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古史(1)
- 世界歷史1000問(超值金版)
- 水中魚主編
- 5512字
- 2014-02-12 18:02:56
《查士丁尼法典》是怎樣制定的?
476年,西羅馬帝國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本已搖搖欲墜的帝國大廈,在強悍野蠻的日耳曼人的沖擊之下終于滅亡了。西羅馬覆滅后,東羅馬帝國依然健在,而且相當繁庶,這主要得力于東羅馬有利的地理環境。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舊稱拜占庭)位于歐亞兩洲交界處,扼黑海咽喉,海上貿易發達,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特別是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國勢日盛。在這種情況下,查士丁尼才有機會制定一部偉大的傳世法典。
526年2月13日,查士丁尼大帝頒布一項敕令,任命特里布尼厄斯組織一個由10名法學家組成的委員會,主席由“圣宮廷”的前司法長官約翰擔任。委員會有權力用現存的所有資料,并可加以增刪、修訂,隨后把這些敕令分別標上發布皇帝的名號,以及施行的對象與日期,再按內容分類,按時間先后排列。這部《敕法匯集》在529年頒布施行,也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534年《查士丁尼法典》修改后再度頒布。
《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備的奴隸制成文法,它系統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羅馬共和時期至查士丁尼為止所有的法律和法學著作,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標志著羅馬法本身已發展到極其發達、完備階段,對以后歐洲各國的法學和法律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另外,法典的內容和立法技術遠比其他奴隸制法更為詳盡。它所確定的概念和原則具有措辭嚴格、確切和結論明晰的特點,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圍內的形式上平等、契約以當事人同意為生效的主要條件和財產無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則,為后世法律奠定了基礎。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原因是什么?
376—568年,散居羅馬帝國境外的以日耳曼人為主的諸“蠻族”部落大舉強行移居帝國境內,并各自建立國家。民族大遷徙的原因是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體,部落顯貴、軍事首領及親兵渴望向外掠奪新的土地和財富;人口自然增長對生產發展力形成壓力,為了發展畜牧經濟,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遷徙。羅馬奴隸制的危機和帝國的衰落,無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蠻族”的武裝遷徙深入帝國腹地。直接推動民族大遷徙的導火線是375年匈奴人對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東哥特人的侵襲。
歷時約兩個世紀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在當地奴隸、隸農起義的支持下,摧毀了羅馬奴隸制帝國,建立了日耳曼諸王國。這些日耳曼王國雖各具特點,但在本身原始公社制解體和國家產生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羅馬帝國生產力的影響,使日耳曼人階級和剝削的萌芽與帝國晚期所發生的奴隸制解體及封建制因素的萌芽結合起來,結果都先后確立起新的封建制度,其中以力量最強、存在最久的法蘭克王國最為典型。民族大遷徙的結果導致了羅馬古典奴隸制的滅亡和西歐封建社會的開始。
西歐政教二元化結構是如何形成的?
六七世紀的西歐,政治上是日耳曼諸王國并立,經濟上是自然經濟,城鎮敗落,起重要作用的是日耳曼貴族和羅馬貴族的大莊園,以及日耳曼人的農村公社。日耳曼國王對西歐根本不加治理,也不會治理。他們把王國看做私有莊園,憑一時好惡,隨意把土地和權力賞賜給貴族、教士。逐漸,日耳曼移民與當地居民融合,羅馬貴族與日耳曼貴族聯姻,日耳曼的騎士取代了羅馬的禮俗。文化上日耳曼人目不識丁,當時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只是在修道院。日耳曼國王控制著西歐國家的政權,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領導權卻屬于基督教會。
這是西歐新文明的形成時期,其特點是:基督教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國家政權,獨立發展,如此造成西歐獨特的、政教分立的二元化結構。與東方傳統的一元化結構不同,二元化傾向于變革,傾向于創新,它有助于推動西歐文明的發展。這樣,日耳曼蠻族的傳統,與教會、修道院所代表的羅馬-基督教文化,處于一種又斗爭又結合的長期過程中。正是由于日耳曼因素和羅馬因素的相互作用,推動了西歐中世紀文明的發展,從而為西歐近代文明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何謂“加洛林文化”?
加洛林是古代西歐法蘭克王國的一個王朝的名字。加洛林是取自查理大帝的“查理”拉丁文譯音,所以后來的歷史學家把查理大帝統治時代的文化稱為“加洛林文化”。
法蘭克王國是在古羅馬的廢墟上建立的。起初,日耳曼人并沒有重視古代希臘、羅馬的優秀文化傳統。相反,在這些過慣了游牧生活的日耳曼人眼里,有強壯的體魄比有文化知識更重要。
那時的帝國中,別說是老百姓,就是查理大帝的王公大臣們,目不識丁的也大有人在。
為了培養為國家服務的人才,查理當上國王以后,曾經多次下令讓教會和寺院興辦學校(那時,由于宗教盛行,所以掌握文化知識的多是一些神職人員),他自己也參加學習。在遠征意大利的時候,查理大帝廣收天下人才,一些學者和有學問的教士被他帶回國,他強令貴族子弟必須發奮學習。在選舉教區的主教時,他極力主張推舉那些有學識有作為的青年人晉升主教,并拒絕了皇后和達官顯貴提升碌碌無為者的請求。
在查理大帝統治的46年間,法蘭克的文化教育比過去幾個世紀有長足的發展。這正是加洛林文化興起的原因。
什么戰爭引發中世紀最大的沖突?
7—8世紀時,阿拉伯帝國形成后,哈里發為了擴大其統治范圍,以“傳播伊斯蘭教”和“展開反對異教徒的圣戰”為借口,強行吞并西亞、北非和西南歐大片領土的行動。這場戰爭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634—656),從征服拜占庭和伊朗開始。這兩個國家在602—609年長期進行戰爭,彼此都已削弱,又兼國內矛盾重重,遂導致異族入侵。633年秋,三支阿拉伯部隊各有士兵7500人,從阿拉伯半島出發,途經敘利亞沙漠,侵入巴勒斯坦和敘利亞。636年,阿拉伯軍隊由瓦立德率領又向伊拉克、敘利亞進發,首先攻克加薩尼王朝都會巴士拉,并在耶爾穆克河畔擊敗拜占庭軍隊。耶路撒冷經兩年圍困后,于638年向阿拉伯人投降。640年,阿拉伯軍隊奪取重要港口凱薩里亞后,最終征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阿拉伯對伊朗(薩珊王朝)邊境的侵犯起初是襲擾性的。633年,阿拉伯軍隊占領伊拉克南部希拉城,挫敗所謂“連環戰”(伊朗士兵的前列連成一線),渡過幼發拉底河。634年3月,一小隊阿拉伯騎兵(500~800騎兵)橫穿沙漠到達大馬士革。增援部隊到達后,阿拉伯軍包圍該城。由于缺乏圍攻筑壘城市的經驗,他們在城外停留了6個月之久。635年9月,守城部隊投降。阿拉伯軍于633年奪占希拉城,但在伊朗屢次失利。伊朗軍隊用戰象作為突擊力量,阿拉伯軍望而卻步。阿拉伯軍隊獲得增援后,于637年6月1日在卡迭西亞會戰中獲得大勝,而后輕而易舉攻取伊朗國都克特西亞。阿拉伯軍連連戰勝伊朗軍隊,奪占摩蘇爾和訥哈萬德城,從此伊朗并入阿拉伯哈里發國版圖。640—641年,阿拉伯軍長趨直入,占領埃及。641年占領上美索不達米亞,642年9月,根據同亞歷山大城當局訂約不戰而進據該城。而后于642年攻占昔蘭尼加,從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643年攻占利比亞,647年奪取拜占庭的非洲領地,其中包括馬格里布國家(現今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644—645年,阿拉伯軍逼近印度邊境,于650年攻下伊斯塔赫爾城。651年,到達阿姆河。7世紀50年代,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一部臣服于哈里發國。在征戰過程中,阿拉伯將拜占庭在亞洲和非洲的全部領地奪占了三分之二。阿拉伯領土向西侵占了北非部分省份,向東已逼近印度邊境,向北突進至亞美尼亞以北,控制了拜占庭帝國在近東的大部分領土,形成了一個橫跨歐、亞、非的新帝國。由于國內形勢緊張,哈里發暫時停止進一步擴張。661年,倭馬亞王朝以敘利亞為基地建立起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王朝。在平定內亂后,阿拉伯人又重新組織對拜占庭發起新的進攻。
第二階段(從7世紀末至8世紀30年代),阿拉伯人加強了自己的軍隊以后,繼續征討外高加索、中亞細亞、伊朗東部和小亞細亞,甚至到達歐洲邊界。696—698年,阿拉伯軍據有整個馬格里布,于709年前后進抵大西洋東岸。711年春,一支由300名阿拉伯人和7000名信奉伊斯蘭教的柏柏爾人組成的部隊,被派到比利牛斯半島,以便深入偵察西哥特王國領土。西哥特人在軍事上軟弱無力,國中內訌不止以及社會矛盾及宗教矛盾加劇,這支部隊占領了比利牛斯半島上的大片土地。712年,阿拉伯主力在此登陸,阿拉伯在半島上大部分地區直至托萊多以北的山區建立了統治。據史書記載阿拉伯曾襲擊過高盧南部地區。732年10月4日,在普瓦蒂埃附近,阿拉伯軍隊同查理·馬特統率的法蘭克軍隊舉行會戰,結果敗于法蘭克人(參見普瓦蒂埃戰役)。由于當地居民頑強不屈的抵抗,阿拉伯在西班牙駐軍內部各部族之間的矛盾,8世紀中期爆發的農民起義,迫使阿拉伯軍隊退出高盧,暫時停止向歐洲進軍。
阿拉伯人多次侵入拜占庭的小亞細亞領地。他們曾經到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馬爾馬拉海,兩次包圍君士坦丁堡(673—677和717),但未能占領這個地方。阿拉伯人于741年在阿克里昂大戰中被拜占庭軍隊數次擊敗,已經不再企圖征服小亞細亞,但是仍然不斷襲擊,奪取戰利品和俘虜。8世紀初,阿拉伯人完全占領外高加索,以高加索山脈至杰爾賓特城為哈里發國的北部邊界。
705—715年,阿拉伯人侵入阿姆河以北地區——花剌子模和費爾干納,以及阿富汗部分領土,其中包括喀布爾。阿拉伯人力圖占領中亞細亞各地,便同懷有同樣企圖的突厥族游牧部和中國人進行斗爭。經過連續作戰,阿拉伯軍隊戰勝中國軍隊及其同盟者,鞏固了哈里發在中亞細亞的統治。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印度河下游地區)。他們的軍隊不超過6000人,然而他們的圍城和攻城技術裝備——擲石器和鑿城器很先進,這些器械可拆卸,用駱駝運送。阿拉伯人連續擊敗印度人以后,將穆爾坦以北的印度河谷地并入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的對外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會封建化的進程,建立了以哈里發的國家為首的、神權專制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由于阿拉伯的征戰,阿拉伯的宗教——伊斯蘭教,在各個被征服國家得到了傳播。其對歐洲的侵略,造成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直接對立。兩者間的對抗延續了1000多年,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矛盾沖突。
西歐之父是誰?
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為查理加冕,尊稱為“羅馬人的皇帝”。這時查理帝國東到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臨大西洋,北起北海,南至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查理曼成為西歐的主宰,他統一了西歐,被認為是“西歐之父”,西歐從此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基督教文化區,對此后西歐進行十字軍東征,甚至歐盟的建立,都有深遠的影響。
查理曼是日耳曼國王,盡管他身邊都是些日耳曼騎士貴族,但他任用教士及古典派學者。查理曼在宮廷集中了來自歐洲各地的學者:阿爾琴(主持宮廷學校),愛因哈特(《查理大帝傳》的作者),保羅(著《倫巴德人史》)。他要求教會和修道院開辦學校,設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七科,以保存和傳播古典-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知識。這樣,在8世紀,構成中世紀西歐文明的三大要素:古典的、基督教的、日耳曼的文化成分在一定程度上第一次綜合起來。雖然查理帝國基本上是日耳曼的,但它卻能大量吸收古典、基督教文化。不過,與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相比,查理曼統治下的西歐人,則還是半開化的農民。
羅馬帝國與天主教是怎樣的關系?
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962—973年在位)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圣羅馬帝國,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和瑞士。帝國統治者以羅馬帝國和查理大帝的繼承者自命,對外大肆擴張,對內則以農奴制和依附農奴制的形式剝削農民。
11—12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同羅馬教皇為爭奪主教敘任權發生激烈斗爭,這不僅是爭奪教會控制權的斗爭,也是中央王權同地方封建分離主義勢力的斗爭。盡管如此,在整個中世紀,帝國和教會在維護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終緊密合作的。帝國統治者為稱霸世界,多次入侵意大利,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帝國的實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統治時期,中央權力衰落,國內各地缺乏經濟聯系,帝國成為承認皇帝最高權力的各封建公國和自由市的不鞏固的聯盟。1254—1273年是德意志歷史上的空位時期。這個時期,各諸侯、騎士和城市間的紛爭和內訌連綿不斷。13世紀末,帝國出現許多獨立的封建領主,皇帝對其直轄領地外的封建諸侯沒有管轄權。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確認皇帝須由七大選帝侯推選。從15世紀初起至帝國最終瓦解,皇位均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據。13世紀下半葉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脫離帝國,其領土主要限于德語地區。1474年起,帝國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已成為徒具虛名的政治組合。
何謂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6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由于羅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個戰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
總體上說,十字軍遠征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參加者的社會成分繁雜不一,武器裝備上極不統一。身裹甲胄的騎士使用的是中等長度的劍和用于刺殺的重標槍。一些騎馬或徒步的騎士除劍外,還裝備有錘矛或斧子。大部分農民和市民裝備的是刀、斧和長矛。十字軍采用的是騎士軍戰術,戰斗由騎士騎兵發起,一接戰即單個對單個地決斗,協同動作有限。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交戰時,他們先用箭擊潰十字軍的部隊,然后將其包圍,實施勇猛果敢的攻擊,把它們分隔成數個孤立的部分加以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