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幾歲必須要知道的1000個心理學常識(圖解案例版)
- 匯智書源
- 2903字
- 2020-06-28 16:55:07
一、“90后”如何跨過自卑和孤獨的坎
身為獨生子女,“90后”比其他有兄弟姐妹的人更渴望陪伴,更珍惜友情。成長過程中,他們有很長的時間都在獨處,雖然時間總是被安排得沒有空隙,但是內心的孤獨感是忙碌也無法沖淡的。
“90后”一代都渴望被更多的人深切地理解和關注。他們也會因為共同的愛好和相同的環境而擁有成群結隊的小伙伴,但是這些伙伴能做到的也只是互相陪伴,真正能走進內心的少之又少。他們彼此需要,也只是想要使自己看起來不孤單。
然而我們要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想,別人無法完全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是很正常的。孤獨并不意味著痛苦,孤獨完全可以很幸福。只有學會享受孤獨,我們才能夠更清醒地思考生活、感受生活。
(一)使你孤獨的不是別人,而是你的自卑
自卑那么沉重,它會壓得你無法昂首挺胸,它會把你生活的每一天都變得很苦澀。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系中,如果因為自卑而孤立自己,這無疑是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不要為自己的自卑找借口,請為自己的自卑找出口。
勇敢地做自己,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沒有自我的人,走到哪里都找不到自我,而孤獨的人無論在誰身邊都是一樣的孤獨。
楊靜生活在上海的郊區,家庭條件并不好。城市的優渥和家庭的艱難強烈對比造成了她敏感的內心。與人相處時她總是害怕讓別人知道她的家庭情況,怕別人看不起她,心理上極度自卑。
這種自卑的心理給她的人際交往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她很少與人交流,即使在一些輕松的聚會上也會很拘謹。久而久之身邊的人都刻意疏遠她,就算是集體的聚餐也不會叫上她。
這種經歷使楊靜非常痛苦,卻仍然沒能使她下定決心去改變現狀,反而加重了她的自我否定。這種情況形成惡性循環之后,她的朋友越來越少,而且還交不到新的朋友。
日常生活中她總是一個人,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飯。很多時候,她真的感覺很孤獨,很想有個朋友,但就是放不開自己去認識別人。她總覺得身邊人的物質條件都很好,自己和他們差距太大,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是格格不入的。
心理解讀
自卑是一種不能自助和軟弱的復雜情感,可以說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諸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當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滿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時,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自卑的產生原因有很多,與個人性格特點、成長經歷、社會文化、家庭經濟等因素都有關系。近幾年,由于家庭經濟因素而產生自卑的年輕人人數有增加趨勢。
心理自愈
想要戰勝自卑心理,有以下6個方法:
1.認知法
認知法就是通過全面、客觀的認識,辯證地看待別人和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優點,我們應該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優點,并且不忌諱自己的缺點。這樣就能正確地與人比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處時,也能看到自己的過人之處。
最重要的比較是自己跟自己比。每個人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等來確立自己的事業和人生道路,并為之發奮努力,不斷進步,最后實現人生的價值。這樣的人生才是積極的、有意義的。
2.作業法
作業法就是通過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較大的事情來積累信心,消除對自己能力產生的懷疑,從而克服自卑的方法。有自卑感受的人多為性格內向、敏感多疑。因此,戰勝自卑就要多表現自己,從鍛煉自己的性格入手。
有自卑感的年輕人應多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培養自己的堅韌性、果斷性、勇于進取等優秀品質,確立自信,以逐步克服自卑心理。表現自己時,期望值不要過高,不要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地鍛煉自己的能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3.補償法
補償法即通過努力奮斗,以某方面的成就來補償自己身心的缺陷。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絕對不能改變的,而要看自己愿不愿意去改變。只要找到正確的補償目標,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從另一方面得到補償。勤能補拙,揚長避短就是這個道理。
4.領悟法
領悟法即有自卑感的人可以主動求助于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分析治療。其要點是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通過自由聯想和對早期經歷的回憶,經分析找出導致自卑的深層原因。
經過心理分析,求助者會領悟到自己之所以有自卑感,并不是自己的實際情況很糟,而是因為自己有潛藏于意識深處的癥結。自卑者會發現自己被過去生活中的陰影影響今天的心理狀態是沒有道理的,從而有豁然開朗之感,并最終從自卑的陰影中解脫出來。
5.暗示法
暗示法就是個人通過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進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評價實際上就是人對自我的一種暗示作用。它與人的行為之間有很大的關系。消極的自我暗示導致消極的行為,而積極的暗示則帶來積極的行動。每個人的智力相差都不是太大,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就應不斷地暗示自己,別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好。
始終堅信“我能行”“我也能夠做好”。成功了,自信心得到加強;失敗了,也不應氣餒,不妨告訴自己“勝敗乃兵家常事,慢慢來我會想出辦法的”。
6.訓練法
訓練法的具體做法如下:

要提醒你的是,不要認為按照上述的做法就能很快解決成功地改造自己的性格,還必須以自己性格的內核為基礎。
(二)孤獨沒什么不好,不接受孤獨才不好
沒人喜歡你,沒人搭理你,沒人約你,沒人站在你的角度思考問題;沒人等你,沒人陪你,沒人想到你,沒人站在你的身后鼓勵你,這些都不值得抱怨,這些只是我們生命中一件又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人都是孤獨的,孤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懼怕孤獨而做出違背自己本心的事。
心理解讀
當一個人處在青春期,特別是青春期中期(二十歲左右)的時候,會有一種難以遏制的孤獨感。這是因為隨著心理和生理發育的成熟,獨立的愿望愈加強烈,是這種獨立的愿望驅使自己想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另外,自己還沒有完全的社會化,沒有自己固定的社交圈子,經濟還不能獨立。
這是一種沒有著落的狀況,所以孤獨感就無可避免。隨著成長的推進,這種孤獨感會慢慢變弱,或者被另外的原因所引起的孤獨感所代替。
解決這種孤獨感的方法就是與人群進行充分交流。要客觀地把自己當作人群中的一員,這樣就會減少孤獨感。
(三)孤獨時迷茫,孤獨后成長
我們必須承認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于孤獨的,努力成長是在孤獨里進行最好的游戲。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是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日后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的日子。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的。想要摘星星的孩子,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
王娜娜是某重點大學數學專業的博士,回想起自己多年來的求學經歷,她也曾深刻地感受到孤獨。
考碩士那段時間,每天早上5:00鬧鐘準時響起,她以最快的速度起床、洗漱、沖出房門,到校園寂靜的地方朗讀英語,早飯后直奔教室,開始一天的復習。她每天很少和室友說話,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時舍友都已經睡了。用娜娜自己的話說,自己就像個“孤魂”。
在她的博士畢業慶典上,有人問她拿到博士學位是什么感覺呢?她委婉地回答:“對于女人來說,學位服的意義僅次于婚紗。而婚紗只能美麗一時,學位卻是一輩子的驕傲?!边@人又問她:“默默做這么多年學問,是否會感到孤獨呢?”她回答:“開始曾有過孤獨的感覺,但逐漸就習慣了,后來甚至很享受孤獨。因為幾年專心致志的學習和沉淀,讓自己感到非常充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