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經濟法律關系

1.4.1 經濟法律關系的概念和特征

1.法律關系與經濟法律關系概述

(1)法律關系的概念

法律關系是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如企業與職工依法訂立勞動合同后,就構成了雙方的勞動法律關系。法律關系由法律關系主體、法律關系內容(權利義務)和法律關系客體三要素構成。

(2)經濟法律關系的概念

經濟法律關系是指經濟關系被經濟法律規范確認和調整之后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即經濟法主體根據經濟法律規范產生的、經濟法主體之間在國家管理與協調過程中形成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2.經濟法律關系的特征

(1)經濟法律關系是一種意志關系

經濟法律關系體現了國家意志和當事人的意志,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首先,經濟法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法律規范,是國家意志在經濟領域的反映;其次,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進行維護的同時也會兼顧個人利益,實現“以公為主,公私兼顧”;最后,經濟法是協調社會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法律規范,也體現當事人的意志。

(2)經濟法律關系由經濟法律規范予以確認

經濟法律關系是由經濟法律規范予以調整的社會關系。沒有經濟法律規范的存在,就不會有經濟法律關系的產生。

(3)經濟法律關系是以社會公共性為根本特征的經濟管理關系

經濟法律關系與其他法律關系一個最重要的區別在于經濟法律關系具有社會公共經濟管理性質。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既包括因政府進行宏觀管理而發生的宏觀經濟管理關系,也包括因國家維護市場秩序而發生的市場管理關系。不論是就經濟法調整的總體對象而言,還是就經濟法調整的具體社會關系而言,經濟法律關系都具有社會管理的屬性。

(4)經濟法律關系具有國家強制的屬性

經濟法律規范由國家所制定和認可,經濟法律關系一旦形成,就會受到國家的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破壞國家所保護的經濟法律關系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4.2 經濟法律關系要素

經濟法律關系要素是指構成經濟法律關系的必要條件,它由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和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三個要素構成。

1.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1)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概念

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簡稱經濟法的主體,是指在經濟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或參加者。從上述概念可以看出,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包括以下內涵:一是經濟法律關系主體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地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二是經濟法的主體是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的擔當者;三是經濟法的主體能夠獨立地承擔經濟法律責任。

(2)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

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具備一定的主體資格。主體資格是指當事人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享受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資格或能力。只有具有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的當事人才能參與經濟法律關系,享受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經濟法對經濟法律關系主體資格的認定,通常采用法律規定一定條件或設定一定程序成立的方式予以確認。未取得經濟法律關系主體資格的任何主體都不能參與經濟法律關系,不受經濟法律、法規的保護。

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取得:一是法定取得,即依據法律的直接規定而取得;二是授權取得,即依據有授權資格的機關的授權取得可以對社會經濟生活實施某種干預的資格。

經濟法律關系主體要具有經濟活動的資格,必須具有經濟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經濟權利能力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依照法律規定,享有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資格。按照權利主體的不同劃分,權利能力分為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和法人與社會組織的權利能力。經濟行為能力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能以自己的行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資格。

知識鏈接

經濟權利能力和經濟行為能力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行為能力以經濟權利能力為前提,具有行為能力的主體首先需要有權利能力,但有權利能力的主體不一定都有行為能力。法人與社會組織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一致的,均隨法人與社會組織的成立而產生,隨其終止而消滅。但自然人則不同,有權利能力不一定有行為能力。法律一般以年齡、精神和智力狀況作為確定和判斷自然人行為能力的依據。

(3)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類型

1)國家機關。國家機關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中的經濟管理機關,是行使經濟管理職權、參與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在市場管理和宏觀經濟調控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家機關主要包括以下幾類:綜合性經濟管理機關,主要負責對國民經濟全局進行宏觀調控,如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行業性經濟管理機關,主要負責對國民經濟特定部門、行業進行管理,如交通部、農業部等;職能性經濟管理機關,如國家稅務總局、工商局、審計署等。此外,國家也可作為一般的經濟法的主體參與經濟法律關系,如發行國債、以政府名義與外國簽訂經濟貿易協定或國內采購合同。

2)社會組織。社會組織是參與市場經濟的主要主體,主要包括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三種類型。其中,企業按所有制的不同可分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合伙企業、私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等,按組織形式的不同可分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公司。

3)自然人。自然人是依法從事經營活動、接受經濟行政機關社會公共管理、參加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目前,作為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形式,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對從事經營活動的公民主要規定為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其中,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準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有兩種類型:一是公民一人經營,以公民個人財產承擔債務;二是家庭經營,以家庭財產承擔債務。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承包合同規定從事商品經營的,為農村承包經營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類型及其承擔債務的方式與個體工商戶相同。

2.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

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法享有的經濟權利和經濟職權,以及依法承擔的經濟義務和經濟職責。它是經濟法律關系的基礎和核心,是經濟法律關系的基本要素。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包括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兩個部分的內容。

(1)經濟權利

經濟權利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在國家干預經濟過程中依法具有的自己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和要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資格。

經濟權利具體有四個方面的含義。

1)按照經濟法的規定,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有權作出一定行為,如國家經濟管理機關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行為。

2)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可以依法不作出一定行為,如企業有權拒絕不合法納稅。

3)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為,如企業管理機關有權要求企業依法進行登記。

4)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不作出一定的行為,如國家經濟管理機關有權要求企業不得進行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

從經濟權利的內容上講,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享有以下權利。

1)經濟職權。經濟職權是指國家經濟管理機關進行經濟管理時依法享有的權利。對于國家機關來說,這種職權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經濟職權必須依法進行,不得濫用;同時,經濟職權也不可隨意轉讓和放棄。經濟職權的內容包括經濟決策權、命令權、審批權、確認權、許可權等。

2)其他經濟權利。除經濟職權之外的經濟權利可以統稱為其他經濟權利,主要包括所有權、經營管理權、法人財產權、經濟債權、工業產權等。

(2)經濟義務

經濟義務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在國家干預經濟的過程中依法必須為一定行為和不為一定行為的責任。

經濟義務的含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法律關系的義務主體應根據權利主體的要求,依法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以保證權利主體的權益得到實現。

2)義務主體必須履行的義務限制在法定或約定的范圍。

3)義務主體應自覺履行義務,不履行或履行不當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我國,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應履行的義務主要有經濟管理職責、服從國家機關的合法干預、合法經營、繳納稅金等。對企業而言,這種義務可分為對國家的義務、對客戶和消費者的義務、對企業職工的義務。

3.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

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享有的經濟權利和承擔的經濟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和要達到的目的,即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通過經濟法律關系所追求的經濟目標和經濟利益。經濟法律關系如果沒有客體,就失去了設立的意義和必要。因此,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經濟法律關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不同的經濟法律關系的權利、義務所要達到的具體要求和目標不同,因而反映的客體特征也有很大差異。通常,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有以下幾類。

(1)物

物是指現實存在的、能為人們所控制和支配的、具有經濟價值和實物形態的物品,以及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和有價證券。物是經濟法律關系中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客體。根據傳統法學理論,按照不同的標準,物可分為以下幾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流轉物、限制流轉物和禁止流轉物;種類物和特定物;可分物和不可分物;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

(2)經濟行為

經濟行為是指經濟法主體為達到一定經濟目的,實現其權利與義務而進行的有意識、有意志的活動。經濟行為包括經濟管理行為和完成工作行為兩種。經濟管理行為是指經濟法主體行使經濟管理權或經營管理權的行為,如經濟決策行為、經濟命令行為、審查批準行為、監督檢查行為等;完成工作行為是指經濟法主體的一方為對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或為對方提供一定的勞務或服務,而對方根據完成工作或提供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支付一定報酬的行為。

(3)非物質財富

非物質財富又稱智力成果或無形資產,是指人們通過腦力勞動所創造的無形財產。可以成為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智力成果的種類主要有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商業秘密、計算機軟件、非專利技術、商譽及其他經濟信息等。

相關案例

甲、乙雙方簽訂一份加工承攬合同,由甲為乙加工一批零部件,有人認為,由此形成的經濟法律關系客體就是甲方加工的零部件。其實在本案中甲、乙雙方簽訂加工承攬合同而形成的經濟法律關系客體并不是甲方加工的零部件,而是甲方的加工勞務。

1.4.3 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

經濟法律規范本身并不能必然地在經濟法主體之間形成權利與義務關系,只有在一定的經濟法律事實出現后,經濟法律關系才能以經濟法律規范為依據而發生、變更和消滅。據此,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經濟法律規范,這是經濟法律關系產生的基本依據;二是經濟法主體,即權利與義務的實際承擔者;三是經濟法律事實,是指能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

法律事實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事實,而不是當事人主觀臆測。根據法律事實的發生是否具有直接的主觀意志性,法律事實可以分為事件與法律行為。法律事實的構成如圖1-2所示。

圖1-2 法律事實的構成

法律行為是指以經濟法主體意志為轉移的,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終止的、有意識的活動,其包括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

事件是指不以經濟法主體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產生的法律事實,包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自然現象,如自然災害;社會現象,如戰爭、會計政策變更等。

法律事實能否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或者引起何種特定的法律后果,最終都取決于法律的規定。只有為法律規范支配的事實才是法律事實。有的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只需一個法律事實出現即可成立,有的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則需要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法律事實同時具備。引起某一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數個法律事實的總和稱為事實構成。

法律事實出現時會產生如下法律后果。一是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的產生。只有通過法律事實,才能使經濟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轉化為當事人實際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二是引起經濟法律關系變更。這通常包括主體變更、內容變更、客體變更。三是引起經濟法律關系消滅。即使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不再存在。

1.4.4 經濟法律關系的保護

經濟法律關系的設立、變更和終止需要以法律的強制力作為保障。在我國,國家制定和頒布了大量的經濟法律和法規。這些經濟法律、法規確立了各種經濟法律關系的基本原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及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保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我國的經濟法律關系的保護方式主要有執法保護和訴訟保護兩種。

1.執法保護

執法保護是指國家執法機關通過適用經濟法律規范對經濟法律關系進行的保護。執法保護主要表現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審計部門及物價部門等執法機關對經濟活動的監督,以及對違反經濟法律規范的行為所給予的制裁。制裁方式主要是警告、罰款、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

2.司法保護

司法保護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對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所發生的經濟糾紛依法進行審理,并判令違法行為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行為。對于一般的侵權案件,司法機構可以判令侵權行為人承擔支付違約金、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責任;對于觸犯刑法的案件(如貪污、賄賂、詐騙、盜竊、職務侵占、挪用公款等犯罪),司法機關有權要求嫌疑人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城市| 遂川县| 盖州市| 青岛市| 阿拉善左旗| 江源县| 大竹县| 奈曼旗| 修水县| 绵竹市| 大连市| 冷水江市| 轮台县| 集安市| 绥棱县| 莒南县| 湄潭县| 景泰县| 三门峡市| 安塞县| 澄城县| 景洪市| 盐津县| 广安市| 贵定县| 阳朔县| 恩平市| 内江市| 德惠市| 大宁县| 榕江县| 揭东县| 仁化县| 武穴市| 牟定县| 象山县| 三都| 金昌市| 龙口市| 娱乐|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