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幾歲必須要知道的1000個心理學常識(圖解案例版)
- 匯智書源
- 1781字
- 2020-06-28 16:55:07
二、年輕不要與全世界為敵
你的喜怒哀樂都是微小的事情,因為世界之大,你總是輕易就被淹沒在人群中,淹沒在更多不同的表情里。你在落淚,而周邊的笑聲那么大。你微笑,可是在一片靜默里,你始終笑不出來。不是悲觀,是希望,你知道生活總是要我們放低自己,融入這個世界中。永遠做自己,可是永遠不要與世界為敵。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就那是我們無法從根本上徹底地切斷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系,與其說是與世界為敵,不如說是與自己為敵。你以為你拋棄了全世界的時刻,就是你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刻。
(一)抱怨世界不如改變自己
不要覺得整個世界都充滿了深深的惡意,當你經歷風雨,回頭看那些曾對你傲慢的人依舊如襁褓中的嬰兒般脆弱時,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給你的不如意并不只是那么簡單。完善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而不是與全世界為敵。
劉悅是一個工作了3年的“90后”女孩,有理想、有朝氣,對待工作有著超乎想象的熱情。過去幾個月,她天真地以為自己是公司里最不可缺少的那個人,所以為公司沒日沒夜地工作,甚至影響了自己的健康。

剛進公司時,周圍的同事們都對她很好,但是后來她發現所有的人都不再照顧她,甚至疏遠她。她并沒有在意,覺得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尊重。
可是事實卻并非如她想象的那般,有一天她突然被調崗,去了公司最空閑也最不重要的部門。她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心里充滿了委屈與憤怒。她想找同事傾訴自己的不滿情緒,可是沒有人愿意接近被“打入冷宮”的她。她覺得無論走到哪里,都會聽到別人的議論紛紛,看到別人對她的指指點點。
漸漸地,她心中的憤懣上升到了極點,轉化為一種怨恨。她覺得身邊的每個人都勢利丑惡,虛偽做作,如果沒有他們,自己一定會施展才華,成為精英。她想站在眾人面前,把他們每個人從里到外罵一頓,以發泄內心的不滿。
心理解讀
怨恨是一種負性情感。正常的個體也會因瑣事而滋生怨恨心理,但是大多經過個體自身的排解或他人的心理幫助會很快恢復正常,并不會對其身心產生不良影響。如果對這種負性情緒不進行及時調控,個體一旦滋生怨恨就會不可避免地給自己的身心發展帶來危害。
心理自愈
想要化解這種心理上的失衡,有以下3個方法:

1.正確的自我評價
情緒是伴隨著人的自我評價與需求的滿足狀態而變化的。所以,人要學會隨時正確評價自己。有的人就是由于在自我評價得不到肯定,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未能進行必要的反思,以及未能調整自我與客觀之間的距離,因而心境始終處于郁悶或怨恨的狀態,甚至悲觀厭世,最后走上絕路。
2.探索“事故”的根源
分析內外因素,看看是什么造成了現在的問題。我們既要分析自己:有自身的什么原因,有沒有負面的想法,自己的能力可否面對等;也要分析整個事件:能夠改變的和不能夠改變的因素是什么。
3.放松
放松就是保持生活的平衡。也就是說,除了工作事業以外還應該有很多同樣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們去投入和關注。只有當我們公平地給予我們的事業、健康、家庭、心理等同樣的關注,我們才不至于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小心在某一方面失去優勢的時候,如同失去了整個世界。
(二)適度從眾,不與全世界為敵
出眾而不孤立,從眾而不庸俗。標新立異并不是在哪里都會受歡迎,在適當的時候選擇從眾,既是顧全大局,也是保護自己。用質疑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無處不刺眼;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世界,世界才會多姿多彩。
王遠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被招到一家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工作。王遠性格外向,語言表達能力很強,很愛說。他對公司里許多事情都看不慣。在他看來,公司從理念到制度,從環境到伙食,從領導思想到員工風氣,方方面面、樁樁件件都存在問題,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于是他在領導面前或者在會上總是喜歡提出自己的批判性看法和觀點,并進行充分的闡述,還喜歡對同事的工作提出建議。但讓王遠不解的是,同事們好像都不太喜歡和他交往,領導也對他不冷不熱。
終于,一天他無意中聽到了同事們的私下議論:“那個姓王的,才來幾天就了不得了,看什么都不順眼,就像公司欠他100萬元似的。”
聽到這話,王遠心中非常苦悶:自己只是揭露了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這些人原本就做錯了,還不準我說話嗎?
心理解讀
經常對周圍環境中的人和事物持質疑、否定態度的行為是輕度的偏執性人格的表現。嚴重者會演變為憤世嫉俗。這種人習慣于懷疑別人行為里的不好之處,并強調自己的與眾不同,以此顯示自己的存在感。
心理自愈
想要改變這種行為反應,就要從改變想法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