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景理論與決策那些事兒:一本正經的非理性
- 龔超
- 1472字
- 2020-06-05 16:58:10
自我控制,知易行難
理性人不會因為實際執行偏離了計劃而感到懊悔,那是因為,他們的計劃均能得到有效執行。然而,現實中人們發現,實際執行總會與計劃存在偏見。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實際結果與計劃保持一致呢?
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1930—2018年)曾進行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研究[22]。實驗對象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實驗的內容是看看這些小朋友的自控力到底有多強。在一個房間的桌上放著棉花糖。工作人員對小朋友說,他要離開這個房間,并交給小朋友一個鈴鐺,告訴小朋友現在就可以吃一塊棉花糖,但是如果小朋友能夠等他回來,就能吃兩塊。在工作人員離開期間,小朋友可以通過搖鈴鐺讓工作人員回來,那樣他也只能吃一塊。
面對誘人的棉花糖,小朋友們會做出什么舉動呢?
研究發現,有些小朋友們沒有辦法抵擋這種誘惑,平均堅持了3分鐘就搖動鈴鐺讓工作人員回來,選擇只吃一塊棉花糖。盡管這些小朋友知道如果他們一直堅持,最終一定可以獲得兩塊棉花糖,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放棄。
在誘惑面前小朋友很難拒絕,這就好比魔鬼的聲音在小朋友耳邊縈繞:趕緊,不要再猶豫了,趕緊把工作人員叫回來,這樣馬上就可以吃一塊棉花糖。與此同時,會有一個天使的聲音告訴小朋友:再等等,這樣你又可以多吃一塊。可惜,小朋友們在魔鬼與天使的誘惑與勸說下,還是選擇了前者。
魔鬼與天使其實是存在于人腦中的兩個不同的系統,一個系統激發你的沖動,另一個系統讓你三思。在棉花糖實驗中,有一些小朋友表現出了驚人的毅力,他們竟然堅持了15分鐘以上,此時工作人員是自己回來的,并獎勵小朋友們兩塊棉花糖。
這些堅持了很長時間的小朋友們是如何做到自我控制的呢?一些孩子用手擋住了臉,采用“非禮勿視”的策略,看不見棉花糖,也就眼不見心不慌了。還有一些孩子開始通過幻想其他場景,讓自己處于一種神游狀態,就像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的主人公小丸子一樣。還有一些小孩子將棉花糖想象成不能吃的物品。總之,這些舉動讓小朋友們抵制了誘惑。
此后,工作人員對這些參加棉花糖實驗的小朋友們進行了后續的調查,發現那些能夠抵制誘惑的小朋友們長大后無論是品德還是成績,均顯著優于那些工作人員剛走就要將其召喚回來的小朋友們。
不僅僅是小朋友,面對“棉花糖”的誘惑,成年人也應該很難抵御吧。下面給你兩個選擇,看看你的自控力。
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
情形1:
A.從今天開始的一個月后給你10000元;
B.從今天開始的兩個月后給你12000元。
你會選擇哪種方案?
情形2:
C.今天給你10000元;
D.從今天開始一個月后給你12000元。
你會選擇哪種方案?
研究發現,在情形1中,大部分人選擇B,即兩個月后拿12000元。然而在情形2中,大部分人選擇C,愿意今天就得到10000元,不愿意多等一個月拿到12000元。情形1和情形2有一個共同之處:多等一個月,能夠多拿2000元。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情形2中的10000元是立即能夠得到的,理性人認為它們是沒有區別的,然而,很多人面對“立即獲得”的誘惑是無法抗拒的,因此,他們更偏好得到今天的10000元。
理查德·塞勒曾邀請一些經濟學家去他家吃飯。飯前,理查德·塞勒端出了一大碗腰果款待客人,然而不到5分鐘,大半碗腰果就被吃完了。理查德·塞勒擔心影響吃飯時的食欲,果斷地端走了腰果,大家認為這真是明智之舉。理查德·塞勒也通過這件事,構造了一個理性人與普通人的對話,頗具趣味:
A:為何要拿走腰果?
B:因為我不想再吃了。
A:既然不想再吃,為什么還要多此一舉將它拿走呢?你不吃不就行了。
B:我拿走腰果,是因為如果還在我眼前,我可能忍不住會再吃的。
A:如果你再吃,說明你其實是想吃的,所以拿走腰果是愚蠢的。
從上面的對話中,你能夠猜出哪位是理性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