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教育故事
- 四川創新教育研究院《我的教育故事》編寫組
- 1850字
- 2020-05-28 18:27:53
立志堅守,情系高灘
高灘九年制學校,地處富順、南溪、宜賓交界處。
2006年,高灘一個新招的教師不能忍受艱苦環境,被幾個大雷嚇得辭去正式工作離開學校。我也是那一年通過公招進入高灘小學的。有一次,老師劉娣獨自外出參加教研活動,被一群狗追得把傘弄丟了,雨靴也跑掉一只,光著腳,滿身是泥地到達教研活動會場,人們都向她投來異樣的目光。沒有切身經歷,誰會知道當時心里該是怎樣的五味雜陳!我也曾經歷打著電筒走兩個小時泥濘小路去開會的尷尬,也經歷過冒雨參加教研活動卻從一米多高的田埂摔進稻田的窘態,嘗試過抄近道也得走三個小時山路才能到達監考地點的艱辛。
做教師,做一名偏遠山區的鄉村教師,有無奈,有辛酸,但見到山區孩子的變化時,更多的卻是欣慰、滿足。
學生小銳是從沿海轉來的。小銳母女第一次到校辦理轉學手續時就有人告訴我,“麻煩”來了。孩子來到我身邊時,我照例叫她坐我旁邊,她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社會”。她齊肩的頭發隨意地梳理了一下,或許是為了擋住耳朵上那一排耳釘,寬松的衣服略顯暴露,一條泛著金光的項鏈引人注目,一條超短的牛仔褲幾乎將整個腿露了出來。孩子的母親說,自己只是送女兒回來讀書,馬上又要外出,以后孩子就一個人在家了,希望我多關照。我的心里默默叫起苦來,這可難辦了。但從她遮擋耳釘的行為,我見到了一絲希望。
“我先代表七年級歡迎你。據我了解,你在外的學習和表現還是很好的,既然在外是個乖孩子、好學生,那么希望你回來后也能好好表現。”我又說道,“首先,以后就別穿這樣的褲子了,不合學校規定。其次呢,項鏈也別戴了,山區戴貴重物品不安全,女孩子嘛,愛美是正常的,但是安全最重要,你說呢?”第一次談話就這樣開始了。“嗯,知道了!”她或許以為我會狠狠批評她來個下馬威吧,一下子有些不自然起來。“打耳洞疼嗎?我沒有打過。”我緊接著問道。或許是沒有聽清楚,也或許是沒想到我會問這個問題,她張了幾下嘴卻沒有說話。我接著說道:“沒事兒,我就問問。我猜多少會有點疼吧!你打了那么多,若叫你不戴耳釘,以后長大了你又得重新打,要不這樣,你戴不顯眼的耳釘,再用這個發型擋一下,這個事兒,我在校長那里先擋一下。”她的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很是尷尬,或許沒有想到我發現了她的耳釘,或許沒有想到我會如此處理。開校時,她的穿著規范了很多,還時不時檢查頭發有沒有擋好耳朵,生怕別人發現她的秘密。
小銳獨自一人在家生活,我便時常利用周末,步行1個多小時,邀上三五個與她家相鄰的孩子,帶上食材去她家聚餐。原本冷清的家,一下子多了很多歡聲笑語。我悄悄檢查她冰箱里的“存貨”,順便當當廚藝“教官”、門窗和家用電器的“檢查修理員”。她在剪紙和繪畫上有一定特長,我便將教室布置全權交給她負責;她在音樂上有特長,我就讓她負責班歌的選定和教唱;我盡可能地找機會讓她在公開場合表現自己。終于,她扎起了頭發,露出了耳朵,但沒有了那一排的耳釘。陽光總是比風雪更容易讓人脫去大衣。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很多時候,嚴厲的訓斥,比不上和風細雨的愛與感化。
畢業班會“感恩教師”發言時,第一個發言的機會被小銳搶到了。她一開口,淚就流了下來:“我最感謝的是班主任張老師,他時刻關心著我的學習和生活,他總對我充滿信心。這兩年多來,我努力改變自己,向著老師希望的方向發展,雖然現在我的成績仍然不好,但我真的改變了很多。記得老師第一次和我談話時說我是乖孩子、好學生,今天,我想告訴您,其實我是個壞學生,若不是您,我早就不知變成什么樣子了。”
我在高灘工作的十二年里,陪伴了很多這樣的孩子成長。想想我的付出,能讓更多淳樸的孩子飛得更高,走得更遠;想想我的堅守,能給這個小山村的學生、家長帶來溫暖,我堅定地留了下來。為了更多的孩子,我決定,繼續留下來。
【專家點評】從張老師的故事講述中,我們看到了鄉村教師對教育的那份質樸與純粹,也感受到了鄉村教師的堅守和偉大。他情系于此,滿心付出,展現了滿滿的教育情懷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張老師的講述平實自然,他在教育這個從外轉回的青春期女孩子時沒有那么多的說教,而是注意尊重孩子,時刻保護孩子的那份自尊心。對于孩子的奇特打扮,張老師沒有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而是幫著打起了“掩護”;在生活上幫助孩子,走進孩子家里當起了孩子的“臨時父母”,給了孩子無私的愛;同時,也注重發揮孩子的優勢和特長讓孩子自信起來。可以看出,張老師是一位有智慧的老師,值得我們學習。謝謝更多像張老師這樣堅守在鄉村教育一線的教師們,你們很偉大,教師值得被大家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