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上古史(6)
- 世界歷史1000問(超值金版)
- 水中魚主編
- 5578字
- 2014-02-12 18:01:47
印度遠古文明為何被稱為“哈拉巴文化”?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于它的遺址最早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筑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后逐漸衰落,于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并戰爭,到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何謂印度古代法?
印度古代法(ancient Indian law),指公元5—7世紀以前古代印度奴隸制法,歷史上印度法系的基礎。古代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暹羅(今泰國)、菲律賓等國的法律都是仿照印度古代法制定的,印度法系即上述各國古代法律的總稱。
印度古代法起源于婆羅門教法,后釋迦牟尼(約前563—前483)創立佛教,孔雀王朝阿育王(約前273—前232年在位)又頒布敕令定佛教為國教,婆羅門教法的影響遂逐漸縮小,而被阿育王召集高僧編纂的“三藏經典”所取代。三藏即《律藏》、《經藏》和《論藏》,《律藏》記載佛教僧侶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規,《經藏》為釋迦牟尼說教集,《論藏》包含佛教哲學原理的解說。后來佛教影響減弱,婆羅門教法又興盛起來。公元8—9世紀時,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改稱為印度教。因此,印度古代法也往往被稱為印度教法(Hindu law)。
婆羅門教法律將古老文獻《吠陀》奉為經典,其中的《法經》起著法典作用,以后由各學派編輯成各種匯編,如《喬達摩法經》(約成于公元前11世紀中期)和《阿跋斯檀巴法經》(約成于公元前11世紀末期)。在大約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時期寫成的政治經濟論文《政事論》中,也包含許多法律規范的內容。在這類法律匯編中,流行最廣、后世研究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摩奴法典》。后人假托這是由天神之子摩奴制定的,實際是在約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之間陸續編成,共12章,采用詩歌體裁,包括宗教、道德和法律規范,以及哲學等內容。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么回事?
種姓制度亦稱“瓦爾那”(顏色、品質的意思)制度,實際上是奴隸制度的變形。約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把自己稱為“高貴者”,把被征服者稱為“達薩”,以“達薩”和“達西”稱呼男女戰俘即奴隸。后來在雅利安人內部又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四種姓制度:即婆羅門種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稱僧侶階層,他們解釋吠陀經典,干預社會事務;剎帝利種姓,充當武士,國王也屬這個種姓,主管軍事和行政;吠舍種姓,一般指雅利安平民,多數從事手工業、牧業和商業,也有富裕者,但沒有任何特權;首陀羅種姓,主要來自被征服者,也有少數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隸外還有接近于平民的貧窮者,他們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失去了受保護的權利。前三個種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后一個種姓是“非再生族”,根據婆羅門教創造的神話和《摩奴法典》,四種姓是世界之祖婆羅赫曼以口、雙手、雙腿、雙腳創造出來的,所以他們都有特定的職業,不可混淆界限。
釋迦牟尼是否確有其人?
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釋迦牟尼的誕生、成道、初轉法輪、涅槃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遺址和文物。這些文物和史料,足可以證明釋迦牟尼確實是一個歷史上的人物。
釋迦牟尼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因為悉達多屬于釋迦族名,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梵文的音譯,“釋迦”是部族名,意為“能”,“牟尼”的意思是“仁、儒、忍、寂”等。“釋迦牟尼”可以解釋為“釋迦族圣者”。
釋迦牟尼雖被尊為圣人,且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崇奉敬仰,但他在獲得覺悟之前,也曾有過疑惑、痛苦,不過他超出常人之處,是以己之苦推及眾生之苦。他舍棄了常人所羨慕的一切財富、王位、妻兒,毅然出家修道,經歷6年,艱苦備嘗,終于覺悟到宇宙人生的實相,獲得了根本的解脫。
阿育王對佛教有些什么貢獻?
公元前273年,阿育王繼位,成為孔雀王朝的君主。在繼位之前,阿育王曾被他的父親賓頭沙派作坦羅地方的總督,因此具有一定的統治經驗。他即位之初,對外利用軍事力量進行征服戰爭,對內則殺戮大臣,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據記載,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巖率軍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國,獲戰俘15萬人,殺了10萬人。在殘酷的戰爭之后,阿育王宣布放棄武力征服的辦法,大力扶持和宣揚佛教。他在帝國境內許多地方開鑿巖壁,樹立石柱,上面刊刻詔令,宣稱“以法勝,是為最勝”,主張以佛教征服人心。這些刻有阿育王法敕的摩崖石刻和石柱,有些還留存至今,成為研究古代印度歷史極為重要的資料。在阿育王的大力扶植下,佛教在當時實際上處于摩揭陀國的國教地位。他以大量金錢資助佛教的發展,派遣了許多傳教僧人到全印度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去弘揚佛法,相傳他還把佛舍利分散到各地,在各地同時興建了許多佛塔供奉舍利,供人瞻仰崇拜。他的兒子摩哂陀(Mahinda)和女兒僧伽密多(Sanghamitta)先后出家,并相繼率人南下斯里蘭卡島,把佛教傳入了斯里蘭卡。他在政府內設置了“正法大官”執掌宗教事務,巡回各地,宣傳佛法。他還在首都華氏城召集許多佛教僧侶,由上座部長老目犍連子帝須主持,舉行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三次“結集”,編纂、校訂和整理了當時流行的佛教經典,處理了佛教內部各派之間的爭論。由于阿育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佛教在此時有了很大的發展,并開始在印度以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如緬甸、斯里蘭卡以及中亞、西域一帶傳播。
你知道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嗎?
《羅摩衍那》意思是“羅摩的游行”或“羅摩傳”。羅摩是古代印度傳說中的人物。后逐漸被神化。
《羅摩衍那》成書不早于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來(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補充進去的,原作將羅摩描繪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來補充的部分將羅摩說成是毗濕奴的化身,兩部分的文筆也不一致。原書依據吠陀體系推算,羅摩和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之間的戰爭發生在距今880152年之前,印度傳統的歷書都是根據這種推算編制的,但是并不為現代歷史學家所接受。
印度傳統認為羅摩是毗濕奴的化身,他殺死魔王羅波那,確立了人間的宗教和道德標準,神曾經答應羅摩,只要山海還存在,人們就仍然需要閱讀《羅摩衍那》。
20世紀70年代大陸梵文學者季羨林、黃寶生翻譯《羅摩衍那》,為全世界迄今除英譯本之外,僅有的外文全譯本。
印度為何崇拜神牛?
印度的神牛崇拜歷史可謂綿長悠久。神話傳說中,三大主神之一的破壞神濕婆,其坐騎就是一頭公牛。遍及印度各地的濕婆廟前,必定有頭公牛雕像。大多是臥姿,在石臺之上,有的上面建有小亭,成為一個單獨的小廟。雕像有石頭的、有銅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繪成彩色的,一律精神健朗、栩栩如生。老牛雕像也掛滿花環,分享到主神般的尊榮。在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典籍《吠陀經》中,就有贊美奶牛和如何對待奶牛的記載。如,奶牛是神圣的,奶牛是宇宙之母,是過去與未來之母,是眾神之母,是最為重要的事物。古典史詩《羅摩衍那》中,有著關于無敵神牛的章節。大意是,某國王有一頭無敵神牛,它無所不能,國王希望得到什么東西,它都會送來。由此引起另一國王的妒嫉,來搶這頭神牛,并引發一場慘烈的戰爭。史詩中還有一些關于母牛的詩句,把殺母牛與弒父、叛逆等重罪等同,一律是死罪。《摩訶婆羅多》中則說,殺死母牛或公牛的人,罪大惡極。
《一千零一夜》誕生的緣起是什么?
《一千零一夜》是中古時期一部優秀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不僅在阿拉伯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具有重大影響的杰作。《一千零一夜》的產生據書中的交代是這樣的:古時候,在印度和中國接壤地區的海島上有一個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喜歡打獵,當他每次出外打獵時,王后和宮女就背著他同奴仆們到花園中飲酒作樂。國王發現后非常氣惱,下令殺了王后、宮女和奴仆。從此以后,他每天娶一個處女做王后,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殺掉。國中女子被殺了很多,京城中一片驚慌。有一天宰相正為沒有給國王找到處女發愁,他的女兒山魯佐德對他說:“把我嫁給國王好啦!”她立志要拯救其他女子,所以自愿嫁給國王。進宮后,她每夜都給國王講一個有趣的故事,等到天明時,故事總是講到最緊要的關頭,國王只好把她留到明天,等故事講完后再殺。這樣一直繼續了一千零一夜,國王終于被她感動了,決定和她白頭到老,不再去殺其他無辜的女子。這個故事的實際意義當然不在于說明《一千零一夜》的產生,而在于借此能夠把眾多的故事在結構上聯系起來,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涉及的地域十分廣大,時而在巴格達,時而在埃及,時而在法國,時而在印度,時而在中國。故事的題材非常豐富,既有歷史故事、冒險故事、戀愛故事,又有神話故事、幻想故事等。
居魯士是怎樣壯大波斯王國的?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將矛頭指向了新巴比倫王國。兩河流域是西亞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也是當時著名的“糧倉”,但其民比較文弱怯戰,歷史上遭到四鄰侵略遠多于向外擴展。如果說與呂底亞的戰爭充滿了驚險血腥的話,對新巴比倫王國的戰爭則意外順利,一路綠燈,很快就占領了大名鼎鼎的巴比倫城。地中海東岸地區也隨之歸附波斯帝國。居魯士隨后將波斯帝國的首都遷到巴比倫城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成為“宇宙四方之王”。
面對在短期內建立起來的帝國大廈,居魯士沒有過多地將自己的個人意志和欲望強加于被征服地區。與他之前的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的尼甲布尼撒相比,他的確是非常寬容的。他在被征服地區實行寬松的自治政策,除了承認波斯帝國的最高統治特權外,各地舊有的法律和統治機器都被保留了下來,米底、呂底亞、巴比倫的貴族仍然保有原來的特權。在宗教方面,他每到一地就到當地的神廟拜祭,安撫祭祀貴族,保護他們的特權。他最廣為傳頌的事跡是允許被新巴比倫王國強行遷徙至巴比倫境內的猶太人返回家園,并支持他們重建被毀的耶路撒冷猶太教神廟,并因此被《圣經》稱為“上帝的工具”。居魯士以強大武力為后盾的地方寬容政策,成為波斯帝國立國的指導思想被他的后繼者們貫徹下去,使這個看來松散不鞏固的軍事行政聯合體居然延續了二百多年。
阿拉伯數字最早起源于哪里?
阿拉伯數字并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而是發源于古印度,后來被阿拉伯人掌握、改進,并傳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將這些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以后,以訛傳訛,世界各地都認同了這個說法。
阿拉伯數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產和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于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采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到公元前3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在各地區的寫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這一組數字在當時是比較常用的。它的特點是從“1”到“9”每個數都有專字。
現代數字就是由這一組數字演化而來。在這一組數字中,還沒有出現“0”(零)的符號。“0”這個數字是到了笈多王朝(320—550)時期才出現的。公元4世紀完成的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已使用“0”的符號,當時只是“·”。后來,小圓點演化成為“0”。這樣,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于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你知道貴霜帝國的興衰嗎?
公元前140年,月氏人南下到大夏,當時月氏人有五個部落,每個部落有一個酋長,稱為翕侯,公元前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16—65)消滅其他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丘就卻又南下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后定都為高附(今喀布爾),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
公元90年,貴霜王為班超所敗,不得不納禮求和。班超一直不知貴霜王名,僅以“月氏王”呼之。2世紀初閻膏珍即貴霜帝國王位,征服印度西北部,在中亞將勢力范圍擴展至花剌子模,國勢大增,形成中亞的一個龐大帝國。
183—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間,對中亞的控制減弱,康居、大宛擺脫羈縻,呼羅珊、花剌子模也脫離貴霜帝國的統治。
公元233年,薩珊王阿爾達希爾一世率軍攻克錫斯坦后,經呼羅珊入花剌子模,接著攻入索格狄亞那、巴克特里亞、喀布爾、坦叉始羅,給貴霜帝國以致命打擊。
至公元3世紀,貴霜帝國已分裂為若干小公國,這時西亞的薩珊波斯興起,開始向中亞、阿富汗和印度擴張,貴霜的勢力漸削。
至公元4世紀,東印度的笈多帝國興起后,再次統一北印度。這時西北印度貴霜諸王公的殘余勢力,便處于笈多帝國的控制之下。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獨立,后來(至5世紀)不斷受到嚈噠(白匈奴)的侵犯。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內)的殘余小國,一般認為在425年為嚈噠所滅。
克里特文明因何不明不白地消失?
克里特文明,是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出現在約公元前3000年至前1450年的古希臘。該文明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島。
公元前21世紀中葉,克里特達到青銅時代全盛期,在諾薩斯及法埃斯托斯出現相當宏偉的宮殿式建筑、各種精制的工藝品及線形文字“A”,表明當時已進入階級社會,其居民多半來自西亞。
克里特島是愛琴海上最大的島嶼,而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起點,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文明卻不明不白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