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教育和選舉
- 中國通史
- 呂思勉
- 2066字
- 2014-01-15 17:17:09
后世的人,都說秦朝焚燒詩書,毀滅儒術,這句話,其實是錯的。馬端臨說:“案《西漢公卿百官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既曰通古今,則上必有所師承,下必有所傳授。故其徒實繁。秦雖有其官,而甚惡其徒,常設法誅滅之。始皇使御史案問諸生,傳相告引,至殺四百六十余人;又令冬種瓜驪山,實生,命博士諸生就視,為伏機殺七百余人;二世時,又以陳勝起,召博士諸生議,坐以非所宜言者,又數十人。然則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試用之,蓋惟恐其不澌盡泯沒矣。叔孫通面諛,脫虎口而逃亡;孔甲持禮器,發憤而事陳涉有以也哉。”《文獻通考》卷四十。這一段考據。頗為精詳,雖然虐待其人,然而師承傳授,確自有的,可見得儒學并沒有絕,不過這種傳授,是為繼續“博士官之所職”起見,不是為教育人才起見,不過是古代“學術存于官守”之舊,不能算得學校。
到漢朝武帝時候,公孫弘做宰相,才奏請“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這才是以傳授學術為目的,可以算作學校。然而營建學舍確是王莽手里的事。
案《漢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德“武帝時……來朝,……對三雍宮”。《兒寬傳》:武帝東封泰山,還登明堂。寬上壽曰:……陛下……祖立明堂辟雍。師古曰:祖,始也。似乎武帝時就有太學的。而《禮樂志》又說:“……成帝時,犍為郡于水濱得古磬十六枚。……劉向因是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雍,案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謚,及王莽為宰衡,欲耀眾庶,遂興辟雍。……”馬端臨說:“蓋古者明堂辟雍,共為一所:蔡邕《明堂論》曰:取其宗祀之清貌,則曰清廟;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尊崇,則曰太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四面周水圜如壁,則曰辟雍;異名而同事。武帝時,泰山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北人,名曰昆侖。天子從之以人,拜祀上帝,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修封時,以祠太一五帝,蓋兒寬時為御史大夫,從祠東封。還登明堂上壽,所言如此,則所指者疑此明堂耳。意河間獻王所封之地,亦是其處。非養士之辟雍也。”《文獻通考》卷四十。按馬氏這個說法,很確,并可同第一編第八章第四節所說,互相證明。
漢朝的學校,是逐漸增盛的。武帝置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增為百人,宣帝時增至二百人,成帝末增至三千人。后漢光武時,就營建太學,建武五年,公元二九年。明、章兩代,都崇儒重道,車駕屢幸太學。其時又為“功臣子孫”,“四姓末屬”,別立校舍,“期門”、“羽林”之士,皆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梁太后時,又詔大將軍至六百石,悉遣子入學。本初質帝年號時太學諸生,遂至三萬余人。學校可謂極盛,然而衰機也就伏在這個時候。這時候,學校人數只求其多。不講實在。入學的,大概都是一班貴游子弟,并不是真正講求學問的人。所以,范曄說這時候的學風,是“章句漸疏,多以浮華相尚”。又《三國志》董昭上疏說:“竊見當今年少,不復以學問為本,專更以交游為業。國土不以孝弟清修為首,乃以趨勢游利為先。”這明是把一種紈绔子弟的氣習,移植到學校里。講聲華的必定尚意氣,所以到后來就激成“黨錮之禍”。學校里都是一班貴族子弟,所以漢朝的太學生,是和外戚結黨而攻宦官的。“此中消息,可以微窺”。
國家的學校雖然如此,究竟還不如私人教育之盛。《漢書·儒林傳贊》說:“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百有余年,傳業者寖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太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祿利固然是人所同欲,然而學術的興盛,一大半的原因,也由于社會上“智識的欲望”,不容一筆抹殺。后漢則張興著錄且萬人,牟長著祿前后萬人,蔡元著錄萬六千人,樓望,諸生著錄九千余人,宋登教授數千人,魏應、丁先弟子著錄數千人,姜肱,就學者三千余人,曹曾門徒三千人,楊倫、杜撫、張元,皆千余人,更非前漢所及,俱見《后漢書》。私人教育,總比國家所設立的學校為盛,這個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特色。
至于選舉,則有兩種:其(一)郡國歲舉孝廉。又漢武帝制郡國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日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日明習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變決斷,才任三輔縣令。是用古代“諸侯貢士”之制,后世的人,以為這是鄉舉里選,卻是錯的。鄉舉三老,方和《周禮》的“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相合。其(二)則朝廷要用哪一種人,特詔標出科目,令公卿郡國,各舉所知。這個卻是后代制科的先聲,漢朝選舉制度的利弊得失,要和后世比較才見,且俟后文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