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景理論與決策那些事兒:一本正經的非理性
- 龔超
- 1481字
- 2020-06-05 16:58:10
正常人的局限
下面的這組數字,你能馬上記住多少?
12584149807089787472
前10位或前5位數字,只看一遍,你能記住嗎?你可能記下了1、2、5、8、4、1、4,但是如果換一種角度,你可能記住了12、58、41、49、80。一般情況下,人往往可以記住7±2組無規律的數字,這里所說的“組”,其實是信息單元的意思,比如單個數字為一個信息單元,或者兩個數字為一個信息單元。
喬治·米勒(George A. Miller)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在1956年就職于哈佛大學時發表了一篇論文《神奇數字7±2:我們處理信息能力的一些局限》[23]。這篇論文是心理學中被引用最多的論文之一。人們常常認為,一個人在工作記憶中能容納的物體的數量是7±2,這也被稱為米勒定律(Miller’s Law)。納爾遜·考恩(Nelson Cowan)認為工作記憶在年輕人中的容量約為4。[24]
《神奇數字7±2:我們處理信息能力的一些局限》中開篇第一句話寫道:“我的問題是受到了一個整數的困擾。”他認為“7”是一個充滿魔力的數字,如世界七大奇跡、七大洋、七宗罪、昴宿星團中特拉斯的七個女兒、人生中的七個時期、地獄的七層、七大原色、音階的七個音符、一周中的七天、七點量表、絕對判斷(Absolute Judgment)中的七個范疇、注意廣度(Span of Attention)的七個對象及瞬時記憶廣度(Span of Immediate Memory)的七個數字。喬治·米勒認為“7”與人們在任何事件中可以處理的信息量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
喬治·米勒在他的文章中討論了一維絕對判斷(One-Dimensional Absolute Judgment)的局限性和短期記憶的局限性之間的一致性。在一維絕對判斷任務中,一個人面對的刺激在一個維度上是不同的,比如10個不同的音調只在音高上不同,并對每個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在5~6種不同的刺激下,表現幾乎是完美的,但隨著不同刺激數量的增加,表現會下降。
當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圖形大小進行排序時,如果圖形的數量不超過7個,人們排序的準確率普遍很高,如果數量超過7個,那么排序的錯誤率就開始上升。此時,人們要么將一樣大小的圖形當成不同,要么將不同大小的圖形當成相同。不僅在圖形大小排序上,研究發現,在很多方面人們的感知能力都存在一樣的局限性,范圍均在5~9,當超出這個范圍后,就會出現連續的感知錯誤。
喬治·米勒討論的第二個認知局限是記憶廣度。記憶廣度(Memory Span)指的是一個人在陳述之后,能在50%的測試中以正確的順序復述出的最長的條目列表,如數字、字母、單詞等。喬治·米勒觀察到,年輕人的記憶廣度大約是7個。他注意到,對于信息量相差甚遠的刺激,記憶廣度大致相同。因此,他得出的結論是記憶廣度不受位的限制,而受塊的限制。數據塊是被測試者所識別的材料中最大的有意義的單元。通常來說,數據塊的定義取決于被測試者的知識水平。比如,一個單詞對于掌握這門語言的人來說是一個單獨的塊,但是對于完全不熟悉這門語言的人來說則是很多個塊。
大腦的短期記憶利用分塊來保持信息的可訪問性,以便于回憶。它的功能和作用是作為一個人已經熟悉的標簽,將新信息整合到一個已經在人們的長期記憶中排練過的標簽中。這些塊必須以可以被分解為必要的數據的方式存儲信息。存儲容量取決于所存儲的信息。例如,長單詞的跨度比短單詞的跨度小。一般來說,語言內容(數字、字母、單詞等)的記憶廣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聲說出內容所需的時間。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對語言材料的短期記憶能力有限,不是一個“魔法數字”(Magic Number),而是一個“魔法咒語”(Magic Spell)。
然而,短期記憶的極限也不容易被定性為一個恒定的“魔咒”,因為記憶的廣度還取決于說話時間以外的其他因素。例如,跨度取決于內容的詞匯情況,即內容是不是為人所知的單詞。其他幾個因素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測量跨度,因此很難將短期記憶或工作記憶的容量限定為若干個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