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田賦,本來是十五而稅一;景帝以后,變做三十而稅一,已見前。光武中興以后,亦是三十而稅一。到靈帝時,才加天下田稅,每畝錢十文,謂之“修宮錢”。
田稅以外,另有一種“口稅”謂之“算賦”。人民從十五歲起,到五十六歲止,每人每年出錢百二十文,謂之一算;以治“庫兵”“車馬”。其事起于高帝四年,見《本紀》如淳引“《漢儀注》。又有七歲到十四歲出的,每人二十錢,以食天子,謂之“口賦”。武帝時,又加三個錢,以補“車”、“騎”、“馬”。見《昭帝本紀》元鳳四年如淳引《漢儀注》。按《漢書·昭帝紀》,五鳳四年“減天下口錢”。甘露二年“減民算三十”。“師古曰:一算減錢三十也。”成帝建始二年“減天下賦錢。算四十”。“孟康曰:本算百二十,今減四十為八十。”所謂減,都是指當年而言,并不是永遠變更定額。又《貢禹傳》:“禹以為古民亡賦算,口錢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賦于民。民產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輒殺,甚可悲痛。宜令兒七歲去齒,乃出口錢;年二十乃算。……天子下其議,令民產子七歲乃出口錢,自此始。”則是永遠減免的。
又有一種“更賦”,亦見《昭帝紀注》引如淳說:“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踐更’,有‘過更’,古者正卒無常,人皆當迭為之,一月一更,是為‘卒更’也。貧者欲得顧更錢者,‘次直者’出錢顧之,月二千,是謂‘踐更’也。天下人皆直戍邊三日,亦名為更,律所謂‘繇戍’也。雖‘丞相子’,亦在戍邊之調。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當自戍三日,不可往便還。因便住,一歲一更:諸不行者,出錢三百入官,官以給戍者,是為‘過更’也。”
案以上三種,第一種是“稅”,第二種是“賦”,稅是種田的人出的,賦是修理兵器車馬等都包括在里頭。的費用,全國人民都負擔的。《漢書·食貨志》所謂“稅以足食,賦以足兵”。第三種是人民應服兵役的代價,就是課人民以“一種兵役的義務”的“變相的完納”。
漢朝的國用,以田租為主。《漢書·食貨志》說:“高祖……輕田租,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于民。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不領于天子之經費。”所以掌谷貨的大司農,是管國家財政的;掌山澤之稅的少府,是掌天子私財的。所以武帝命大司農兼管鹽鐵,孔僅、東郭咸陽說:“山海天地之臧,宜屬少府,陛下弗私,以屬大農佐賦。”很有稱頌他的意思,此等雜稅,已見第五章第一節。昭帝時郡國所舉的賢良文學,要求停罷,和桑弘羊爭辯了許多話,到底只罷掉一種酒酤,其余都沒有動。亦見《漢書·食貨志》,其兩方面爭辯的話,詳見《鹽鐵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