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一半幸運,一半迷惘

倘我們放眼世界,并且對世界進行歷史性的回顧,只要稍加梳理,便不難發現這樣一條規律——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過它們內容極為生動活躍的一頁,而這一頁的內容提要就是“青年時代”。

我用“生動活躍”來形容,意在表述不確定的,介于中性的詞性。依我看來,政治進步,經濟昌盛,文化繁榮,是為生動活躍。反之,亦是。因既反之,便注定了有青年們被時代所利用,所拋弄于股掌之上,將自己的狂熱附祭了歷史反面的教訓;也注定了有青年們吹響號角,摧枯拉朽,勇作鐵血犧牲的大劇上演。只不過后一種大劇的“風格”往往是慘烈的,以“生動活躍”來形容未免輕佻。

從正面看中國歷史,一部《三國演義》,青年英雄輩出;往前推,“春秋”“戰國”的歷史舞臺上,青年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比比皆是;往后查,先秦統一的過程中,大唐建業的過程中,戊戌變法、五四運動、辛亥革命,乃至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精英聚結,俊杰代出。倘將中國各個重要發展階段總結了論,凡社會轉型期,幾乎皆以各階層青年立大志,做大事,圖大業為時代特點。此特點推及世界史來分析,亦有共性。在這些歷史的重要發展階段,青年們往往在少年時期就萌生了相當明確的想法;二十余歲開始作為;三十余歲便受了種種的時代洗禮和實踐考驗;四十歲左右,大抵已是較為成熟的社會各方面的實踐家了。

反之,倘時代出了問題,諸種社會負面氤氳一片,也會自然而然地滋長出破壞性的惡力。比如德國法西斯主義的迅成氣候,便是借助了德國青年迷信大日耳曼民族優勝的結果。比如“文革”,也是中國青年表演政治參與狂熱的歷史平臺……

所幸無論對于中國還是世界,以往的一頁都已成為深刻的反省。

而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當然包括中國在內,是明智地進入了空前理性的時代了。尤其中國,各階層維護國家大局的意識也變得相當成熟。雖各階層有其現時期不同程度不同性質的迷惘、困惑、無所適從和浮躁,也有相互之間不同程度不同性質的利益摩擦和沖突,但并不妨礙顧全大局的意識的一致。因為有一點是都明白的:有安定才有發展,有發展才有各階層乃至具體個人命運朝良好方面的轉化。起碼是可能有。

因而在中國,在這樣的一個時期,也最是青年們的人生希望較多,機遇較多,才能較容易得以呈現和發揮的時期。

從前的青年——缺乏人生的能動力。

從前的時代和社會——失去了活力。

從前的青年與時代與社會——服從與主宰。

如果回顧一下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最初階段中國的年代特征,則任誰都不能不承認,總體而言,那是一個全民熱情高漲的年代,并且尤以青年們的建國熱情和人生狀態最為積極而富有能動力。各行各業,年年涌現模范人物,如雨后春筍。

但,分析起來,那又是一種未免過于單純,甚至可以說是簡單的熱情和積極性、能動力。它基本上生發于這樣一種理念——我將自己的熱情、積極性和能動力,最大限度地奉獻給國家,國家對我的人生實行“承包”式的,終身的安排。因而不可持續。

農村青年,除了極少數得以通過考入大學這唯一途徑改寫人生而外,其余一概人的人生注定了統統都是社員。全中國的農村青年的人生,幾乎徹底被時代所模式化了。時代對于數以億計的農村青年仿佛是一個加工廠,而且只“生產”一種規格的清一色的“產品”,那就是從事原始農業勞動的勞動力。無論你有怎樣的才能,你都難以改變你注定了一輩子是農民的“天命”。時代即“天”。若想像今天這樣可以遍中國自由闖蕩,甚至憑一技之長駐留城市,那是時代這個“天”絕對不允許的。若想像今天這樣憑一副好容貌一副好嗓子而搖身一變成演員,成歌星,更是做白日夢了。時代出于它本身的需要,偶爾也給予一展特殊風采的機會。但對大多數人,那往往僅只是一次性或幾次性的機會,而根本不可能是改變人生軌跡的機遇。無論主觀上多么企圖抓住抓牢,都是醒著做夢,沒意義的。機會結束,仍要回去做社員,也就是農民……

那么,城市青年從前的人生形態,總體上是否不同一些呢?

答曰:否。

就人生的幾乎無選擇性這一點而言,與從前農村青年們的人生形態是完全一致的。城市里的小學、初中、高中乃至中專和大學,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亦對學生進行道德評判完全一致,人生價值取向也完全一致的教化。在課堂和學校以外,社會文化繼續著如出一轍的洗腦。所以,可這么說,比從前的農村青年容易享受到精神食糧的從前的城市青年,其思想意識之魚兒,是游在同一規格同一尺寸的精神的魚缸里的。那簡直又可以說是“泡在”。

而他們的人生軌跡的雷同,更是由時代這一位“阿姨”一攬子做主了的。幾十年一貫制的全國統一的工資標準,使幾代中國人過著彼此彼此的日子。一切人對人生的個人向往和追求的沖動,幾乎最終都以自行放棄轉而對時代無怨無悔亦再無激情的服從為結局。人生多姿多彩的種種可能性,都在迫不得已的服從之下煙飛云散。“上山下鄉”乃是最典型的佐證。從前的城市青年們,只有其個人向往和追求的激情,因了時代的需要而受到肯定和支持時,才能夠得以釋放,否則絕對不能。舉例來談:

一名被分配在大集體性質的工廠的青年,若企圖調轉到國有性質的工廠去,倘無當官的父母動用權力去安排,那就是一輩子也別想實現的愿望了。

一名被分配在街道雜食鋪子里當售貨員的青年,不打算安安心心地當一輩子么?

那么,會有人做他的思想工作,說服他那是時代的需要,他不愉悅地服從是他的不對。

如果他還不安心呢?

那么他將受到警告。

如果警告也不能使他的工作出色起來呢?

那么他的下場將是被開除。

而一個因不服從時代的安排被單位開除了的人,意味著被時代拋棄了,意味著連廢品回收站這樣的單位都難以再接收他了。因為廢品回收站既然也是一個單位,它的員工的名額以及他們的工資,也是由國家限定的。

那么,這個人差不多就被時代取消了在城市里正常生存的資格了。

并且,他等于被時代宣布為“劣等”的人。

犯了錯誤的人,只要表示了虔誠的悔改,還有重新獲得工作權利的機會。

但一個犯了不服從時代安排命運這種錯誤的人,意味著他直接冒犯的是時代最神圣的權威。若想取得時代的寬恕,非痛哭流涕幾遭不可。

從前的時代,視社會為它所操縱的一臺機器,視絕大多數人為這一機器的微小部件,或一顆螺絲釘而已。時代的流水線上,成批地生產同樣的“部件”和“螺絲釘”。

一言以蔽之,從前的時代,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從不曾是“以人為本”的時代,而是將人“生產資料”化的時代。是的,它只不過將絕大多數人當成社會“資料庫”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積壓物資……

因而從前的青年,無論農村里的青年還是城市里的青年,總體上共同缺乏的、最為缺乏的,乃是人生的能動力。時代和社會本身,也便漸漸地失去了活力。青年與時代與社會的關系,幾乎完完全全是被動的,是徹底的服從與主宰的關系。這一種關系一向沒有絲毫的松動。直至一九六六年才松動了一次——于是從前的青年在“文革”中宣泄地表演他們的政治參與能量,那是他們的人生能動力唯一被允許和慫恿體現的方面……

與中國以往任何時代的青年相比,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出生的中國青年,毫無疑問是幸運得多的——這不但是當代中國青年的幸運,也體現著當代中國的發展和進步。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現在已經快三十歲或超過三十歲了;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也快二十歲或超過二十歲了。后者們是中國最新的一代青年。相對于前者,可謂小青年。他們也許在讀大一大二,也許從中?;蚵毟弋厴I了,剛剛參加工作。

而前者們,卻已在“改革開放”后即轉型期潮涌連波的海面沖浪數年了。在愛情、事業、家庭諸方面,都各自有過些苦辣酸甜麻的體會了。與他們同時代出生的農村青年們,也有著與中國以往任何時代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心理形成的社會基因了。他們的思想觀念,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農民的思想觀念了,人生形態也不再是了。

我認為,總而言之,畢竟,與中國以往任何時代的青年相比,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出生的中國青年,毫無疑問是幸運得多的。

首先,在人與時代與社會的關系方面,他們不再背負家庭出身的十字架了。每個人在任何時代都是有家庭出身的。家庭出身在從前的時代,亦即社會對人的階級歸類法。從前的幾代中國青年,在胎里就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自呱呱落地那一天起,就被社會戴著階級歸類法的有色眼鏡看待之了。倘他們中誰身上的階級烙印不是“紅色”的而是所謂“黑色”的,那么他們的一生,命中注定了是與出身掙扎不休的一生,幾乎至死仍以他們的失敗而告終,如果他們沒能活到“改革開放”以后的話……

其次他們不必再以人生最大的,尤其是青年時代最精華的能動力,去追求時代和社會對人最嚴格的認知性。從前的時代和社會,是多么政治化的時代和社會不言自明。優秀青年的前提是政治上優秀與否,而且只有這唯一的前提。而且政治上優秀與否的標準,隨著時代和社會階級斗爭之弦的繃緊,定位越來越“高”越來越荒唐,直至演變成“文革”時期實際上反時代反社會的標準。從前的時代,青年們的個人鑒定實際上是政治鑒定,個人履歷實際上是政治履歷。故從前的青年,檔案中倘記載下了“政治不成熟”,那就意味著一輩子“不成熟”了;倘履歷中有政治性的不利裁定,那就意味著一輩子的人生被提前裁定了。其后無論在別的方面多么積極努力,都難以受到極端政治化的時代和社會的信賴了。往往,在其他方面越積極努力,越受懷疑,其人生也越不順利。至于其他方面的才能,注定了受鄙薄。最好的結果,也不過爭取到了“可用而不可重用”的資格。尤其可怕的是,許許多多的人似乎有法定的權力,在某一個具體的青年完全不知的情況之下,將幾乎等于判人以“死緩”的政治鑒定,塞入那一青年的檔案。

家庭出身,政治鑒定,人只要攤上了兩項中的一項“異類”顯示,就像攤上了癌癥一樣。那需要特別能忍的人生熬受力,才會主觀上“照?!被钪?。若兩項都在青年時期不幸攤上了,人生就悲慘了。

當今之青年,畢竟,不再會被以上兩種十字架的陰影所籠罩了。當今之青年,除非他將自己的人生坐標點確定在政治舞臺上,否則不必以青年時期最精華的能動力,去競標社會和時代高懸的政治之標。當今之青年,即或政治上真的不成熟,甚而真的偏激,也自有其可以不成熟和可以偏激的權利。只要自己不因而走向反時代反社會的人生反面,是有權而且可以一邊帶著不成熟的政治思想一邊在其他方面,比如文藝才能、科技才能、商業才能等方面努力追求其人生愿望的。只要才能被公認,一樣獲得時代和社會的尊重。人們即使對他們的政治思想不以為然,但對他們被公認了的其他方面的才能是不會加以抹殺的。

當今之青年,也不太會受城市戶口或農村戶口的終生捆綁了。戶口在某些方面,對于當今之青年們仍具有人生的限制性,但與中國以往任何時代相比,那限制性是小得多了。

當今之社會和時代,已基本上形成了這樣的理念,那就是——中國的每一座城市,包括首都北京在內,已不僅是城市人的城市和北京,同時也是屬于廣大農村青年的。只要他們愿意,他們可以到各個城市,包括北京尋求他們人生的機遇。當然別忘了帶身份證。只要遵紀守法,只要他們靠了人生的能動力和實際技能,哪怕是最簡單的技能可以在城市和北京生存下去,那么他們的此種權利基本上是不受剝奪的。比如北京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田歌,就曾將一名外地長住北京的撿破爛的青年農民請入演播室做嘉賓。他以他的城市生存表現獲得了北京某小區居民的信賴和歡迎。他離開了那小區后,北京居民還要設法尋找到他。有些城市,包括北京,幾年前就開始向在城市生存表現優秀的“打工仔”和“打工妹”頒發過表彰證書……

以上兩方面的幸運之外,起碼還有以下諸方面權利,乃是從前任何時代的中國青年連夢想都不敢夢想的:

跨國交往與謀求人生發展的權利——這一點其實已毋庸置疑。僅要指出的是,在從前的時代,一名青年,哪怕只不過其家庭有所謂“海外關系”,包括有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方面的三代以上的遠親關系,人生的底片似乎便有了可疑的背景。哪怕幾封有時僅僅一封父輩甚或祖父輩與“海外”的正常通信,都會使一名青年在政治上被劃入“另冊”,而自己渾然不覺,任憑多么努力向上,都難以獲得學校、單位、時代和社會的親和對待。自然,至“文革”,這一點發展到了壓迫他們的程度……

學習權利——在從前的時代,家庭出身和以上一點,決定一名高考成績優異的青年,不配或只配被什么樣的大學錄取,并決定他們畢業后的分配去向和人生前途……

擇業權利——在從前的年代,除了少數高干子女,一名青年自己是決然地沒有什么擇業權利可言的。被分配到什么地方,什么行業,什么單位,其人生的句號便往往注定了標在那里。出國謀業是“天方夜譚”。“外企”意味著是一個外星詞……

人權——在從前的年代,無論普遍的中國人,還是普遍的中國青年,所能享受到的幾乎僅僅是生存權。生存權以外的其他種種權利,都嚴重缺乏法律應該規定的種種保障。其單位的領導,往往自認為是權力的化身,有時幾乎是可以代表法律來對一個中國人或一名中國青年實施制裁的。公檢法往往無須調查取證,而根據某級組織的建議,對其依“法”逮捕、審訊、拘押和判刑?,F在,任誰都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人權了。新聞和社會等方面,也都能擔負起對中國人維護合法權益的關注和對司法公正的監督了……

人生觀的自由——在從前的時代,中國人及中國青年,一旦被認為“人生觀”有問題,那么幾乎就意味著是時代的“次品”了。現在的中國,從理念上不但允許而且認可“人生觀”的多元化是正常的自然的社會現象,一個人及一名青年,在不危害社會與他人的前提之下,哪怕自踐及時行樂的人生觀,那也僅是其個人的事,僅體現其對自己的人生責任罷了。時代的主流理念,雖倡導人對自己的人生應負有責任,但并不對某些人自己寧愿的活法橫加干涉,更不至于予以剪除式的打擊。

真的,當代中國青年的人生觀及愛情觀婚姻觀,既不但五花八門,而且得以在最大限度上自以為是……

道德觀——道德觀包含在人生觀中。時代僅僅劃出了“道德底線”,告誡青年們若突破那底線,便可能觸犯法律的邊線。因為道德的底線與法律的邊線幾乎是粘連著的。當代青年,享受著中國從前任何時代都不曾批準給青年們的、最大限度的道德指責“豁免權”,致使某些青年,將青春的美好和日子揮霍在“道德底線”上,也將人生的小舞臺搭在“道德底線”上,而且自以為是最現代最瀟灑最自由的活法。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尤其一名青年,終日活在“道德底線”上是沒什么意思的,掰開了揉碎了說,更沒什么瀟灑可言。

我個人認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倘有太多的青年以活在“道德底線”上為最快意的活法,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堪憂的。這不會使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青年成為世界上多么壞的一批青年,因為畢竟有法的邊線與道德底線粘連著,電網似的威懾著他們的突破;但卻也不能使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青年成為世界上多么可愛的一批青年。因為據我了解,別的國家別的民族的青年,其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也都以活在“道德底線”上為快意的活法。相反,他們普遍主張尋求超越“道德底線”之上的活法。那么一種活法也許更不負青春和人生意義,那么一些青年也許更可愛……

生活方式——當代中國青年正享受著極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在這一點,時代、社會和青年,已形成了中國以往任何時代都不曾出現過的寬松、相互接受的局面。

文化娛樂——當代中國人,尤其青年,在文化娛樂方面的幸運,是接近著當代世界水平的。僅僅由讀小說、看電影和看戲劇構成文化娛樂內容的時代已成歷史,一去不返。當代文化娛樂的內容,二十年間膨大了何止十倍!

綜上所述,這不但是當代中國青年的幸運,也體現著當代中國的發展和進步……

一個人,尤其是一名青年,終日活在“道德底線”上是沒什么意思的,更沒什么瀟灑可言。但當下許多青年面對聒噪不休的大文化,內心痛苦、沮喪,而且倍感低賤和屈辱——中國文化也應該及時反思。

然而,倘以為當代中國青年全體生逢著以上種種的幸運,便也順理成章地全體浸泡在注滿了幸福液的時代的浴缸里,那么我幾乎等于在這里進行欺世之說了。

不,不是這樣的。

時代發展和進步的惠利,永遠不可能像同一鍋爐加溫的、使人的身體舒適無比的淋浴水,通過統一的蓮花噴頭遍灑在每個人身上,而且可以由每個人自己來控制水溫。

人類社會還從未經歷過如此美好的時代。

由于青年們家境的不同,個人的先天資質和條件不同,決定著他們出生以后,不可能在同一起點上開始自己的人生。比如有的出生于寒門,有的成長于富家;有的父母操權握柄,有的父母積勞成疾;有的被上帝賦予了好的容貌、嗓子和身姿,打理人生的能動力加上令人眼羨的機遇,入世不久便成為演員、歌星、節目主持人、模特、運動員等,于是年紀輕輕住豪宅,開名車,并且愛情浪漫美滿,于是春風得意,人生一路順遂,喜事接踵;而有的卻以殘疾人的體貌,自幼開始在這世界上的唯一一次“競走”,人生對于自己等于磨難不休的代名詞……

那些都叫“命運”。是如基因一樣純粹先天的人生元素,與時代和社會無涉的,也是難以依賴時代和社會的扶持與幸運者們共舞的。只能靠自己后天對人生的耐受力和對磨難的堅忍,像戰士一樣而不是像這世界的貴客和嘉賓一樣實踐人生……

但,時代和社會的原因,畢竟是影響更多數青年人生季節的大氣象,使當代中國青年中的一部分,雖幸逢“改革開放”卻也實際上并無幸??裳浴1热缃洕l展狀況的不均衡問題;比如傳統大工業的解體造成的失業問題;比如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比如社會保險和慈善事業不完善的問題;比如官員的作威作福,揮霍、浪費和貪污腐化漠視百姓疾苦的問題,使中國有些省份農民的生活仍處在很低很低的水平線上,使有些城市里一批接一批地產生新時期的城市貧民——這樣一些家庭中的青年,其人生無疑仍是舉步維艱的。倘要追求到人生的一點點滿意,無疑是極不容易的。對他們一味回憶從前時代的苦,以啟發他們感受現在的甜,是既不能使他們真的覺得幸運,更不能使他們真的覺得幸福的。

時代和社會的原因,乃是時代和社會必須承擔的義務。什么時候時代和社會的義務在以上方面作為顯著了,什么時候他們才會向時代向社會交一份發自內心填寫的調查表……

現在的中國,雖一年比一年重視教育,大學雖然每年都在擴招,但我們是一個十三億多人口的國家,大學仍不能做到寬進嚴出,應試教育仍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每年跨進大學校門的青年,倘包括了農村青年統計,仍只不過是百分之幾。而且,為了維持教育的良性發展,從高中到大學的學費,高到了使不少家庭望洋興嘆而且卻步的程度。城市里的少年、青年,因學業競爭的壓力而疲憊;窮困農家、窮困地區的少年、青年,因交不起學費而不得不背對教育。在科技如此迅猛推廣的現在,少年和青年們背對教育的人生,未來怎樣,是可想而知的……在以后若干年內的中國,他們也許離提高人生質量的就業機會越來越遠了……

毫無疑問,科技的發展必然促成科技的產業化;科技的產業化必然帶來新型的就業機會。但是,也毫無疑問,科技的產業化,是以摧毀傳統的工業模式和工業鏈條為前提的,而支撐后者的,又是為數眾多的傳統型的,只善操單一工種的工業技工??萍嫉陌l展所帶來的十項乃至更多項新型的就業機會,其所能吸納的就業人員的總和,往往抵不上被其淘汰的一種傳統工業所造成的失業人數的幾分之一,或幾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在新派生的科技產業代替傳統工業的轉型期,失業是面積式的現象,就業是點式現象,而且,科技產業所需要并擇優吸納的,必然是高知識結構的青年。他們起碼當有大學畢業的科技產業入場券。無此入場券的青年,將被阻擋在展示新型就業機會的時代場館入口外,那么他們幾乎只能去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后一種工作較之前一種工作,是薪金低得多的工作。被無情擋在新型就業機會的時代場館入口外的青年們,作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了么?何況,時代和社會尚未開創好足夠他們就業的社會服務工作,有待他們自己去一點一滴地干起來……

在從前的時代,清貧和窮困的生活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都是普遍的現象。沒有比襯對象,人眼就難見差別,人心就無物可羨。倘非強調從前的時代也有差別,在農村,那也不過就是兩名青壯年勞力一天各掙幾角錢之間的微小差別。而在城市,同代人之間的工資差別,最大不超過十元,亦即相差一級或一級半的工資。而且,那十元錢,一般便是同代人之間一輩子的差別。完全不同的工作,幾乎相同的工資,這是從前的“中國特色”。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兩個家庭,兩個中國人,兩個青年之間的收入差別,可能十幾倍,可能幾十倍,可能百余倍,用天地之別形容也不過分。而且,巨大的差別,就咄咄逼人地呈現于近旁,并被形形色色的文化反反復復地渲染著,人想裝作不知道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從前的青年只能安于時代強使之的普遍的低收入現狀,那么當代的低收入青年,則難免會在咄咄逼人的差異比襯面前內心充滿了焦躁,而且深深地痛苦著。

中國的文化應該反省一下的。全世界恐怕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文化,像中國當代文化這么勢利眼。倘僅僅從電視中來感受中國,那么將會對中國產生極大的錯覺,以為它已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了;以為每一戶中國人家的收入都已高得不得了,因而如果不天天追求時尚,進行高消費,錢就會變成負擔之物了。

有些商業廣告接近著厚顏無恥。比如某些房地產廣告,比如某些珠寶鉆戒廣告。它們的意思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多便宜呀!”而其標價對于工薪階層,如畫在天空上的餅之對于饑漢?;蛟槐揪筒皇窍蚶习傩兆龅膹V告,那么就應該把意思說得更明白——“對于富人多便宜呀!”那些廣告犯的不是語焉不詳的錯誤,而是故意混淆廣告受眾群體的常識錯誤。

有些報刊熱衷于宣揚三十歲以前成為百萬富翁是容易的。而我們都知道,這不但在中國對于大多數中國青年不容易,在全世界對于大多數外國青年也不容易。

中國有十三億多人口。比十年前多了近三億。比三十年前多了近一倍,“文革”時期中國還是七點五億人口。青年人數究竟翻了幾番,小學算術能力也能算得出。

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大多數人能夠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已然是國家幸事,已然是中國人幸事。而時下的大文化似乎總在齊心協力地誘惑人們——富有的生活早已擺在你面前,就看你想要不想要了!

許多當代中國青年,面對如此聒噪不休的大文化,包括每每睜著兩眼說瞎話的傳媒,內心不但痛苦,沮喪,而且倍感低賤和屈辱……

與從前時代的中國青年相比,當代之中國青年,半數以上在確確實實地迷惘著。甚至,也可以說確確實實地體會著另一種不幸……

然而,中國畢竟在向前發展著。

撲朔迷離的中國經濟,近年正出現著有根據樂觀的拐點。

時代變了,是為“道變”。

“道”既變,人亦必變。

變了的時代,衍生出新的時代人。新的時代人不可能適應從前的時代(盡管他們對現在也不見得多么適應),因而他們不會讓時代退回到從前,因而他們必將時代繼續推向前去,并在此過程中漸漸適應他們所生逢的時代,并漸漸提高他們打理自己人生的能動力……

歸根結底——時代發展的潮流不可抗拒,其實意味著的是這樣的法則——倘新的時代人衍生出來了,他們解決他們和時代的關系的方式也是新的,不可抗拒的。他們與時代共同舞向前去的能動力是不可抗拒的。

因為他們明白,他們的希望在前頭,而不是在從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宁| 陈巴尔虎旗| 平原县| 扎囊县| 苗栗县| 吉首市| 金阳县| 双柏县| 威信县| 蓝田县| 金乡县| 岐山县| 永兴县| 福鼎市| 沙河市| 张掖市| 全州县| 秭归县| 泾川县| 张家口市| 略阳县| 德江县| 阳曲县| 太湖县| 双流县| 天水市| 称多县| 岢岚县| 平潭县| 大渡口区| 印江| 皋兰县| 肥乡县| 咸宁市| 淮安市| 喜德县| 灵丘县| 韶关市| 湛江市| 无极县| 延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