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毛澤東與四書五經(8)

在這里,大同世界的本質是一個“公”字。這個“公”字,體現在用人上,是選賢任能;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是講究“信”與“睦”(互相信任和團結)。人們在生活中,“不獨親其親”,還要“親”他人之“親”,“不獨子其子”,還要視他人之子如己之子。這樣,人與人互相關心,就造成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也有人照顧的充滿愛的世界。這樣的社會,有東西不必為自己去爭,整個社會太平安定,沒有盜賊,夜不閉戶。

要說明的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大同世界”,還只是神州大地范圍內的“大同世界”,因為那時的中華先民,尚不知道神州大地之外還有更廣闊的世界。康有為在《禮記·禮運》基礎上所著的《大同書》,就大有不同了??涤袨樗f的大同世界,不僅是指神州大地范圍內的大同世界,還包括著神州大地以外的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全世界的“大同”。這種“大同”,是比中華先民思想中的大同世界更宏闊的“大同”。

康有為的《大同書》,繼承并發展了儒家的大同思想,融進了近代社會的改良主義,提出了比儒家的大同思想更豐富、更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大同”思想,其本質是以“公”為核心建立一個更理想的社會。諸如政府皆由民選、男女同棲不得逾一年、婦女懷孕入胎教院、兒童出生入育嬰院、兒童按年齡入蒙養院和各級學校、成年人由政府分配從事各項事業、病人入養病院、老人入養老院、設公共宿舍和公共食堂、明確獎罰、死后火葬,等等。

《大同書》還發展了《春秋公羊傳》的思想,把社會歷史的發展分為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大同“始基之據亂世”,“漸行之升平世”,“成就之太平世”。這也就是說,“升平世”時就進入了大同世界;到了“太平世”,不僅神州大地進入了大同世界,而且全世界都進入了大同世界,“無國家,全世界置一總政府,分若干區域”。由此可見,康有為的“大同說”,乃是一種非常宏偉、非常美妙的理想。

康有為曾是學生時代的毛澤東崇拜的偶像,所以毛澤東很容易地接受了康有為的“大同”思想,但是他同時認為,這“大同世界”只有在砸碎舊世界的基礎上才能實現。1917年8月23日,毛澤東在給黎錦熙的信中說:

孔子知此義,故立太平世為鵠,而不廢據亂、升平二世。

意思是:孔子因為認識到了只有砸碎舊世界才能建立大同世界的道理,才把立“太平世”作為最終目的,同時又不廢棄“據亂世”和“升平世”。這里所說的“孔子知此義”,實際是康有為的意思,因為孔子還沒有把歷史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盡管如此,這種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自然是被毛澤東繼承了下來。此時,毛澤東早年的創世思想逐漸明確起來,其目標就是先在中國建立一個大同世界,接著便是實現全世界的大同。

毛澤東就是帶著這種偉大的理想,開始了他的革命征程的。在他偉大的革命一生中,他時時都沒有忘記建立“世界大同”的理想。

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隊伍勝利地到達了陜北,毛澤東寫下了《念奴嬌·昆侖》一詞,詞中抒發了他胸中時時存有著的“世界大同”的理想:

而今我謂昆侖:

不要這高,

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

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

一截贈美,

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

環球同此涼熱。

據此可見,毛澤東的革命,一直就是胸懷著祖國同時又放眼于世界的。他要手揮倚天長劍,把莽莽昆侖山裁為三截,分別放到世界的幾大洲去,使整個的地球“同此涼熱”。這是多么宏大的胸懷和氣魄!

在革命戰爭的年代里,毛澤東一直把中國人民的解放與世界人民的解放聯系起來。例如他說,“中國勝利了,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者被打敗了,同時也就是幫助了外國的人民”(《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我們要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要和日本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能打倒帝國主義,解放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紀念白求恩》),就是他的“世界大同”的理想的體現。

毛澤東雖然繼承了康有為的“大同”思想,但是在革命的實踐中,他愈來愈明確地認識到,這種大同的理想靠改良的辦法是絕不能實現的,要實現這種理想只有經過革命。

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說:

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

說的就是改良主義無法使世界進入“大同”的問題。毛澤東認為,要在中國和全世界實現大同理想,就必須讓“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就必須讓“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因為只有經過人民共和國才能“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急風暴雨式的階級斗爭結束了,中國開始了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1958年,毛澤東又領導著中國人民,在合作化的基礎上建立了人民公社。在毛澤東的理想意象里,人民公社是一個“一大二公”的政社合一性質的社會:政治上人人平等,生產上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生活上走集體化道路(大辦食堂、托兒所、養老院等)。在毛澤東看來,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共同富裕的“大同理想”在中國是基本上實現了,所以他才在《七律·答友人》中,把神州大地比喻為人間的“芙蓉國”,高唱出“芙蓉國里盡朝暉”的贊歌?,F在看來,毛澤東當時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實際的。

神州大地變成了人間的“芙蓉國”以后,毛澤東接著便想到世界人民的解放。

1958年12月,毛澤東在廣州,看到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覺得有些注家的部分解釋不對,于是便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的天頭上寫下了一些說明的文字。在寫這些說明的文字時,毛澤東一下子想到了1927年魯迅在廣州修改《古小說鉤沉》時“饕蚊遙嘆”的現實,一下子想到了全世界還有許多地方沒有解放,于是長期存在于腦際里的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一下子涌上了心頭。他寫道:

從那時到今天,三十一年了,大陸上的饕蚊滅得差不多了,當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港臺一帶,饕蚊尚多,西方世界,饕蚊成陣。安得起全世界各民族千百萬愚公,用他們自己的移山辦法,把蚊陣一掃而空,豈不偉哉!

接下去,毛澤東試仿陸放翁的《示兒》詩,作了一首表達大同心志的絕句:

人類今嫻上太空,但悲不見五洲同。

愚公盡掃饕蚊日,公祭無忘告馬翁。

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者,全人類的“大同”,是馬克思主義的理想,所以毛澤東時時不忘馬克思提出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召,他時時都在希望:全世界各族人民能夠一齊起來,把地球上的“蚊陣”一掃而空,使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得到解放,使人類大同的理想真正能夠實現。他叮囑人們,到全世界各族人民掃盡饕蚊實現大同理想那一天,一定不要忘記告訴馬克思他老人家。

除了“大同”思想外,《禮記》中的“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備受毛澤東的推崇。

1948年4月2日,毛澤東在與《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時說:

在反右傾的斗爭中,你們作得很認真,充分地反映了群眾運動的實際情況。……你們的缺點主要是把弓弦拉得太緊了。拉得太緊,弓弦就會斷。古人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爆F在“弛”一下,同志們會清醒起來。過去的工作有成績,但也有缺點,主要是“左”的偏向。現在作一次全面的總結,糾正了“左”的偏向,就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源自《禮記·雜記下》。原文說:

子貢觀于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子曰:“百日之蠟,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大意是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參觀了民間的一次年終祭祀活動,孔子問他是不是感到快樂,子貢說全國上下都沉醉于狂歡之中,自己怎么會快樂呢?接著,孔子說了一番道理,意思是:百姓長年辛勞,現在才有放松的機會,這其中的道理你是不會明白的。如果總是緊張而不松弛,周文王、周武王就不會成功;反過來,如果總是松弛而不緊張,周文王、周武王就難以實施管理。緊張與松弛相結合,間而用之,就是周文王、周武王治政成功之道。

“張”、“弛”的比喻,來自弓弦拉得松還是緊。

毛澤東1948年的這個談話,是借《禮記》中所載孔子的話來說明黨的政策和策略需要時常調整和轉換,不要老是向一個方面偏去,否則,走向極端,就會出現失誤。

在1958年5月17日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也借《禮記》中的這段話講過光是緊張也不行的道理。

至于“張”與“弛”在政策上的各自內涵,毛澤東在1959年7月31日于廬山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談到黨內批評和黨內斗爭時,曾說過:胡琴拉得太緊,弦要斷,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弛就是右傾、保守。弓箭時代,弦要解下。開弓如滿月,箭發似流星。拉緊不能太久。文武之道,是辯證法。休息兩天,換換空氣。不要一句話不對,就是什么什么。要容許申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市| 民和| 渝中区| 明星| 越西县| 盱眙县| 清苑县| 灵璧县| 惠来县| 岳普湖县| 民权县| 容城县| 天峻县| 新竹市| 渭南市| 徐水县| 亳州市| 崇礼县| 峨边| 济宁市| 石家庄市| 高陵县| 长垣县| 扎兰屯市| 永城市| 阳信县| 施甸县| 绥芬河市| 广宗县| 化州市| 舒城县| 连州市| 田东县| 元江| 新营市| 维西| 神池县| 桐柏县| 和政县| 葫芦岛市|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