整個老總的形象;但是老總道德的優劣,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更大,并直接決定著整個老總的形象和發展前途。
東方文明一貫具有重倫理、講道德的優秀傳統。中國是東方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老總文化在中國的興起,必然使東方文明注重倫理、講道德的優秀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同時,為了和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倫理道德的觀點與內涵,又必然會突破歷史上固有的局限,而得到進一步發展。
比如聯想集團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觀:
寧可損失金錢,決不喪失信譽;
生意無論大小,一律一視同仁;
待人真誠坦率,清清白白教人;
勤勤懇懇勞動,理直氣壯去掙錢。
這樣的道德觀對聯想的發展,可以說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員工道德和老總道德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但老總道德處于主導地位。老總道德是以善良、正直、公正、誠實等為標準,來評價老總和員工的行為,并調整老總與老總、老總與顧客、老總與員工之間的行為規范。
老總道德一方面通過輿論和教育來影響員工的心理和意識,形成員工愛憎分明、是非明確的善惡觀念;另一方面又通過制度形式在老總確定下來,成為約束老總和員工行為的原則和規范。
員工的心靈要規范
老總文化必須注重三個方面建設:物質建設、制度建設、精神建設。老總文化有外在文化和內在文化之分。
內在文化就是精神文化,內在文化和外在文化靠制度文化來溝通。內在的精神文化通過制度文化的制約、雕刻,才會得出外在的老總文化。
外在文化就是物質文化,如員工的行為,公司的環境設施。走進一家公司你不會直接看到“以人為本”,或者“誠信”,只能看到外層的東西,如員工待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公司周遭的氛圍等等。
抓物質建設是對的,但物質的豐富難以解決人與人、人與老總的矛盾,僅僅抓物質建設,而不抓心靈建設,人與老總就會產生劇烈的矛盾,老總是皮,人是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但老總的承受力是有限的,老總所給予員工的物質是有限的。員工是水,老總是船,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我們的過去時代,大多數老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物質建設上,基本忽視了員工的心靈建設,現在必須要抓心靈建設了,否則,矛盾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尖銳,越來越復雜。
道有體、相、用,體是根本,相來自于體,用是對相的應用。比如一棵大白菜,它之所以成了大白菜,是由它的體決定的,它的體決定了它是白菜,而不是韭菜和菠菜,我們看到的大白菜,是一種相狀,是相,我們種白菜,吃白菜,就是它的用。
人同樣具備體、相、用的屬性,體就是心靈,相就是外貌特征,用就是人的功能。一個人是否成為一個文明優秀的對老總有用的人,取決于人的體——心靈,不取決于人的外貌特征和功能。人品質的優劣取決于人心靈的結構和狀態。
所以,要想徹底解決人與人,人與老總,人與自然的矛盾,首先要從人的心靈上著手,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精神建設和心靈建設不是一回事,精神主要是思維意識的一種狀態和心理的一般活動,心靈主要是生命的一種狀態和靈性靈覺,精神起源于心靈,心靈起源于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生命觀。人都有精神,精神的狀態和品質是由心靈決定的,希特勒精神和法西斯精神有別于基督精神和佛陀精神。
精神建設的目的主要是激發活力,而心靈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人知道如何做人。心靈是根,精神是根上長出來的一種活力,心靈的好壞決定了精神的優劣。
人與人之間,人與老總之間矛盾的產生不是物質引起的,也不是精神引起的,而是心靈的不完美導致的。
比如有人許多人只知道蔑視、拖延和借口,而不知道服從、立即和執行;還有許多人只知道背叛、猜疑和將就,而不知道忠誠、信任和嚴謹……這不是物質的原因,也不是精神的原因,而是心靈的問題。
心靈建設,應該是老總文化修煉的一個重要方面。心靈建設的目的就是培育老總精神,力求發揚民族精神,體現國際精神,緊扣時代精神,并不失本老總特色。
心靈建設,要依靠哲學層面甚至是宗教層面的修煉,確立老總理念,達到精神的升華。哲學作為追求真、善、美的學問,能夠引導人在求真、向善、臻美的過程中達到人格的統一、精神的升華。而宗教層面的修煉,拿松下幸之助的話解釋就是:“宗教是普度眾生的出世事業,經營老總則是除貧造富的入世工作,生產可以幫助人類生活趨向富裕和繁榮,也是神圣的使命。”
老總管理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領導與員工、員工與消費者、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各種矛盾等,而哲學在人的思想中居統帥地位,對人的一切活動具有指導作用。
因此,管理的一切問題都與哲學有關。它不僅能夠使我們洞察人們不斷發展的需求,而且能夠使我們理解員工的需要,從而能夠使老總有效地協調生產與需求之間的矛盾。
海南航空公司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典范,他們從儒、佛、道三家修身養性之學中,攝取精華,寫成海南航空員工守則,即干部管理守則十條。
在制定海航奮斗目標和發展目標的同時,海航也以傳統中國文化為核心,制定了海航同仁共勉:團體以和睦為興盛;精進以持恒為準則;健康以慎食為良藥;爭議以寬恕為旨要;長幼以慈愛為進德;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待人以至誠為基石;處眾以謙恭為有理;凡事以預立而不勞;接物以謹慎為根本。
海航員工訓條也具有典型的國學特色:積厚德,存正心;樂敬業,誠為本。入角色,融團隊;堅誓愿,志高遠。贏道義,勿自矜;吃些虧,忌怨恨。講學習,敬師長;不夸能,勤精進。除懶惰,止奢欲;培定力,絕私弊。離惡友,甘淡泊;忍人辱,達道理。
海航老總文化格言也頗具中國特色:為社會做點事,為他人做點事,為自己做點事。至誠,至善,至精,至美。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
海航老總的心靈文化建設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的。
心靈建設,就要員工在心靈上達到真善美圣及其統一。真善美圣及其統一是人類的永恒追求。真善美圣是相互聯系的,有著內在的統一性。離開了真談不上善和美;不善,往往也達不到真和美;沒有美,真和善就不完全;而圣是一種超越的境界。
真是美的源頭和基礎。真的追求對美的探求產生積極的影響。美的事物包含真理的成分,只有把握了真理,才能按照美的觀念、美的理想去發現美、創造美。虛假的東西,無論怎樣“包裝”、“美化”,最終總會露出丑態。善,不僅是美產生的根源,也是目的。善是美的靈魂。人們按照美的觀念,創造出能滿足人們需要的價值,就實現了善的目的。
美是事物結構上的特征,善是其功能上的提征。美內在地包含善,美必須是善的,惡不能成其為美。圣是真善美的升華,是一種精神境界。
真善美圣是一種內在的統一。真是人們認識領域內衡量是與非的尺度,具有認知價值。善是人們在道德領域內辨別好與壞的尺度,具有教育價值。美是人們在審美領域內觀照對象并在情感上判斷愛與憎的尺度,具有審美價值。圣是人們在精神領域判斷圣與俗的尺度,具有信仰價值。求真,而善,臻美,達圣,符合人類崇高、神圣的理想,而以客觀現實世界為出發點。真善美圣的統一,也就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是心的追求的最高境界!
心靈建設是老總活動的靈魂,是老總行為的先導,它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著老總的規章制度、組織結構戰略決策,等等。老總經濟運行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層次無不滲透著經營管理思想,老總的發展或停滯、成功或失敗無不融入了正確或錯誤的經營管理思想。這些經營思想無不扎根于老總的人生哲學,而他們的這種人生哲學就是我們所說的老總精神,它是老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心靈建設是老總文化的內核。
老總心靈建設有一種軟性模式,這些是對員工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方式。通過一個貫穿全部的主軸利用一些軟性模式的工具:內部刊物、內部網站、內部活動,將抽象的老總文化轉變成具體的老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