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商周的興亡

  • 中國通史
  • 呂思勉
  • 4446字
  • 2014-01-15 17:17:08

周朝的先世,便是大家所知道的后稷,《史記》上說: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谷;封棄于邰;如今陜西的武功縣。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

這其間要注意的,便是“后稷卒,子不窋立”的后稷,是最后居稷官的,并不是“封棄于邰,號曰后稷”的后稷。不窋以后的世系,《史記》所載如下:

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喻——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追尊為大王。——季歷是為公季,追尊為王季。——昌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

他所述的事跡是:

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國于豳。如今陜西的邠縣。……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乃與私屬遂去豳,逾梁山,止于岐下。如今陜西的岐山縣。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于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宮室,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公劉亶父不為戎狄所化。

大抵如今的陜西,在古代是戎狄的根據地。參看第六章第一節。所以周之先世,屢為所迫逐。公劉、古公,都是其中能自強的令主。古公之后,更得王季、文王兩代相繼,周朝的基業,就此光大起來了。

文王和紂的交涉,《史記》所記如下:

崇侯虎譖西伯于殷紂,……帝紂乃囚西伯于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郡縣志》:“故虞城,在陜州平陸縣東北五十里,虞山之上,古虞國。閑原,在平陸縣西六十五里,即虞芮讓田之所。”明年,伐犬戎;見第六章第一節。明年,伐密須;《漢書·地理志》;安定郡陰密縣,《詩》:密人國。如今甘肅的靈臺縣。明年,敗耆國;令《尚書》作黎,《釋文》:“尚書大傳作耆。”《說文》:黎邑,“殷諸侯國,在上黨東北”,如今山西的長子縣。明年伐邘;《集解》:“徐廣曰:在野王縣西北。”《正義》:“《括地志》云:故邘城,在懷州河內縣西北二十七里。”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歧下而徙都之;在如今陜西鄠縣境內。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西伯蓋即位五十年。……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后七年而崩。謚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大王,公季為王季。

文王受命稱王的年代,和紂囚文王的年代期限,各書互有異同《尚書大傳》“文王受命,一年斷虞芮之訟;二平伐邘;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又說:“得散宜生等獻寶而釋文王,文王出則克黎。”“伐崇則稱王。”見《詩·文王序》,《禮記·文王世子》,《左》襄三十一年疏。鄭康成說:入戊午蔀二十九年受命,明年改元,改元后六年而伐崇,居豐,稱王就在這一年。又有一說:以為文王再受命,入戊午蔀二十四年受洛書,二十九年受丹書,俱見《詩·文王序》疏。《左》昭十一年,衛北宮文子說:“紂囚文王七年。”《戰國·趙策》,魯仲連說:“拘之牖里之庫百日。”然而文王在紂的時候,必有“稱王改元”的事情是無可疑的。

武王伐紂的事情,《史記》上所載如下:

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是時諸侯不期而會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于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侯咸會……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于鹿臺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以上所述,是武王伐紂的事實,然而周朝的功業,實在是到成王時候才大定的。《史記》上又說:

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乃罷兵西歸。……營周居于雒邑而后去。……武王已克殷后二年,……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為質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后,國于宋。頗收殷余民,以封成王少弟封為衛康叔。……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成王既遷殷遺民,……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據以上所述,可見得武王克紂之后,周朝的權力,僅及于洛邑。管、蔡和武庚同畔,這件事不入情理。大概“主少國疑”的時候,武庚想趁此“光復舊物”,管、蔡也要和周公爭奪權位,叛雖同時,卻是各有目的的;其曾否互相結合,卻無可考了。周公東征,是一場大戰。《孟子》“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他這戰爭,大概是和東夷的交涉,《說文》:“,周公所誅國,在魯。”又《書·費誓》,“徂茲淮夷,徐戎并興。“可見得這時候,東夷全畔。薄姑齊地,見《漢書·地理志》。東方畢定之后,仍舊要營建洛邑;成王親政之后,還要去征淮夷,殘奄;可見得周初用兵的形勢,和夏商之際,實在是一樣的。周營洛邑,就和湯從商遷到偃師相同;其用兵東夷,和湯遷到鄰葛之亳以后,用兵的形勢相同。參看第二節。以上的年代,據《史記》,是文王受命后七年而崩;后二年——九年——武王觀兵孟津;又二年——十一年——克紂;后二年——十三年崩,周公攝政七年,而致政于成王。《漢書·律歷志》載《三統歷》之說:是“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再期在大祥而伐紂。……還歸二年,乃遂伐紂克殷。……自文王受命而至此十三年,……后七歲而崩。……凡武王即位十一年。周公攝政五年。……后二歲,得周公七年,復子明辟之歲。……”又周公攝政七年的年代,孔、鄭不同,見《禮記·明堂位》疏。

又成王和周公的關系,《史記·魯周公世家》說:

……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將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大王、王季、文王。……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二年而畢定。……周公歸報成王,乃為詩貽王,命之曰《鴟鸮》,王亦未敢訓周公。……成王長,能聽政,于是周公乃還政于成王。……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蒙恬列傳》載恬對使者的話,與此說相同。周公在豐,病,將歿,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于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周公卒后,秋,未獲,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周國大恐。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金滕書。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二公及王乃問史,百執事;史,百執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執書以泣,曰:自今后其無繆卜乎;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歲則大熟。

鄭康成注《尚書》,卻與此大異。他解“我之弗辟”句,“讀辟為避,以居東為避居”。《豳譜》和《鴟鸮·序疏》,又《尚書·金滕》釋文。說“周公出處東國,待罪,以須君之察己”。《詩·七月序》疏。又注“罪人斯得”,說:“罪人周公之屬黨,與知居攝者。周公出,皆奔。今二年,盡為成王所得,……周公傷其屬黨無罪將死,恐其刑濫,又破其家,而不敢正言,故作《鴟鸮》之詩以貽王。”《鴟鸮·序》。注“王亦未敢誚公”道:“成王非周公之意未解,今又為罪人言,欲讓之,推其恩親,故未敢。”《鴟鸮·序疏》。注“秋大熟未獲”道:“秋,謂周公出二年之后明年秋也。”《幽譜疏》。注“惟朕小子其新迎”道:“新迎,改先時之心,更自新以迎周公于東,與之歸,尊任之。”《詩·東山序疏》。以為于是“明年迎周公而反,反則居攝之元年。”《禮記·明堂位疏》。這兩種說法,自然以《史記》為準,為什么呢?(一)者,《史記》和《尚書大傳》相合。《尚書大傳》說雷風之變,在周公死后,見《路史后紀》十,《通鑒前編》成王十一年,《漢書·梅福傳》注,《儒林傳》注,《后漢書·張奐傳》注引。又《白虎通·喪服篇》:“原天之意,子愛周公,與文武無異,故以王禮葬,使得郊祭。《尚書》曰: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下言禮亦宜之。”亦與《尚書大傳》同義。(二)者,“避居東都,待罪以須君之察己”,不合情理。我想周公攝政,就在武王崩的明年,“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殘奄”,一定如《史記》和《尚書大傳》所說。《尚書大傳》,見《禮記·明堂位》疏。但鄭康成所讀古書,是極博的,他所說的話,也決不會沒有來歷。我想這一段成王和周公沖突的歷史,一定在周公歸政之后。《左傳》昭公七年,公將適楚,“夢襄公祖,梓慎曰:……襄公之適楚也,夢周公祖而行。……子服惠伯曰:……先君未嘗適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適楚矣,而祖以道君。……”可見得周公奔楚,是實有的事。俞正燮《癸巳類稿·周公奔楚》義,引這一段事情,以證周公之奔楚,甚確。但以居東與奔楚并為一談,卻似非。

奔楚之后,不知道怎樣又跑了回來,回來之后,不知道怎樣死了。古人的迷信最重,活時候對人不起,到他死了之后,又去祭他求福,是不足怪的事。《漢書·匈奴列傳》:“貳師在匈奴歲余,衛律害其寵,會母閼氏病,律飭胡巫言:先單于怒曰:胡故時祠兵,常言得貳師以社,今何故不用。于是收貳師。貳師罵曰:我死,必滅匈奴,遂屠貳師以祠。會連雨雪數月,畜產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單于恐,為貳師立祠,室。”這件事,很可以推見野蠻時代的心理。雷風示變,因而改葬周公,因而賜魯郊祭,事雖離奇,其情節未嘗不可推想而得。那么,周公之“以功名終”,怕又是儒家改制所托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洲里市| 绥阳县| 时尚| 澳门| 巨鹿县| 读书| 神池县| 正宁县| 石林| 梁山县| 从江县| 南京市| 清水河县| 大厂| 安宁市| 晋城| 克东县| 稻城县| 涞水县| 肃北| 土默特左旗| 双辽市| 景德镇市| 陆川县| 定结县| 福贡县| 龙陵县| 太康县| 巩留县| 灵台县| 凤冈县| 宁阳县| 河津市| 泸溪县| 德化县| 望都县| 德庆县| 鄱阳县| 长泰县| 旬邑县| 宝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