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毛澤東智品古代史籍(1)
書名: 毛澤東品國學(超值金版)作者名: 盧志丹本章字數: 5872字更新時間: 2014-01-28 10:01:46
“掌上千秋史”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萬兵。
眼底六洲風雨,
筆下有雷聲。
這是山東大學教授高亨歌頌毛澤東的詞的前四句。“掌上千秋史”這五個字對毛澤東深厚的史學素養概括得準確而又生動傳神。
毛澤東雖然不是專業史學家,一生沒有寫過大部頭的史學專著,但是他終身酷愛閱讀史籍,是一位歷史知識淵博、歷史見識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僅在他的四卷《選集》中涉及的歷史人物,既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學者、詩人,如曹操、孫武、司馬遷、朱熹、韓愈等,也有奸相佞臣如李林甫、秦檜、劉瑾、魏忠賢;既有圣賢如孔子、孟子和歷朝各代的帝王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也有被統治者污蔑為“反臣逆賊”的農民起義領袖如陳勝、吳廣、李自成、洪秀全等……
至于毛澤東在平時的講話、閑談中所引用的歷史人物、典故、傳說、故事,就更是數不勝數了。
1958年5月,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曾一口氣舉出中外歷史上出身卑微,而又有所建樹的年輕人士三四十人。從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到中國的至圣先師孔夫子;從漢朝的政論家賈誼、三國魏的哲學家王弼,到唐朝的詩人王勃、李賀;從戰國時期甘羅12歲當丞相,到晉朝13歲搬兵救父的女孩荀灌娘,等等。對這些歷史人物的生卒年月、家世、業績,他都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在座的黨政干部無不為他的博聞強記而嘆服。
毛澤東淵博的歷史知識和他的博聞強記,給接觸過他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一輩革命家薄一波在回憶錄中說:“他很喜歡讀中國的史書,歷史的知識很淵博。”譚震林說:“他從小生活在農村,后來又對農村有過廣泛的調查研究,還讀過大量的中國社會歷史著作,對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革命戰爭也十分熟悉。”
1959年廬山會議前期彭德懷在與張聞天散步談話時說:“在黨內真正懂得中國歷史的還只有毛主席一人。”
1949年,周恩來在《學習毛澤東》一文中說:
毛主席開始很喜歡讀古書,現在做文章、講話常常運用歷史經驗教訓,運用得最熟練,讀古書使他的知識更廣更博,更增加了他的偉大。
許多國際著名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學者,在與毛澤東交往接觸后,對毛澤東的史學修養也極為稱道。
早在1936年就采訪過毛澤東的美國記者斯諾認為:“毛澤東還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的研究。”
在延安時期就和毛澤東有較深入的接觸的美國女記者史沫特萊說:“毛氏是眾所周知的理論家,但他的理論卻根植于中國的歷史和戰爭的經驗。多數中國共產黨員的思想都是服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有些人因懂得引經據典并且滔滔不絕講三四個鐘點的理論而洋洋得意。毛氏也懂得這一套,卻很少這么做。他在抗大和陜北的講話以及在群眾大會上的演說,像他的談話一樣,都是根據中國的生活和歷史。”
已故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稱贊:“毛澤東是一代偉大的革命領導人中的一位出類拔萃的人。他不僅是一位完全獻身和重實際的共產黨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對中國人民的歷史造詣很深的富有想像力的詩人。”
當代西方研究毛澤東思想的專家施拉姆認為,毛澤東“闡述共產主義的著作,善于運用中國歷史上的典故,富于文采,從而使共產主義非常通俗易懂而易于為他的同胞所接受”。
毛澤東讀史,與那些“鉆故紙堆”的所謂歷史學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古為今用”,即讓歷史為現實的革命斗爭服務,為現實的政治服務。因此,毛澤東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史學家,但他遠遠勝于只知紙上空談的史學家。這正是毛澤東的過人之處和偉大之處!
騁目于“二十四史”
毛澤東特別愛讀“二十四史”。在中南海毛澤東故居藏書中有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是1952年購置的。
翻開這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其中許多篇章,毛澤東都做了標點、斷句,加了著重線和各種不同的讀書標記,寫有不少批注,有的還改正了書中的錯別字。不少冊的封面上,有他用不同顏色筆跡劃著多次閱讀過的圈記。
有些冊的封面上,他用蒼勁的筆跡寫滿他關注的歷史人物的目錄。
其中有三冊《晉書》的封面上寫著:“一九七五·八”;有五冊《晉書》的封面上分別寫著:“1975.8月再閱”、“1975.9月再閱”。這些字跡筆劃顫抖,卻很清晰,是毛澤東逝世前一年親筆寫下的讀史記錄。
毛澤東評點過的這部武英殿版“二十四史”,已由中國檔案出版社與線裝書局合作,按原貌影印出版,名之為《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
所謂“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年間欽定的記載清以前歷史的24部“正史”:
1.《史記》[西漢]司馬遷撰130卷
2.《漢書》[東漢]班固撰120卷
3.《后漢書》[南朝·宋]范曄撰130卷
4.《三國志》[西晉]陳壽撰65卷
5.《晉書》[唐]房玄齡等撰130卷
6.《宋書》[南朝·梁]沈約撰100卷
7.《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59卷
8.《梁書》[唐]姚思廉撰56卷
9.《陳書》[唐]姚思廉撰36卷
10.《魏書》[北朝·北齊]魏收撰130卷
11.《北齊書》[唐]李百藥撰50卷
12.《周書》[唐]令狐德棻等撰50卷
13.《隋書》[唐]魏征等撰85卷
14.《南史》[唐]李延壽撰80卷
15.《北史》[唐]李延壽撰100卷
16.《舊唐書》[五代·后晉]劉昫等撰200卷
17.《新唐書》[北宋]歐陽修等撰225卷
18.《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150卷
19.《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撰74卷
20.《宋史》[元]脫脫等撰496卷
21.《遼史》[元]脫脫等撰116卷
22.《金史》[元]脫脫等撰135卷
23.《元史》[明]宋濂等撰210卷
24.《明史》[清]張廷玉等撰332卷
上述24部史書,總計3259卷,線裝850冊,約4000萬字,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五帝”時代、下迄明末的長達四五千年的中國歷史。要想真正了解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來龍去脈,要想深入了解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要想重溫歷史人物的風云事跡,要想弄明白歷史上典章制度的沿革變化,就不能不去讀“二十四史”。可是,卷帙浩繁,字數太多,就是粗粗從頭到尾看上一遍,也是一件很費時吃力的事。毛澤東詩云,“讀罷頭飛雪”,就有這方面的深切體會。
“二十四史”里,除了《史記》是“一家之言”的通史性質外,其他諸史均為官方組織或授意編撰的斷代史。諸史書有優勝之處,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著不足之處。怎么看待這部史書呢?
毛澤東晚年曾對人說: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為大半是假的就不讀了,那就是形而上學。不讀,靠什么來了解歷史呢?反過來,一切信以為真,書上的每句話,都被當作證實的信條,那就是歷史唯心論了。正確的態度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
一部“二十四史”,寫符瑞、迷信的文字,就占了不少,各朝各代的史書里都有。像《史記·高祖本紀》和《漢書·高帝紀》里,都寫了劉邦斬白蛇的故事,又寫了劉邦藏身的地方,上面常有云氣。這一切都是騙人的鬼話。而每一部史書,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關系到本朝統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寫,也不敢寫。如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陳橋驛,竟發動兵變,篡奪了周的政權。《舊五代史》(宋臣薛居正等撰)卻說他“黃袍加身”,是受將士們“擐甲將刃”、“擁迫南行”被迫的結果,并把這次政變解釋成是“知其數而順乎人”的正義行為。同時,封建社會有一條“為尊者諱”的倫理道德標準,于是皇帝或父親的惡行,或是隱而不書,或是把責任推給臣下或他人。譬如宋高宗和秦檜主和投降,實際上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起決定作用的是幕后的宋高宗趙構。這在《宋史·奸臣傳》的《秦檜傳》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
洋洋四千萬言的“二十四史”,寫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將相,人民群眾的生產情形、生活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寫了些,也是籠統地一筆帶過,目的是談如何加強統治的問題;有的更被歪曲地寫了進去,如農民反壓迫、反剝削的斗爭,一律被罵成十惡不赦的“匪”、“賊”、“逆”……這是最不符合歷史的。
毛澤東這段談話,道出了“二十四史”“寫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將相”,而對推動歷史進步的主要力量人民群眾則很少反映或加以歪曲的基本事實,因此說“大半是假的”,不能信以為真;同時告誡我們,要想了解歷史,就必須好好去讀它,只要用正確的態度分析批判并加以識別,就能“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他舉了正反兩面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實際上正是講他自己讀史書的方法和角度。因此,他又強調:
必須要扎扎實實把“二十四史”學好。
讀歷史的人,不一定是守舊的人。
在“二十四史”中,毛澤東最愛讀的是:《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南史》、《舊唐書》、《新唐書》、《明史》;他批注最多的是:《三國志》、《晉書》、《南史》、《舊唐書》、《新唐書》。
毛澤東對“二十四史”中的幾種,或原作或其他注本,作過比較,批寫或談及了一些評議意見。他認為:
像《史記》這樣的著作和后來人對它的注釋,都很嚴格、準確。
《后漢書》寫得不壞,許多篇章,勝于《前漢書》。
西漢高、文、景、武、昭等讀起來較有興味,東漢兩頭均無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讀。
顏師古注《前漢書》,李賢注《后漢書》,裴松之注《三國志》,就是盡量使你了解,而且反反復復。特別是顏師古,他剛才講這個字或者這一句是什么意思,下一篇沒有隔好遠,他又重復,然后又重復,甚至重復那么好幾遍。
李賢好。
劉攽好。
李賢賢于顏師古遠甚,確然無疑。裴松之注《三國》,有極大的好處,有些近于李賢,而長篇大論,搜集大量歷史資料,使讀者感到愛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其此之謂歟?譬如積薪,后來居上。章太炎說,讀《三國》要讀裴松之注,英豪巨眼,不其然乎?
《舊唐書》比《新唐書》寫得好。
《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壽有傾向統一的思想,比《舊唐書》更好些。
毛澤東讀“二十四史”不囿于前人已有的結論,而注意在大量史料(包括野史、稗史、通俗歷史小說等)中去蕪存精,去偽存真,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例如《史記·陳涉世家》記敘秦末陳勝、吳廣的起義,毛澤東批注他們的起義失敗有“二誤”。“一誤”是指他們功成忘本,殺了舊時的伙伴,脫離了本階級的群眾;“二誤”是指他們任用朱房、胡武等人不當,偏聽偏信,脫離了共過患難的干部。其結果是眾叛親離,本來在軍事上占有很大優勢,萬眾歸心,但其政權卻僅僅維持了六個月便短命地夭折了。
再如,毛澤東還對梁武帝時的名將韋叡十分贊賞,在《南史·韋叡傳》的天頭上,他用粗重的筆跡劃了四個大圈,標寫著“梁將韋叡傳”五個大字。傳記中濃圈密點,批注有25處之多。有些批注中還加有旁圈、套圈,表達了他對這位歷史人物的拳拳不盡之心。從批注看,毛澤東贊賞他會打仗,多次批注:“以少擊眾”,“機不可失”;欣賞他善于調查研究,多次批注:“躬身調查研究”,“躬身”還加以套圈,以示強調;贊揚他豁達大度,能團結干部;還說他作風好,謙虛樸素,廉潔克己,等等。總的批注是:“我黨干部應學韋叡作風”。
毛澤東重視學習和研究“二十四史”,決不是要人們食古不化,回到歷史的后院,而是要人們批判地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教訓,為革命斗爭服務,使人們從歷史的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前進。”
毛澤東非常重視“二十四史”的標點出版工作。全國解放不久,他就提出要組織史學家從事“二十四史”的標點。首先指定標點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1959年后,齊燕銘、范文瀾等歷史學家建議將其余二十史,加上《清史稿》,全部加以整理,毛澤東深表贊同。在毛澤東的支持下,集中全國專家學者的力量,對這“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加以標點、分段、校字,大大便利了歷史研究工作和古典史籍的普及。
《資治通鑒》讀了十七遍
毛澤東晚年曾對人講,他將《資治通鑒》這部300多萬字的史書讀過“一十七遍”。這真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
1956年,由當時的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點校本《資治通鑒》(包括隨文加入的胡三省注),就是根據毛澤東提議,組成標點委員會,由顧頡剛等21位專家通力合作,重新點校后排印出來的。這個點校本一印再印,發行量很大。
毛澤東的藏書中,既有《資治通鑒》的線裝本,又有1956年初版的這個點校本。這兩種不同版本的同一史書里,都留有他圈點批畫的筆跡和記號。
《資治通鑒》這部編年體通史,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1019~1086年),立志要寫出一部內容有“善可為法,惡可為戒”之用,形式有簡明扼要之長的通史。他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將自己編成的從戰國到秦亡這一段歷史的編年體《通志》八卷進呈英宗,得到英宗的贊賞和支持。英宗鼓勵他繼續編下去,給他配備了幾名得力助手,專門設置了書局,并賜書名為《歷代君臣事跡》。第二年(1067年),神宗繼位,以其所編具有“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之意,又新賜書名曰《資治通鑒》。
司馬光前后用了19年的時間,終于在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即司馬光去世前兩年,將編好的《資治通鑒》全書呈報宋神宗。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司馬光病逝;同年十月,宋神宗敕命將校定的《資治通鑒》書稿予以刻印。可以說,司馬光傾其畢生精力,一絲不茍地完成了這部巨著。他在《進書表》中稱“臣之精力,盡于此書”,實屬記實之辭。
《資治通鑒》全書共294卷,逐年記載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這1362年間發生的大事。除采用正史資料外,還博采雜史222種以上。書中記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詳而不亂。因此,這部編年體史書,體大思精,不但史料充實,而且文筆生動,特別是它的時間概念極為明確具體,讓人愛看,看了還想看,又很耐看,其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1912年,年方19歲的毛澤東在一連投考實業、法政、商業幾個專門學校都不滿意而自動退學后,報考湖南省立高等中學,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被教育家符定一錄取。符定一對毛澤東十分器重,特地借給他一部《通鑒輯覽》。毛澤東反復閱讀,由此開始奠定了解中國歷史的基礎,也激發了他對《資治通鑒》的濃厚的興趣。
據毛澤東的護士孟錦云(毛澤東生前戲稱她為“孟夫子”)回憶,毛澤東的床頭總是放著一部《資治通鑒》,這是一部被他讀破了的書。有不少頁都用透明膠貼住,這部書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閱讀的印跡。
有一段時間,毛澤東讀《資治通鑒》,真是入了迷。他一讀就是半天,累了,翻個身,又讀好幾個小時,這樣持續了好長時間。毛澤東讀書的那種全神貫注的神態,讓孟錦云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