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經濟法律責任
1.5.1 經濟法律責任的概念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而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后果。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經濟的過程中,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如果因為故意或者過失而違反經濟法律、法規,給其他組織或個人造成損失的,也應當承擔不利的后果。所以,經濟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不利的法律后果。
1.5.2 經濟法律責任的特征
1.經濟法律責任具有經濟性
經濟性是經濟法的重要特征,也是經濟法律責任的重要特征。由于經濟法律責任發生在國家對經濟管理和經濟協調活動的過程中,主要表現為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違反經濟法定義務,因而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雖然經濟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包括經濟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即制裁方式并非都具有經濟性,但經濟制裁是一種重要的責任方式。
2.經濟法律責任具有否定性
經濟法律責任是由于違反經濟法律規范所規定的法定義務和當事人之間的約定義務,給對方造成了直接的或間接的損失,并給整個經濟秩序的有序運行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法律會對這種行為給予否定性評價,對違反法定或約定義務的一方給予相應的懲罰。
3.經濟法律責任具有單向性
根據法律的基本原理,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不能要求一方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也不能要求另一方只承擔義務而不享有權利。經濟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同樣具有對等性,但經濟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的義務只能由違反經濟法律、法規所規定的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的一方承擔,具有單向性的特征。但事實上,經濟法律責任的單向性與權利義務對等理論并不矛盾,因為經濟法律責任是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一方因沒有履行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而應承擔的第二義務或后續性義務。
4.經濟法律責任具有強制性
法律的強制性是法律與其他社會規范的重要區別,主要體現在法律責任的承擔上。經濟法律責任也是一種法定的強制性義務,責任的具體形式由經濟法律規范予以明文規定,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1.5.3 經濟法律責任的構成
經濟法律責任的構成是認定經濟法律責任時所必須考慮的因素。由于經濟法律責任會給責任主體帶來法定的不利后果,因此必須科學、合理地確定法律責任的構成,保證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以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一般認為,經濟法律責任的構成包括責任主體、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主觀過錯五個方面。
1.責任主體
經濟法律責任的實現首先要有承擔者。經濟法律活動中,經濟法律責任主體是由于違反法律、違約或其他法律規定的事由而承擔法律責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而且經濟法律責任主體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由于經濟法律責任產生于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的過程中,所以國家也是經濟法律責任的主體。例如,當國家機關以國家名義不正確地行使權力,實施錯誤吊銷營業執照或超額罰款行為而給當事人造成損失時,國家就會成為經濟法律責任主體,并承擔國家賠償責任。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
經濟法律責任的核心構成要素是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存在。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兩類。作為是指行為主體以積極的行動,實施了法律所禁止或合同所不允許的行為;不作為是指行為主體以消極的行動,不履行法律所規定的或合同所約定的義務。例如,行為人違反產品質量法或知識產權法的有關規定,生產偽劣產品或銷售侵權產品的行為,以及國家機關擅自審批、擅自減免稅款的行為就是以積極的行動實施了法律所禁止或合同所不允許的行為,即以作為的方式觸犯了相應的法律規定,因而產生了相應的法律責任;而納稅主體不履行納稅義務,偷稅漏稅,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玩忽職守、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就是不作為,同樣要承擔法律責任。
3.損害結果
損害結果是法律所保護的合法權益遭受了侵害的證明,所以經濟法律責任承擔主體的行為必須給國家、社會或個人造成了損害結果。損害結果是指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侵犯他人或社會的權利和利益所造成的損失和傷害。損害結果既包括實際損害,也包括間接損害;既包括有形的損害,也包括無形的損害;既包括對國家和社會的損害,也包括對個人的損害。
4.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必然聯系。經濟法律責任的承擔要求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必須具有內在的、必然的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因果關系是歸責的基礎和前提,是認定經濟法律責任的基本依據。因果關系對于認定經濟法律行為責任主體和決定經濟法律責任范圍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果關系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經濟法律活動中,因果關系極為復雜,一個結果可能由多個原因造成,即一果多因;一個原因也可能導致多個結果,即一因多果。無論是哪種情況,在認定事實的時候,都必須分析哪些原因是與法律責任認定有關的因素,并排除一些偶然的因素,正確認定因果關系。一般情況下,如果違法行為僅僅是損害事實產生的外部的、偶然的條件,則不應要求經濟法主體承擔經濟法律責任。
5.主觀過錯
經濟法律責任的承擔不僅要具備客觀方面的條件,還必須具備主觀方面的條件。主觀方面就是指行為人在實施某種行為時是否有主觀過錯。主觀過錯是指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時的主觀心理狀態。它是法律責任構成的要件之一。不同的主觀心理狀態對認定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是否承擔經濟法律責任及承擔何種經濟法律責任有著直接的聯系。主觀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類。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狀態。當然,也有個別的經濟違法行為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但這是特殊原則,適用范圍較小,并且法律對哪些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具有明確的規定。
1.5.4 經濟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
根據法律的規定,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對其違法行為必須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由于經濟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具有強制性的規范性文件,所以經濟法律責任只能由國家通過對違法主體實施一定的強制性措施和強制要求其承擔一定的不利后果而實現。概括起來,經濟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有經濟(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三種。
1.經濟(民事)責任
經濟責任是指對違反經濟法律、法規并依法應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國家機關、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所采取的具有經濟和財產權益內容的懲罰性措施。經濟責任是經濟法律責任的主要實現方式,具有懲罰性和補償性雙重功能。對于國家機關的經濟違法行為(如濫用行政權力),侵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即國家賠償;對于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經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則要求其承擔沒收違法所得或罰款的經濟責任。
相關案例
2016年4月6日,陳某以20萬余元的價格從莆田某汽車銷售公司購買了一輛北京現代牌轎車,購車后按時對車子進行保養。然而,2018年2月20日晚上11時左右,陳某將車停放在家門口,次日凌晨2時許,轎車發生自燃并完全報廢。消防部門經現場勘察作出事故認定書認定,起火點在該車左側前輪上部引擎蓋內;起火原因為車輛內部故障。陳某在向銷售方索要賠償無果后,將銷售方及汽車生產方訴至仙游法院。
經仙游法院審理認為,案涉車輛經火災事故認定自燃原因系車輛自身內部故障引起,與車輛自身質量問題有關。后雙方經法院主持調解,考慮案涉車輛購買年限已近兩年,綜合車輛折舊費用等因素,最終達成調解協議,由汽車生產方一次性支付賠償款10萬元給陳某,陳某放棄其他訴訟請求。
典型意義:近年來,因汽車自燃而引發車主與汽車生產廠家、經銷商之間的糾紛事件時有發生。消費者在購買車輛后應定期進行檢修保養,在車輛行駛過程中一旦發現存在質量問題,應及時與經銷商或是生產廠家聯系協調,如若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依法維權。
2.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違反經濟法律、法規并依法應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行為人依行政程序而要求其承擔的不利后果。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其中,行政處罰主要適用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國家干預經濟過程中因不履行義務、不當履行義務或有違法行為時而對其所采取的制裁措施,如責令停產停業、吊銷營業執照等;行政處分主要適用于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宏觀調控和經濟管理過程中因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產生的經濟法律責任,如警告、記過、記大過等。
知識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八條規定了行政處罰的種類:①警告;②罰款;③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④責令停產停業;⑤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⑥行政拘留;⑦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五條規定,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可以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①沒有法定的行政處罰依據的;②擅自改變行政處罰種類、幅度的;③違反法定的行政處罰程序的;④違反本法第十八條關于委托處罰的規定的。
3.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經濟法律責任中最為嚴厲的一種責任形式,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嚴重違反經濟法律、法規,根據法律規定已經構成犯罪,并依法應當承擔限制人身自由、剝奪財產,甚至剝奪生命的強制性刑事責任。
知識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六十一條規定,行政機關為牟取本單位私利,對應當依法移交司法機關并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以行政處罰代替刑罰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糾正;拒不糾正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徇私舞弊、包庇縱容違法行為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條規定,單位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回扣、手續費,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