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你懂得一些簡單的病理嗎?(2)
- 求醫不如求己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陽春白雪編著
- 4631字
- 2014-02-14 15:08:04
四、血源性呼吸困難
由于血液成分的變化(包括貧血在內)引起的呼吸困難就是血源性呼吸困難。人不停地吸入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以維持生命。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為21%,只要人吸入空氣中的含氧量不少于13%,呼吸過程就不會受到明顯的影響。如果很多人長時間呆在一間通氣性不好的屋子里,就會逐漸感到呼吸困難。室內二氧化碳氣體的濃度一般不能超過0.1%。二氧化碳是呼吸的調節器,就好像汽車的油門調節發動機一樣,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時,呼吸就會越來越快。如果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達到8%~9%,人們每分鐘呼吸空氣的量就需要增加7~10倍,就會感到呼吸困難。
五、機械性呼吸困難
異物進入氣管中就會造成機械性氣管阻塞。呼出的氣流會向氣管上方推動異物,此時異物會刺激氣管壁,造成劇烈的咳嗽,進而引起呼吸困難。只要取出異物,問題就會解決,但氣管出口有聲帶,所以異物并不容易出來,而且有可能隨著吸氣被送入氣管下方。
§§§第七節缺氧
氧氣存在空氣中,由呼吸運動送入肺中,其中路經口腔和鼻子、氣管和支氣管。氧在肺泡中發生氣體交換,被卸到容器紅血球內,再分裝入瓶進入血紅蛋白,通過血液流動而被送至各組織器官。如果空氣中的氧可以順利進入肺泡,但有時無法在肺泡中通過氣體交換進入血液,此時會發生缺氧。
一、貧血性缺氧癥
如果血液中的紅血球數量不足,或者紅血球足夠但血紅蛋白數量少,氧就無法從肺泡中運走,由此而導致的缺氧癥成為貧血性缺氧癥。
二、瘀滯性缺氧癥
裝入血紅蛋白中的氧是由血液輸送到組織細胞中的,但如果心臟功能減弱或因失血而使血液量減少,組織細胞就得不到足夠的氧。這種由于輸送氧氣不正常引起的缺氧癥叫做瘀滯性缺氧癥。
三、組織中毒缺氧
雖然血液輸氧過程正常,但組織器官的受氧能力卻不一定好。如果人發生了氰化物中毒、酒精中毒、安眠藥中毒等情況,身體組織接受氧的能力就會下降,含有充足氧的動脈血液循環全身后仍舊回到靜脈,由此而發生的缺氧癥叫做組織中毒性缺氧癥。
四、過需性缺氧
有時候組織細胞過分需要氧,氧剛進入動脈就被毛細血管完全消耗,致使毛細血管的靜脈端血液及組織缺氧,這叫做過需性缺氧癥。
五、一氧化碳中毒缺氧
煤氣泄漏、礦井事故等往往會導致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會導致缺氧,但機理和上述幾種情況有所不同:一氧化碳比氧更容易和血紅蛋白結合,而使進入肺部的氧不能吸收入血液,無法供應全身各個部位的耗氧代謝。如果70%的血紅蛋白和一氧化碳結合,人將喪失神志;如果一氧化碳結合了80%的血紅蛋白,人就會死亡。一氧化碳中毒對大腦和神經影響最大。中毒較輕時,會產生劇烈頭疼、耳鳴、眼花、四肢無力和倦怠等癥狀,還有醉酒的感覺,接著便會臉色發紅、全身出現斑點、呼吸沒有規律、體溫下降;中毒加重,人就會喪失意識,時間一長,就會死亡。即使昏迷后沒有死亡,蘇醒過來的人也很可能患上各類后遺癥,例如可能成為植物人等。
六、人體的缺氧反應
人體的缺氧反應往往表現為呼吸困難、神志不清等。例如人乘坐氣球時,如果升空速度很快,會突然出現神志昏迷;如果上升速度比較慢或距離不高,人就會如同醉酒似的處于興奮狀態;如果高度進一步增加,醉酒狀態會加劇,就會出現感覺遲鈍、四肢肌肉無力的癥狀,重者則會頭疼、嘔吐和呼吸困難,并且喪失理性判斷能力。缺氧癥進一步加重,人就會昏迷,并最終導致死亡。
§§§第八節消化
一、吞咽運動的潛在危險
食物從口腔咽入喉頭時,聲門關閉,以防止食物進入氣管。就像潛水艇一樣,為了防止進水,在下潛之前會關緊蓋子。此時,呼吸停止,咽頭壁肌肉將食物送入食道。像食品加工廠的包裝機器一樣,食物每被送入食道一次,上述動作就會在半秒鐘內準確地重復一次。如果時間稍有偏差,就會發生喉頭痙攣,引發咳嗽、呼吸困難等。即使痙攣不嚴重,咳嗽也會持續發生,直至將食物咳出氣管。食物輸送結束后,聲門打開,呼吸重新開始。由于老人牙齒不好,在下咽黏性較大的食物時,可能會使懸雍垂和聲門受阻,中斷呼吸,造成窒息。
人體內有各種安全裝置,稍有失誤往往無礙大局。但吞咽運動則不然,出一點差錯就將導致不堪設想的后果。
二、胃腸運動
蠕動運動和分節運動是胃腸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蠕動運動是指胃腸從上向下輸送食物的過程,食物因胃腸蠕動而不斷從上向下擠。分節運動是指腸子各處不斷皺起再放松,攪拌食物的過程。除此之外,胃腸還有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
由于各種原因,人們有時候會將銳利的東西吞進肚內,例如銳利的玻璃片、針等。這些東西進入消化系統后,尖端將不斷刺激腸黏膜,受刺激的腸子會發生不同于蠕動和分節運動的局部性的運動。由于腸壁的這種運動,玻璃碎片就會轉過頭來,鈍的一方朝前運動。同時,胃腸壁還會分泌一種黏液將尖端包住,使之不傷及胃腸壁。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
由于種種原因,胃腸有時候會發生運動受阻或者痙攣,患者會感覺明顯的不適或劇烈的疼痛。胃腸運動受阻如不及時糾治,會造成腸壞死,危及生命。
三、消化性潰瘍
人的胃腸道內存在多種消化液以促使食物更快更好地分解出各種養分。但是消化液在消化食物的同時,對胃腸道往往也具有腐蝕作用。好在胃腸壁上覆蓋有薄粘液膜,對消化液具有很強的抵抗力,是保護胃腸的有力防線。可是在胃腸壁血液循環不好的時候,胃腸壁上的粘液細胞產出能力下降,粘液膜防線就會出現空洞。而且粘膜本身由于血液運輸能力不好,缺少氧和營養素而變黑,失去活力。此時,消化液就會毫不客氣地腐蝕粘液膜出現破綻部位的胃腸組織,消化性潰瘍于是就發生了。
向胃腸組織供血的血管的運輸能力受植物神經的控制。一般情況下,胃腸道功能旺盛時,血管擴張,血流通暢。胃腸功能下降時,血流減少。憤怒、難過等情緒因素以及疲勞等會使控制血管的植物神經出現紊亂,收縮胃腸血管,從而促使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四、幽門
在胃與十二指腸之間有一個像開關一樣的器官叫做幽門。幽門平時是關閉的,只是在十二指腸中的食物和消化液混拌好后才打開。幽門起到調節消化作業這條流水線速度的作用。
幽門就像一個鐵板官員,絕不會僅僅因為胃中食物過多就早點打開。但如果積存胃中的食物量大而且油分很少,幽門就會通融而提前開門,將食物送入十二指腸,這樣往往會造就大肚漢。
五、大腸的收縮
大腸也有和小腸一樣的蠕動運動和分節運動,但每天還要發生數次小腸所沒有的快速有力的收縮。這種強有力的收縮是食物進入胃或十二指腸后,引起擴張而產生的,是胃、十二指腸和大腸之間的條件反射作用。
當人患病或情緒波動時,大腸運動就會變得不正常。大腸活動減弱時就會發生便秘。憤怒、痛苦等情緒因素和有便意時不去大便的習慣會加重便秘。不良生活習慣將導致大腸運動喪失活力。
六、食物在人體內平均48小時的行走
食道長25厘米,形如牛角的胃也長25厘米,小腸長4米,大腸長1.5米,此為食物從進口到排泄出體外所需要經過的總路程。食物行走的速度在各路段不同,距離長度和所需時間不成比例。胃腸交界處的幽門控制食物運送的速度。升結腸是大腸的開始部分,有特殊的逆蠕動功能,可減慢食物傳遞速度。食物通過整個消化道的時間因人而異,平均為48個小時左右。
早晨開始進食,食物一般在胃內停留4~5個小時后進入小腸,然后在小腸中慢慢前行。
白天人們由于工作等原因,精神都比較緊張,食物在腸中的運行速度很慢;晚上精神放松,運行速度加快。到了第二天早晨,在小腸內經過消化和吸收后的食物殘渣到達大腸;傍晚到夜間,殘渣慢慢通過大腸,水分被吸收,殘渣由泥漿樣變成固塊狀。然后進入乙狀結腸,再到直腸,經“裝填”后,在第三天早晨被排除體外。
有時候,運行時間會有偏差,但無大礙。健康的大腸黏膜只從食物殘渣中吸收水分,幾乎不吸收其他有毒物質。以為便秘能使人中毒,是一種錯覺。
七、便秘
便秘是指消化道中的食物沒有按正常的時間表運行,使排便延遲了很久時間。便秘可分兩種形式:直腸型便秘和結腸型便秘。
直腸型便秘的原因在于積存在直腸中的大便不能引起正常的排便反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于工作或上學經常有意控制排便反射,或由于痔瘡等疾病排便時疼痛而主動減少排便次數。
結腸型便秘又包括馳緩性便秘、痙攣性便秘和機械通過障礙性便秘等幾種類型。馳緩性便秘是由于構成結腸壁的肌肉松弛,結腸運動減少,使送到結腸的物質由于輸送速度減慢而滯留下來造成的便秘。痙攣性便秘與馳緩性便秘正好相反,結腸肌肉過于緊張,運動缺乏節奏,造成輸送遲緩。亂用瀉藥而損傷結腸黏膜、造成炎癥和潰瘍,心理因素導致植物神經平衡紊亂,膽囊、十二指腸、闌尾和胰腺等疾病引起的內臟反射等情況下都會產生痙攣性便秘。機械通過障礙性便秘是大腸通路中出現癌瘤等障礙物而導致的便秘。使用瀉藥可能會有效,但必須進行仔細的檢查,以防貽誤治療時機。
八、肝臟的解毒作用
肝臟有解毒作用,可以將酒精、尼古丁等對健康有害的物質以及在腸道消化過程中產生的毒素和服用的醫藥等變成無毒的物質。
肝臟聚集了血紅球蛋白破壞而生成的膽紅素,形成膽汁,送至腸腔。如果肝臟出現故障,人就會出現黃疸。出血時,肝臟制造止血必須的凝血酶原;如果血液凝固過快,肝臟還會產生物質幫助血管內的血液抗凝。肝臟還生成調節水鈉平衡的白蛋白。
肝臟的任務至關重要而艱巨,因而具有其他臟器所沒有的一些特殊功能。
首先,肝臟在功能上具有很強的活力。前文已提到,如果人的肝臟全部切除,生命將無法維持。但切除三分之二的肝臟,人依然可以依靠僅有的三分之一肝臟繼續生存下去。例如,肝癌會破壞肝組織結構,但即使癌瘤長到十厘米大時,不在意的患者依然可以毫無覺察地生活,部分正常的肝組織會繼續工作。
其次,肝臟還有細胞再生的特殊功能。與腦、心臟不同,多次遭到破壞的肝臟仍然可以完全自我修復。但是如果破壞速度超過修復速度,破壞部分會出現結締組織,并逐漸縮小變硬,這就是肝硬化。酒精、藥物、過度疲勞、慢性病毒性肝炎等都會造成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臟疾病的最終路程,是無法挽回的單行線。
§§§第九節炎癥
扁桃體炎、肺炎、毛囊炎、肝炎、腎炎等都是常見的炎癥。炎癥是臨床常見的病理過程之一,可發生于人體各部位的組織和器官。急性炎癥通常具有熱、痛、紅、腫、機能障礙等變化,同時往往伴有白細胞增多、發熱等全身反應。這些變化實質上是機體與致炎因子進行斗爭的客觀反映,而且這種矛盾斗爭貫串在炎癥過程的始終。致炎因子作用于機體后,一方面引起組織細胞的損害,使局部組織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另一方面,促使機體增強抗病機能,以利于消滅致炎因子,使受損害的組織得到修復,從而使機體的內環境各組成部分之間以及內環境和外環境之間達到新的平衡。
炎癥實質上是機體的一種抗病反應,對機體是有利的。例如發炎時,局部組織代謝和抵抗力增強;炎性充血使局部組織得到較多的氧、營養物質和防御物質;滲出的纖維蛋白元凝結而成假膜,形成一道屏障,能阻止病原菌向深部蔓延;滲出物中的中性白細胞和巨噬細胞能吞噬細菌,還能吞噬清除壞死崩解的細胞碎屑;滲出液能稀釋毒素,其中所含的抗體能消滅細菌并中和毒素;炎區的漿細胞和淋巴細胞能產生抗體中和毒素;組織增生能修復炎區所造成的缺損。
可是,對于炎癥,我們也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分析。在一定條件下,炎癥反應中的某些有利因素,可以向著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而成為對機體有害的因素。例如,炎癥后期的結締組織增生及機化雖然有利于組織修復,但又往往造成粘連或實質性器官的硬變,嚴重地影響該器官的功能,如肝炎之后的肝硬化。再如,滲出液過多往往造成有關器官的機能障礙,
如心包積液影響心臟搏動,胸腔積液可壓迫肺,出現呼吸困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