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景理論與決策那些事兒:一本正經的非理性
- 龔超
- 925字
- 2020-06-05 16:58:10
錢泵,打破偏好的傳遞性
理性人假設下的偏好具有傳遞性。什么是傳遞性呢?它說的是如果一個人喜歡X超過Y,喜歡Y勝于Z,那么當X和Z放到那個人到面前,他更喜歡X。
比如你去買房,X代表120平方米,Y代表100平方米,Z代表70平方米,假如在120平方米與100平方米的房子中,你喜歡120平方米的,而在100平方米與70平方米的房子中,你喜歡100平方米的,顯然,在120平方米與70平方米的房子中,你應該喜歡120平方米的。一個人要保持理性,傳遞性必不可少。
如果上述案例的客觀維度不是那么明顯,并且考慮時點因素,問題就會接踵而至。假設有一個人,在時點1更喜歡A而不是B,在時點2更喜歡B而不是C,在時點3更喜歡C而不是A,即注1:
注1 符號“”不同于“>”,前者表示偏好關系中的“嚴格偏好”,后者表示數值關系中的“大于”。
時點1:AB
時點2:BC
時點3:CA
傳統經濟學認為,上述偏好就不是理性的。任何表現出上面所描述的偏好的人,都將成為損失其全部財富的受害者。讓我們來看看這種情況下錢泵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時點1:假設A代表房屋H1,B代表房屋H2,面積上H1要比H2大很多。如果以面積作為購房的參考依據,則一個人更喜歡面積大的房子。他更喜歡房屋H1,并為房屋H1支付了定金M1。
時點2:假設C代表房屋H3,H3的出現,讓這個人意識到面積并不是購買房屋的唯一因素,還要考慮房屋周邊的環境。他覺得盡管H2的面積小,但是環境最好,并為房屋H2支付了定金M2。
時點3:經過仔細的考量,這個人認為還是要選擇H3,盡管它的面積最小,周邊環境相對而言也并不是很好,但是無論是自己上班還是小孩教育,H3都是無可挑剔的。因此,他又為房屋H3支付了定金M3。
時點4:最后,這個人還是認為沒有什么比房子的面積更加重要,他的偏好又回到了H1上……
這個循環可以周而復始下去,但是需要不斷支付定金,這就是所謂的錢泵(Money Pump)現象。
上述行為是否合理?每一個時點,人們都認為他們做出了當時最“理性”的行為。但是,傳統經濟學不會考慮不同時點偏好的改變。也就是說,你如果偏好房屋H1,你這輩子就不會考慮房屋H2和房屋H3了,這就是一種偏好的穩定性。
發生錢泵現象的一個原因是存在聚焦效應的認知偏見。人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區別兩個選擇的某一個特征上,而不是評估所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