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你“愿意”被編輯么?

不過,“基因決定論”也僅僅是社會文化中的一個位面。已經有相當多的人拋棄了決定論的觀念,也有技術倫理學家認為,基因和環境對于人的生存發展扮演著同等重要的角色。一個基因再“優秀”的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養,依然有可能一事無成。而現有的神經科學研究也支持,人的大腦可塑性十分強大,后天的環境會對腦神經元的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甚至會反映到生理層面上。例如,若是從小處在高壓環境下,成年后精神疾病的風險會大大提高。

那么,我們能夠將基因編輯和后天環境的改變(如教育等手段)等同嗎?這會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在出生之前就被“編輯”了基因,那么這個人對這件事情是毫無自主權力的;而教育和家庭的作用,孩子是作為一個能動的主體,多多少少參與進其中。如果一對父母決定編輯掉自己孩子(當然,在基因編輯的語境下應該還是胚胎)的基因,那么這個孩子相當于在出生前就受到了“掌控”。這件事情,在倫理道德上是正確的嗎?它是否和后天的干涉存在本質區別?

正如前文所說,基因編輯技術本身的存在,并不涉及到倫理判斷,而是技術為相應的倫理判斷創造了條件,讓人們將技術拿到某一個社會文化中進行裁決。基因編輯技術,將未來小孩的“自主性”(agency)擺到案板之上,任由父母進行選擇,而選擇行為是否存在倫理問題,也遠不是非黑即白的。

例如,現有的試管嬰兒技術(IVF)允許父母從數個受精卵里面“選擇”質量比較好的一個進行移植。這種選擇是否算是“對自主性的裁決”?甚至說女性根據自己的意愿,在精子庫里選擇未來孩子父親的身體特征(例如頭發顏色、眼睛顏色、身高等等),這算不算是“人工選擇”?這些選擇和基因編輯當中的“選擇”,是否可以同日而語?如果是的話,分界線應該劃在哪里?

在不同的文化中,對于一個人“自主性”的裁量也是不同的。我們可以想見的是,在一個家長制占主導的文化中,父母會更加愿意操縱自己小孩的命運,為她/他決定人生的前途,他們或許也會更加接受自己小孩的基因可以在出生之前就被操控。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基因的“選擇”與“優化”或許會被抬高到一定地步,擁有更加廣泛的市場——也更加存在被濫用的可能。

因此,審視基因編輯技術,除了審視技術本身的倫理后果之外,也需要審視在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下會有怎樣的倫理判斷——比起技術本身,技術被詮釋的面貌或許更加耐人尋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觉县| 德清县| 苍溪县| 堆龙德庆县| 昭平县| 平乡县| 延川县| 南昌县| 井研县| 嵩明县| 葵青区| 南宫市| 磐石市| 三门县| 遂平县| 遂平县| 武夷山市| 库车县| 塔城市| 斗六市| 台北市| 西乌| 河西区| 江华| 沁水县| 灵寿县| 麦盖提县| 呼图壁县| 北辰区| 东莞市| 浦江县| 车致| 黑山县| 浏阳市| 颍上县| 二手房| 日土县| 阿鲁科尔沁旗| 沧源| 济源市|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