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創新全球化的主力軍
1.誰是創新全球化的主力軍
世界各地正掀起創新驅動發展的熱潮,大家一定問主力軍是誰。誰在推動、組織、實施全球化的創新活動?這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們會想到三個方面:第一是政府,第二是大學和科研院所,第三是企業。
(1)政府不能操控跨國的創新活動
在我們中國人的概念中政府是絕對的組織者、指揮者,應該是政府在推動全球化的創新。其實政府在國內是絕對權威,但走出國門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你要跨到別的國家指揮就麻煩了,如果美國政府指揮美國的企業和大學在中國搞創新,中國馬上會叫停。中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別國不能干預及指揮在中國境內發生的事情,包括創新活動。同樣,中國政府也不可能干預、指揮發生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創新實踐活動。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政府可以倡導、創造自己的環境,吸引別人來,可以鼓勵企業走出國門去推動,但是不能允許跨國別指揮操縱,也不能跨出國門去指揮。
(2)學術機構和團體是創新全球化的支撐力量
大家會提到,大學和科研院所是知識創造的發源地,誰擁有創新資源誰就能指揮推動跨國創新,它們一定是推動技術創新全球化的主力軍。這樣講有一定的道理。但實際上大學和科研院所在全球化活動當中,特別是在創造市場價值、創新競爭中并不是這樣的,因為大學和科研院所主要是創造新知識,不是創造新產品。而今天全球的創新競爭是產品競爭,創新產品的創造者是企業,所以大學和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及團隊在技術創新競爭中扮演的是重要配角,配合企業創造新產品。學術機構主導跨國技術創新市場競爭是越位,甚至是篡位。
(3)跨國企業是實現創新全球化的主力軍
市場是交易場所。市場創新競爭中的主要參與者是企業,因為它們是新產品的創造者。全球化創新競爭的主力仍然是企業:一是由于全球化創新是新產品全球制造、全球銷售的升級,只有企業能實現市場價值。二是由于企業的宗旨是經商賺錢、利益分享,無論到哪個國家都遵紀守法。各國政府的政策都接納外資企業。所以,跨國公司是實踐創新全球化的主力軍。
2.全世界跨國公司的經濟和創新實力
若要問全世界跨國公司的總體實力如何,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統計,全球約有7萬家跨國公司,這些公司在170多個國家里有70多萬個分支公司,它們擁有的知識產權大約占全球企業的93%,在全球經濟總量中占71%,貿易總量中占73%。2004年,一家有影響的咨詢公司統計了1000家跨國公司當年的研發投入,是3840億美元,大概平均每家3億多美元,也就是約20億元人民幣,這是很不容易的,規模很大。當然研發投入并不均勻,最多的企業大概投入了50億美元。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企業研發投入達到50億美元——投入最多的華為達25億—30億美元,這已經不錯了,研發投入一般占銷售的5%—7%,用這樣的投入來贏得競爭是很不容易的。
3.跨國公司的定義
跨國公司實力強大,直接影響著世界創新經濟的發展進程。跨國公司怎么定義?是不是在中國有三個人辦一家公司,在美國有家分公司就叫跨國公司?從形式上講是跨國了,但不能算數。聯合國對跨國公司有個定義,是以三項跨國指數為指標:一是公司在國外的資產占公司總資產的比例;二是國外的銷售占公司總銷售的比例;三是國外雇員占公司雇員總數的比例。2004—2006年統計的7萬家跨國公司的數據是這三項指標大于37%,即公司40%的經營活動、公司資產和員工在海外,這樣的規模是相當大的。實際上告訴各位,聯合國統計的100家大公司的跨國指數是54%,就是說有將近60%的活動在國外!所以叫跨國企業。它們影響世界的發展,在全球競爭中非常活躍。其實統計發現,現在有些公司大概90%都在國外,而在本土的活動是比較少的。比如,可口可樂的跨國指數是90%,主營業務分布在世界各地。
跨國公司的實力強大,在當今世界的競爭活動中實際上是它們掌握了方向舵。但是這時大家也看到了一個問題,跨國公司如此大的實力是發達國家占主要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勢單力薄。這樣下去怎么行?所以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也引起了廣泛、激烈的爭論,包括前幾年在中國爭論得非常激烈:全球化到底是對老百姓有利還是對發達國家有利?是有利于我們還是害了我們?是侵略還是幫忙?我們的機遇是不是最好的機遇?我認為是。但是這個回答需要調整我們的認知,所以下面和各位探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