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后通牒博弈,要理性還是要公平

有一個關于博弈間公平問題的研究,稱為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它是指:一個提議者被賦予了一筆錢,他的任務是與另一個參與者(響應者)來分這筆錢。一旦提議者給出了他的分配比例,響應者可以接受或拒絕這個分配。如果響應者接受了,那么這筆錢就會按照提議者的分配比例進行分配;如果響應者拒絕了,那么提議者和響應者都將一無所獲。他們雙方都能提前知道響應者接受或拒絕報價的后果。

沃納·古思(Werner Güth)、羅爾夫·施密特伯格(Rolf Schmittberger)和貝爾恩德·施瓦茨(Bernd Schwarze)首次利用最后通牒博弈進行了實驗。[19]丹尼爾·卡尼曼,杰克·克內齊和理查德·塞勒也利用實驗對最后通牒博弈進行了研究。[20]


工作人員組織一個實驗(隨機選擇并安排實驗人員),實驗中每一組有兩人,一人是提議者,另一人是響應者。

首先,工作人員會將100元錢給提議者,由提議者分配給響應者0~100元(以1元為單位)。如果響應者拒絕接受提議者的分配,則提議者與響應者均得不到錢;如果響應者接受提議者的方案,則按該方案分錢。

讓響應者填寫:“如果提議者已經領到100元錢,那么他/她要給你___元錢,你才會接受。”其實實驗人員都可以做響應者,只要告訴他們在另一個房間內有對應的提議者。


因為傳統經濟學假設人們是理性的,也就是說,提議者只要給響應者1元錢,那么響應者都應該接受,因為1元比0元要好。然而,實際情況是,絕大部分響應者因為不公平(少于30元)“生氣”地拒絕了提議者的分配方案。因此,很多實驗組的人什么也沒得到。

在理性人眼里,這些響應者是多么愚蠢,“能得1元算1元唄,總好過沒有!”而在現實人眼里,理性人就是一群唯利是圖的人:“士可殺不可辱”。

其實,在博弈當中,主要是看人們如何定義一個參考的標準。假如人們什么都沒有做,就能得到20元,當然是件開心的事情。但是突然知道,還有一個人什么也沒做,并且是他提出只讓自己拿到20元而他卻拿了80元時,肯定會十分不爽,因此需要懲罰他,玉石俱焚。參考標準的改變,讓人的決策發生了變化,最終導致結果的改變。

最后通牒博弈充分體現了人們在討價還價中的心理博弈,被廣泛用來進行實驗。丹尼爾·卡尼曼認為,這個實驗盡管決策簡單,卻充分顯示了受試者的心理狀態,引起了以“理性”假設為前提的經濟學家們的注意。

針對最后通牒博弈,還有一個小插曲。從古至今,人們一直信奉著理性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標志。然而,根據實驗研究發現,人們通常并不具備“理性”因素,也就是說,為了1元我也認了。但是,學者們找到了符合理性假設的受試者——黑猩猩,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閱讀這篇發表在權威雜志《科學》上的文章《在最后通牒博弈中,黑猩猩是理性的最大化者》。[21]

還有一種博弈,被稱為獨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它是最后通牒博弈的衍生品。如果將最后通牒博弈中響應者的否決權取消,那么提議者則變成了獨裁者,因此這種情形下的博弈就變為獨裁者博弈。這種博弈被認為是赤裸裸的不對等。那么,在這種不考慮響應者的情形下,提議者又該做出什么決策呢?

按照理性人的做法,當然是鐵公雞一毛不拔。但是研究發現,提議者最終還是給了響應者20%比例的資金,盡管這比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比例要少,但是也遠遠不像經濟學原理中那樣自私,只顧及自己的利益。

因此,現實中的人類遠比經濟學中的理性人更加“仁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川县| 衡阳县| 周宁县| 于都县| 德令哈市| 甘孜县| 营口市| 紫金县| 宁陕县| 汪清县| 将乐县| 通渭县| 醴陵市| 托克逊县| 静宁县| 浮梁县| 孝昌县| 荣昌县| 乐昌市| 竹北市| 承德市| 葫芦岛市| 三门县| 苍南县| 宜春市| 福安市| 巴林左旗| 东阳市| 汶上县| 庆城县| 普安县| 泗水县| 扬州市| 阳原县| 台南县| 通海县| 通许县| 绍兴县| 景谷| 石林| 宣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