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印文明:中國古代印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印刷博物館組編
- 1648字
- 2020-06-15 17:24:05
五、繼承并發展泥活字印刷,為中國發明活字印刷提供重要證據
中國北宋時期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開創了印刷史的新紀元。關于11世紀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史書有載,言之鑿鑿。然而當時的活字印刷實物,無論是活字還是活字印刷品,竟未能保存下來。前些年,一些國外的專家質疑中國活字印刷的發明,也往往以此為口實。
近些年來,西夏活字印刷實物的發現,為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提供了過硬的證據。在出土的西夏文獻中,先后發現了多種活字印刷文獻。
1987年5月,甘肅武威市新華鄉纏山村亥母洞遺址出土了一批西夏文佛經文書、唐卡等文物。其中有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下卷)。該經不僅具有活字版的一般特征,且具有泥活字印刷的特點:相當一部分字筆畫不甚流暢,邊緣不整齊,筆端圓鈍,缺少尖鋒,有斷殘現象。盡管泥活字經過燒制,質地相當堅固,但它畢竟比較容易破損,特別是經多次印刷后,筆畫破損更是難以避免。另外,從版面看有些行字列不直,有明顯彎曲現象。這是早期泥活字印刷行間尚無夾條、聚版又難以緊湊的緣故。

圖版7 甘肅武威亥母洞出土西夏文泥活字版《維摩詰所說經》
俄羅斯所藏黑水城出土文獻中也有西夏文活字本《維摩詰所說經》,且上中下三卷都有。西夏文活字本《維摩詰所說經》系保存比較完整的珍貴早期泥活字本,填補了印刷史上的空白,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巨大。
1983年至1984年,內蒙古考古隊對黑水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文物,其中約有600片西夏文殘頁,具有泥活字本特征的殘片有170多片。殘片中一些文字四角圓鈍,筆畫不甚流暢,邊緣不整齊,筆畫古拙,缺少尖鋒,有殘斷現象,文字大小不一,顯示出泥活字印本的特點。這些十分珍貴的活字本再次證明西夏比較廣泛地使用活字印刷。
1988年至1995年,敦煌研究院對莫高窟北區洞窟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出土不少文物,其中包括一批西夏文文獻。內中有多種活字印本,如《諸密咒要語》等。此外還發現有10數紙殘頁為泥活字版,一些文字筆畫有殘斷現象,有的個別文字有氣眼,這些是泥活字印本所具有的特點。
2002年,國家圖書館修復館藏西夏文文獻時,發現西夏文《現在賢劫千佛名經》背面裱糊用紙有西夏文泥活字印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2面、卷第七十一44面。也屬泥活字印刷品。
2005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賀蘭山東麓山嘴溝石窟中,發現了大量西夏文獻,其中有寫本、刻本,也有活字印本。活字印本計有三種,其中《妙法蓮華經要集義鏡疏》第八、《圓覺注之略疏》第一上半為泥活字印刷,《占察善惡業報經》為木活字印刷。前二者字體欠工整,筆畫鈍拙,橫不水平,豎不垂直,缺筆少畫,且多有斷筆;文字墨色濃淡不一;個別文字有氣眼痕跡。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在此經卷末有6行題款,記錄了參與印刷該經的人名及其分工情況。其中有校印面者、選印字者、平印面者和印刷者。寧夏山嘴溝新發現的帶有重要題款的活字本文獻是中國活字印刷史的重要發現。

圖版8 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泥活字版《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一)
宋朝畢昇發明活字印刷后,并未廣泛應用,他所制泥活字以及他的泥活字印刷品都沒有流傳下來,甚至連他印過什么書籍都缺乏記載。宋元時期印刷事業十分發達,雕版印刷品已經做得十分精美,對印刷品的要求也很高。在這種形勢下創制的泥活字印刷品,盡管開始了印刷術的革命性創舉,但在印刷質量上未必盡如人意。大概正因如此,雖然泥活字印刷成本低廉、刻字容易,但當時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沒有使活字印刷成為主流。
西夏迅速地吸收了中原地區的活字印刷技術,中原王朝未能廣泛流行的泥活字印刷在西夏卻得到了較多實踐的機會,不避簡樸粗疏,大力應用泥活字印刷,留存下多種泥活字印刷品,填補了中國早期活字印刷的重要實物,使我們得以目睹活字印刷術發明不久后的活字印刷品,為中國開創泥活字印刷提供了確鑿力證,澄清了早期活字印刷史上的懷疑和模糊認識,更加確認了中國首創活字印刷的地位。
從使用活字時間上來看,西夏大約在12世紀中葉以后和13世紀初。西夏文活字印刷實物的發現,從使用時間上填充了中國印刷術西傳中兩個世紀的過渡時期,從地域上由中原地區向西推進了20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