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創新全球化改變了世界經濟版圖

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回避不了全球化,全球化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規律,適應這個潮流、順勢而為才能贏得機會,且能后來居上;如果你漫不經心地錯失機遇或抗拒它,則會自甘落后甚至被淘汰。

1.對創新全球化發展的不同觀點

創新全球化發展是新事物,需要有創新思維,需要解放思想去沖擊傳統。這個過程中轉變認識并不容易,目前存在兩個觀點,一個是悲觀的,一個是樂觀的。悲觀者就認為跨國公司這樣的創新活動是富人的天堂,是發達國家的專利,發展中國家是絕對競爭不過的,你哪來這么多知識和資金?所以全球化是幫富人忙的,這是悲觀的觀點。前幾年在達沃斯論壇上這個論點相當困擾人。但樂觀的人認為今天世界的競爭,已經不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競爭。工業經濟時代,發達國家憑借資金、規模優勢,在競爭中處于主導地位,像美國波音公司的高大廠房有幾十米高、500米長,還有那么多高精尖的設備,一看就把你嚇住了,窮的國家要趕上去太難了。現在,同樣在美國你會看到另外一番景象,在居民汽車庫里進行創新的年輕人成為新興產業的開拓者、世界首富。他們發家起步沒有靠拼資本和現代化高大廠房及復雜龐大的精密儀器設備,而是靠知識、智慧、靈感、人才,就是每個人本身具備的很多東西。“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并沒有說把發達國家的人造得聰明一點、發展中國家的人造得愚蠢一點,大家都很公平,都有機會創新。所以今天的競爭也許是最適合使落后的趕上先進的,我認為這是一個轉變的機會,因為完全不依賴于資源,也不完全靠裝備。搞創新有個辯證的說法:窮人有窮人的搞法,富人有富人的搞法,發展機遇無處不在,關鍵在于把握。我后面會舉一些例子和各位探討。從這樣的說法中得出的結論是:融入創新全球化發展是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最好機會,過去這個機會很難獲得,現在抓住這個機會是轉變觀念的問題。人們之所以對全球化產生誤解,就是因為沒弄清楚形勢的發展,沒弄清楚人家講什么、做什么,所以多參與全球的交流活動非常重要。我再舉個例子,你們注意,博鰲論壇的語氣變了,過去對創新全球化持擔憂和懷疑態度的多,現在已經在鼓勵全球化、推動全球化,所以這件事情大家醒悟過來就可以了,這樣一轉變就會有所不同。

2.創新國家的具體實例

我將列舉一些靠創新后來居上國家的例子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問題。我們經常講世界的經濟版圖,這個版圖在這20年有了創新全球化以后刷新了,重新排了隊。如果我舉美國、歐洲、日本的例子,大家可能會說人家本來就是發達國家,你廢話一通沒用。下面我們看一下芬蘭、韓國和以色列如何成長為世界發展的明星,它們是在最難甚至不可能發展的地方創新產生的奇跡,也許更有說服力。

(1)芬蘭的創新崛起

芬蘭的面積為33.8145萬平方公里,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太陽光照少,湖泊占國土面積的1/10,被譽為“千湖之國”,人口543萬。經濟的主要支柱是制造業,以木材、金屬、工程、電信和電子工業為主。

芬蘭的緯度接近北極,天氣很冷,而且陽光很少,冬天幾乎見不到太陽,過去靠賣木頭起家。我們中國的樹砍下來是一棵一棵地賣,而芬蘭的木頭品質很高,按公斤賣,當時一公斤4克朗。那時芬蘭是小康社會,人民生活還可以,但并不是很富裕。然而芬蘭現在已經是一個高度工業化、市場化的市場經濟體,人均產出遠高于歐盟平均水平,是高收入的國家。芬蘭崛起的秘密是走對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這幾年大家看到芬蘭在世界創新競爭力排行榜上處于前列,有時排到第一。在全球創新競爭中,人口不到600萬的芬蘭敢于和世界上的大國較量,靠木材資源優勢肯定不行,靠的是創新發展拼聰明才智的高技術產業。

芬蘭有個公司叫諾基亞,做手機的。芬蘭的通信產業以諾基亞為代表,非常發達,芬蘭是號稱互聯網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諾基亞公司成為世界上很強的一個通信企業,僅靠在芬蘭發展每人一部手機成不了大氣候,它主要的力量不在本土,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相當大一部分在中國,制造業包括銷售都在中國,靠的就是創新品牌。你要問諾基亞公司倒退到35年前是干什么的?它不是干這個的,它是做塑料制品的企業,做飯盒之類的產品。當時公司經營發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要倒閉了,有人——包括政府——給公司出了個主意,建議它到高科技產業闖一闖。公司于是就選擇了通信業,結果走出了這條路,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大企業。據說諾基亞一年的銷售收入占芬蘭GDP的40%。那么芬蘭就是靠這個公司聞名世界的嗎?不是,芬蘭人的創新意識非常強,芬蘭還有一個Linux操作系統聞名世界。

Linux操作系統誕生于1991年10月5日。它的發明人林納斯·托瓦茲是當時赫爾辛基大學二年級的學生,Linux的誕生充滿了偶然。托瓦茲經常要用到他的終端仿真器(Terminal Emulator)去訪問大學主機上的新聞和郵件,為了方便讀寫和下載文件,他自己編寫了磁盤驅動程序和文件系統,這些后來成了Linux第一個內核的雛形。當時,他年僅21歲。托瓦茲利用個人時間及器材創造出了這套當今全球最流行的、約占30%的市場份額的操作系統。這個事情是學生干的大事。傳統觀念中都覺得小國干不成大事,但是它們闖出來了。過去在工業經濟中,像芬蘭這樣的小國,不可能影響世界,但是它們今天的影響力很強,靠的是創新,是聰明才智在全球創造的價值,誰對它有利它就和誰合作。今天我們的機會和機遇也在這里。

(2)韓國的創新精神

韓國地處朝鮮半島南部。1950年朝鮮戰爭以前,朝鮮半島南部是搞農業的,北部是搞工業的。它原來的基礎并不好。朝鮮戰爭以后,韓國的人均GDP不到50美元,生活非常困難。韓國社會各界和政府轉變了思路,開始搞工業。大家通過分析就會發現,朝鮮半島南部區域不大,并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人口4700萬,發展傳統產業很難。在資源缺乏、國內空間狹窄的情況下,只能發展不依賴國內資源的外向型經濟。通過不斷地實踐,他們選擇了發展高科技產業。韓國現在相當大一部分高科技的產業在中國,它走出韓國的國門,靠自己的智慧來創造,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確實走了一條很成功的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美國,那個時候我們在那里進修,韓國人也在那里進修,結果他們回去支持三星等公司發展微電子芯片成功了。現在三星集團在世界信息產業的創新競爭中居于前列。三星集團取得今天的輝煌極不容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前后,三星集團經營不順,每年虧幾億美元,連續七年不盈利;1998年遭受亞洲金融風暴沖擊,三星集團處于危機之中。我曾問三星集團在華的負責人,這么高風險的艱難決策,你們怎么下的決心?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是源于他們董事長的創新意志和膽識。正是這些有創新全球化發展視野和自信心的人,在韓國實踐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使韓國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成為亞洲少數幾個進入創新國家行列的新型工業化國家。

韓國人認識到這個時代的機遇,迎上去奮斗了,他們經受了各種沖擊的洗禮。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國告急,韓國婦女把金銀首飾拿出來賣,渡過難關,并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580億美元的援助,使自己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擺脫了金融危機,現在又是好漢一條。

(3)以色列的創新奇跡

以色列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結合處,人口813萬。全國總面積為2.5萬平方公里,但是大約50%是沙漠,土地貧瘠、資源短缺。就在這樣的地方,以色列發展成為中東地區最為強大、現代化的經濟發達國家。以色列屬于混合型經濟,工業化程度較高,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高附加值農業、生化、電子、軍工等的技術水平較高。以色列總體經濟實力較強,競爭力居世界前列。這樣的發展令人驚奇。更讓人叫絕的是,它的農產品在全球市場創新中獨樹一幟,你能相信嗎?

1992年,有一次我和以色列駐華科技參贊薩瑞格先生交流,我說中國農業發展效益低、困難很多,每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是講“三農”問題。他說:“馬先生,你弄錯了,我認為農業是可以賺錢的,不是落后的,而是先進的、高效益的。”他就舉以色列的例子,以色列的國土面積小,又有一半是沙漠,氣候環境也不利于發展農業。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立志發展市場化的高效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他們的技術創新路線:一是用人造小環境,在塑料大棚內種植蔬菜和水果,使農產品作物種植生長不受季節變化的影響;二是發明滴灌節水新技術,解決了干旱缺水的問題。農產品競爭模式:一是利用季節差,歐洲市場冬天是蔬菜水果的淡季,農產品上市能賣個好價錢;二是提高產品品質,優質優價獲取高附加值。我問他以色列是不是準備在全球建跨國公司生產和銷售農產品?他回答說,他們是賣優良的種子,由買家自己種植和銷售——以色列的種子是按粒賣的!

把不可能做到的事變成可能,以色列是個典型。以色列的創新事跡讓全球羨慕,在全球的知名度很高。他們從不滿足于現狀。所以從這件事情我們得出的啟示是,有的國家雖然面積小、自然資源缺乏、人口少,但是它們的人口素質高、敢于創新,能夠在全球化發展中找到機遇,強調企業創新就一定有機會翻身。在我和以色列參贊的談話過程中,我說中國是大國,可能轉變起來會很難。他說:“馬先生,我和你開個玩笑,你們中國如果愿意租一部分地方——任何一部分地方,你們認為最差的地方也行——給我們以色列,我們就能把它變成世界第一。”我回顧這句話就是想告訴各位,你們是沒想,你們要是想的話就可以。為什么以色列行你卻不行?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的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改變面貌,在全球化競爭中獲得機遇要靠智慧,要不滿足于現狀,要去創新。

3.中國的重大創新戰略抉擇

正是基于對全球形勢的認識和判斷,我們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在2006年提出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強調企業創新,把它作為國家今后重大的戰略抉擇。這件事情為什么如此重要、有如此深遠的影響?當時的國務委員、人大副委員長陳至立說:“這是總結我國50多年經濟建設和科技工作的經驗教訓,借鑒當今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成功做法,做出的具有全局意義的重大抉擇。”把經驗和教訓并列,我個人理解有非常深刻的含義,歷經50多年的摸索我們才明白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此前,我們國家的創新資源幾乎80%—90%集中在大學和科研院所,企業幾乎不創新。大概在2003年時,我們從集中調研中得知,就算是做創新的企業,仍有76%的沒有做到。在一次企業家座談會上,普遍認為“不搞創新等死,搞了創新找死”。大家一定會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靠什么使經濟高速增長并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二大國?難道這個輝煌背后有什么問題嗎?我想答案很多人都已知道,在這里用我個人的理解做個說明。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融入世界全球化大潮中,使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支撐這個經濟發展奇跡的是中國22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前二。比如:

2009年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中占15.6%,全球第二;

2009年水泥產量已經占世界總產量的60%;

2010年粗鋼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5%;

2010年煤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5%;

2011年電解鋁占世界總產量的40%,居世界第一;

2011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2%;

2011年彩電、手機、計算機、集成電路產品產量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貨量的比重分別達到48.8%、70.6%、90.6%和23.9%。

粗略分析可以看出這些重大成就背后隱含的問題。一是水泥、粗鋼、煤炭、電解鋁等大多數是粗放型生產,資源、能源消耗巨大,帶來的環境污染嚴重。表1-1是能源消耗的國際比較,從中可以看出,2009年中國的GDP總量與日本相近,但煤的消耗是日本的14倍,石油的消耗是日本的2倍。

表1-1 2009年中、日、美三國能源消耗比較

二是國際上常用勞動生產率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制造業水平,表1-2是勞動生產率的國際比較。

表1-2 2008年中國人均就業者創造GDP(5855美元)國際比較

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國制造業與先進國家勞動生產率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因為中國制造業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少,都是勞動密集型生產,低成本制造。例如,一臺筆記本電腦價值萬元,中國廠商僅獲得幾十元的利益;賣每一臺電視機都要支付國外公司的知識產權費用。

上述問題已經成為嚴重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從國際經驗看,是碰到了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這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遲遲不能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并且見不到增長的動力和希望。

世界銀行認為,經濟體從低收入成長為中等收入的戰略,像拼資源、高能耗和低端制造等,在向高收入經濟體攀升時不能重復使用,必須轉型升級。而這些經濟體難以擺脫以往由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的發展模式及復雜技術、社會和政治的挑戰,出現了經濟增長的停滯和徘徊。敢問從“中等收入陷阱”突圍之路在何方?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經驗表明,需要堅持自主創新、調整經濟結構。這方面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鑒。陳至立副委員長指出,我們還借鑒了當今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包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成功做法。實際上,它們成功經驗中最核心的地方就是融入創新全球化發展的大潮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技術創新以企業為主體,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由企業實現創新的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学| 类乌齐县| 长葛市| 尖扎县| 伊宁市| 两当县| 闽清县| 鄂托克前旗| 普兰店市| 潞西市| 获嘉县| 繁峙县| 玉林市| 白城市| 凤翔县| 新沂市| 雷山县| 利辛县| 旬邑县| 彰武县| 合江县| 扬州市| 乌苏市| 绥化市| 微博| 淳安县| 永修县| 广河县| 麟游县| 科尔| 北宁市| 上犹县| 毕节市| 晋州市| 和静县| 祁连县| 武川县| 辽阳县| 繁峙县| 郁南县|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