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難遇,人才難留
“人才難遇,人才難留”是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一大難題。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很難遇到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即便遇到了也很難留下這些人才。很多人才留不住的原因是,職業發展、薪酬和福利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心理落差。這種情況會導致一些高端人才的職業穩定性普遍偏低。
某電器設備生產廠生產的產品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在中小型企業中可以說是名列前茅。該廠每年都會有新的產品投放市場,銷量非常好,市場占有率非常高,因此獲得了超過預期的收益。然而,好景不長,最近幾年投放市場的新產品逐漸減少,市場占有率大幅度下降,經濟效益也在滑坡。分析原因,是廠里一批技術尖子和管理骨干,受到了外面市場上高薪企業的吸引,最后都紛紛跳槽而去。之前廠里每年都從高校招聘畢業生,補充到技術開發隊伍和經營管理隊伍中去,但是由于工資與外面同行業的差距較大,很多高校畢業生,尤其是全國比較知名的高校畢業生不愿應聘該公司。該公司人才流失嚴重。想招的招不進來,好不容易招進來的還留不住。
該電器公司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薪酬問題。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薪酬可以說是影響員工去留的關鍵性因素,但是除了這些,員工還是有很多其他諸如工作環境、職業上升通道、企業文化方面的需求。如果企業沒有一個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無法滿足員工的需求,那么自然招不到人才,也很難留住人才。
缺乏管理及技術人才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企業高速發展,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就。這其中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就是擁有人口的紅利優勢。然而,管理及技術型人才的缺失卻一直困擾著所有類型的企業,成為阻礙我國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特別是近些年,伴隨著人口紅利優勢的漸漸消退,管理及技術型人才缺失更加嚴重,尤其是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相當缺乏。
世上從來不缺千里馬,缺的只是伯樂。人力資源管理者是發現人才、挖掘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關鍵。而真正了解、精通人力資源管理的人才屈指可數,據有關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大概有500多萬的人力資源從業人員,但是科班出身的數量大概只有20%左右,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很多企業的心中之痛。
除此之外,企業最缺乏的還有技術型人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中小企業逐漸意識到信息能夠彌補中小型企業資金、資源、品牌等先天性的不足,可以強化中小型企業專業化營銷的特長,有效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然而實際操作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中小型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技術型人才的缺失。據調查,有80.9%的中小型企業技術人員不足5人,且員工的技術力量相對薄弱。比如說:信息化工程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財力的配合才能做得更加全面完善,IT技術人員的數量和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實施信息化的水平。因此,IT技術人才的缺乏成了制約中小型企業實施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因素。
究其原因,技術人才短缺有很多客觀因素。目前很多中小型企業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都面臨著生存的壓力,讓這些企業花重金大量招聘技術型人才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小型企業的數量變得越來越龐大,且行業分布廣泛,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量變得越來越大。然而在招聘技術型人才的過程中,遇到的很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薪酬。在薪資待遇方面,很多中小型企業的薪資缺乏競爭力,那些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往往會選擇平臺更大、機會更多的大型企業,這種情況就會導致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一直處于低位水平。
好不容易看上的人,也可能水土不服
對于企業來說,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選拔人才可謂是其中最難的一項工作。往往在招聘選拔人才的時候,企業的高管都會絞盡腦汁去設計一些面試環節,希望通過層層考驗選拔出適合企業的優秀人才。然而,現實生活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很多企業在選拔人才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好不容易看上的人,還可能看走眼了。
深圳一家中小型民營企業,是做印刷的。為了讓公司更好地發展,老板請了一個日本公司的科長來做公司的總經理。那個科長之前是老板的客戶,跟他聊起來發現他非常專業,于是印刷公司的老板就開始挖他。挖了半年時間,遲遲沒有得到那位科長肯定的答復。于是印刷廠老板按捺不住了,約在咖啡廳跟他談。當時他表達了很強烈的愿望,對那位科長說,你來我這里當總經理,我全方位支持你。提出一些硬件條件后,結果那個科長禁不住誘惑就答應了。
那個科長跟老板約定幾個條件:第一,你必須120%支持我,不能插手我的工作;第二,公司要給年薪50萬。老板同意了,那個科長也順利來到公司上崗。新官上任三把火,剛剛入職沒多久,他就對公司的一些制度做出了調整:首先,他把所有的表格改成中英文表格,要求走國際化的路線。可是公司上下都是老板的一些員老,連ABC都不會,怎么會用英文表格呢?結果導致整個團隊對這件事情非常不配合;其次,更換年會舉辦地點和舉辦方式。通常情況下,中國公司搞年會都是去大酒店喝酒、抽獎,采用傳統“家宴式”桌餐,非常熱鬧。但這個科長說,年會應該西化一點、高雅一點,提議公司去五星級酒店,吃自助餐。各種沖突不斷爆發,最終公司的中高層管理團隊集體要求老板開會,要老板做出選擇,要么把科長炒掉,要么把他們炒掉。老板只好把科長炒掉息事寧人。
這位科長是印刷廠老板當初特別看好的,無論是能力還是個人魅力都是屈指可數的高端人才。但是,在實際的企業運營管理中,這位科長卻沒有達到老板當初對他的期望,反而讓老板對他徹底失望。
這種情況是企業在選拔人才的時候經常遇到的問題。即便這位應聘者通過了層層考驗,即便他在之前的企業干得風生水起,但是落到企業的實際運營管理中,這人也未必合適。所以說,人才難遇。好不容易看上的人才,也可能水土不服。
人才好不容易來了,還留不住
21世紀最寶貴的是什么?是人才。這句話從側面說明了人才對于企業的重要性。但是就像企業的“企”字一樣,如果用不好人才,留不住人才,企業也會因為“人去事業止”。得人才難,留人才更難。因此,對于急需發展的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說,留住人才才是關鍵。
然而,如今大多數中小型企業都缺乏一個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沒有一個具有激勵作用的薪酬制度,就會導致企業員工大量流失。就目前來看,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薪酬水平都偏低,特別是關鍵技術骨干的薪酬水平較市場明顯偏低,對外缺乏競爭力,從而導致部分中層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流失,形成企業需要不斷招聘新員工,再培養新人,成長后又離職的惡性循環。對于企業來說,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和精力培養出來的人才另棲高枝,這無疑是為他人做嫁衣,形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李先生是國外某名牌大學經濟管理學士,畢業后回國工作。起初準備在北京找份工作,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于是經朋友介紹,到上海一家家具公司上班。剛見到老板的時候,老板就對他說:“不要跟我說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無論你想干什么,你都必須先到車間實習一段時間再說。”在車間實習一段時間后,李先生站在經濟管理學的角度寫了一份《實習報告》,對公司提出了很多很有價值的建議。老板看完后對他說:“你明天到生產部報到,先做生產部副部長。”三個月后李先生因工作表現突出,晉升為生產部部長。
兩年后,李先生仍然是生產部部長,薪酬待遇也沒有任何的變化。后來一次偶然機會,李先生被北京一家大型企業挖去當總裁助理,一年后,做了這家企業一個分公司的副總經理。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不是員工喜歡跳槽,而是員工的能力和付出得不到體現,企業沒有一個具有激勵性的有效的薪酬制度是不行的。
目前在很多中小型民營企業中,大多存在薪酬不公平的問題。企業沒有明確的考核標準和激勵性的薪酬制度。員工即使有很強的工作能力,但是如果這種工作能力在最基本的薪酬待遇上都得不到體現,那么員工將會對工作失去積極性和耐心。最終的結果就是選擇離開公司,去尋找更適合自己、薪酬更高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