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中后期貶謫與文學
- 吳增輝
- 10477字
- 2020-05-09 15:57:08
第二節 北宋中后期的黨爭與貶謫
北宋儒學復興至神宗熙寧以王安石變法達到高潮,變法造成士大夫群體的嚴重分化對立,由此掀開持續不斷的黨爭序幕。從神宗熙寧到徽宗崇寧,黨爭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分屬不同政治派別的士大夫或因政見不同,或為爭權奪利,彼此攻訐不休。當權派或為實施新法,或為鞏固權力,將政敵驅出朝廷,乃至進行政治迫害。這一過程既是宋王朝的政治方針反復變化的過程,也是黨爭不斷加劇、政治不斷惡化、士風趨于頹壞的過程,結果造成官員的大量貶謫,貶謫于是成為與黨爭相伴隨的重要政治文化現象。黨爭造成的貶謫不同于官員因違法犯罪遭受處罰,它與士大夫的政治觀、價值觀及深層的學術立場等具有深刻的聯系,是士大夫不同的文化觀念相互沖突的結果,體現出士人對特定價值的堅守與捍衛,因而,這類貶謫作為政治現象實則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尚永亮先生將前類貶謫稱為正向貶謫,而將后一類貶謫稱為負向貶謫,即所謂不該貶而被貶,是理想性遭到專制權力的壓制與打擊的結果。北宋中后期的黨爭越來越多地具有權力斗爭因素,貶謫成為中后期的政治常態,很難再用正向與負向來區別和定性,但黨爭下的貶謫無法逃脫宋代不同士人集團價值對立及文化沖突的大背景,正因為這種濃厚的文化色彩,宋代黨爭下的貶謫才具有了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書因而將黨爭造成的貶謫一概劃入研究范圍。
貶謫具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官員的職、官、差遣等被黜落、追降、罷免;其二則是官員由中央外放地方任職,或給予分司官、宮觀官,乃至除名勒停,放歸田里,或被羈管、編管、安置、居住于遠惡州軍,形同流放。政治地位及生存環境的變化往往給予這些官員重大影響,造成其價值觀念、文化心態的深刻變化,最終影響到其文學觀念及創作形態。借助于對貶謫現象的研究,可以更為準確地把握士人的心態演變,窺探文學發展的軌跡,以圖更為深刻地揭示北宋中后期文學發展的內在動因。
一、熙豐間的黨爭與貶謫
熙豐間的黨爭主要是政見不同而引發的朝臣的分化與對立,此期的士大夫群體無論新黨、舊黨,普遍懷有富國強兵、直趨三代的政治理想,一般而言并不涉及權力斗爭。當權者為推行新法,主要將朝廷中阻撓新法的保守派外放地方,或授以分司官、宮觀官這樣的不厘務官,剝奪其參政權利即達到目的,無意對其施以重責,羈管、編管、安置、居住這類行政處罰很少施行。如熙寧三年(1070),呂公著因乞罷制置三司條例司,罷為翰林侍讀學士知潁州。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趙抃屢言新法不便,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杭州。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里行程顥因言新法不便,權發遣京西路提點刑獄。右正言、秘閣校理李常言新法不便,落職為太常博士,通判滑州。可見變法的阻力主要來自高層,且愈是重臣顯貴,對新法的抵制越加頑固,而新黨對他們的打擊也不斷加大。熙寧二年,富弼即因不滿新法,以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出判亳州。熙寧四年,因抵制新法推行,富弼落使相,以左仆射判汝州。但對新法富于攻擊力的反對力量來自臺諫,故熙寧間,清除守舊的臺諫勢力成為變法的當務之急,極力反對新法的臺諫官大量遭到貶黜。呂中《宋大事記講義》卷十六講神宗朝大事,最先列有《王安石逐諫臣》《罷諫院》《排中丞》《罷中丞、貶御史》四名目,依照時間順序,列舉了吳申罷知諫院、錢公輔罷諫職、滕甫罷中丞及呂誨、劉琦、錢覬、劉述等人之貶。在《王安石逐諫臣》條后,呂按:“安石入朝之初,即勸人主逐諫臣,其本意如此。”又《排中丞》條后,呂按:“安石初入翰苑,即逐諫官;入中書,即逐中丞,不待行新法之后也。”《罷舊相、用新進》條,呂按:“安石之變法,始于韓琦之罷,成于富弼之罷。”
隨著變法的深入,新舊黨的沖突越發激烈,對舊黨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熙寧初年,對反變法者很少給予安置處罰,到熙寧末,安置開始出現。熙寧三年(1070)十月,李師中落待制,知舒州,熙寧七年二月復待制,知瀛州,尋罷之,后又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和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編管亦開始出現,雖僅有一次,但也可以說明對舊黨打擊不斷加大的趨勢。熙寧七年,鄭俠因獻上流民圖,得罪執政,詔勒停,編管汀州。這是變法以來處罰最厲的一例。至熙寧六年,被楊繪稱為“老成之人”的范鎮、呂誨、歐陽修、富弼、司馬光、王陶以及韓琦、文彥博、張方平等人或“引疾”,或“致仕”,或“求散地”,先后離開京城
。但總體來看,新黨對反變法者持寬囿態度,即便是唐坰公然在朝堂上大肆攻擊王安石,也未被嚴責,只是降授監廣州軍資庫,這也是變法以來唯一一位被貶往嶺南的官員。
此期的貶謫并不僅表現為新黨對舊黨的主動打擊,亦有舊黨因不贊同變法而主動求去的“自貶”行為。“近制置司所差官,如張次山、吳師孟、范世京等七八人,懇辭勇退,惟恐不得所請”。“近臣、侍從、臺諫官力言制置司不便,司馬光因罷樞密副使之命”。“李常家居待罪多日,孫覺、張戩、程顥三人,各與安石論列于中書,又悉嘗上殿乞罷言職;今日呂公著、范鎮俱請郡”。陳襄屢上疏言新法不便,用人不當,“既而有旨召襄主知制誥于中書,辭不就試,乞補外”
。士人這種“自貶”行為不僅表現出保守勢力的強大,也表現出宋代士人強烈的政治主體意識。
隨著反新法勢力被逐出朝廷,新黨勢力得以鞏固,而其內部矛盾也開始滋長,熙寧七年(1074)八月,曾布落職知饒州,“坐言財用數不以實故也”。這是新黨第一次嚴重分裂。至熙寧九年王安石與呂惠卿交惡最終罷相而去,更將新黨內部矛盾公諸于世,這既暴露出呂惠卿等新黨人物品質的惡劣,也呈現出黨爭向權斗轉型的跡象。元豐元年(1078)閏正月,“陳繹落知制誥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知諫院蔡確言繹陰與中書屬官張諤、練亨甫等交相朋附,因公事受張諤私簡,蹤跡已露,不可更污待制”。元豐元年四月,“鄧潤甫落職知撫州,上官均責受光祿寺丞知邵武軍光澤縣,以右正言知諫院蔡確論奏故也”
。由此可見蔡確等新黨人物打擊他人以撈取政治資本的政客心理,這也促使神宗對新黨由信任轉為利用。元豐年間神宗稍稍收用舊黨,意欲調和雙方矛盾,矯正新法之失,以平息變法以來的反對聲浪,神宗任吳充為相,即有彌合新舊兩黨嫌隙的意圖。但舊黨卻企圖利用這一機會恢復舊法,吳充乃至“議變法”,蔡確爭辯甚力,“充屢屈,法遂不變”
。不僅如此,吳充又欲再用舊黨,“元豐初,宰相吳充專進熙寧異議之人”
。《宋史》吳充本傳云:“充欲有所變革,乞召還司馬光、呂公著、韓維、蘇頌,乃薦孫覺、李常、程顥等數十人。”
而新黨勢力已成,不僅不能容忍變更新法,對舊黨勢力也嚴加排斥,雙方圍繞人事任命展開激烈斗爭,如“嘗論免役不便”的段縫被吳充擢為權知泰州、屯田員外郎,蔡確奏曰:“縫初無才能,止以嘗詆毀新政,故膺獎任。”最終罷去知州之命而別與差遣。“元豐二年甲寅,罷程顥判武學,以御史何正臣言顥學術迂闊,趨向僻異故也”
。蔡確又借勘相州獄事,“欲段煉以傾(吳)充”
,雙方斗爭達到白熱化。盡管斗爭激烈,在整個熙豐期間,新黨對舊黨最沉重的打擊也不過是元豐二年因烏臺詩案所導致的對眾多舊黨成員的貶責,但在這一案件中,除蘇軾、蘇轍、王鞏、王詵等主要當事人受到貶降處理之外,其他株連者也僅是被罰銅了事,與元祐以后動輒貶謫嶺南相比已經算是從輕發落了。正如羅家祥所論:“熙寧、元豐時期,盡管得到宋神宗支持的變法派對反變法派的排斥和打擊傾注了頗多心力,但總的來看,新黨對舊黨的打擊與排斥一般表現為將其從最高統治集團的要害位置上排擠出去,防止其以‘異論相攪’,阻撓新法的實施,并沒有像‘元祐更化’時舊黨對新黨那樣,采用許多無情傾軋的手段,而是采取了相對寬大和較為寬容的種種措施。”
這一評價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二、元祐更化
熙豐年間的新舊黨爭表面是政見之爭,究其實是內在學術立場及由此衍生的價值觀念的沖突。王安石聲言“一部周禮,理財居其半”。而舊黨集團的核心人物司馬光、呂公著、劉摯、二程等人都是具有濃厚北方經學背景的士大夫,固守儒家傳統道德,排斥功利,由此與王安石以求利為核心的改革方案形成尖銳沖突。變法之初,舊黨主要針對新法的種種不足加以批判,隨著新法全面鋪開及弊端的不斷暴露,這種批判逐漸深化到學術層面。而新黨內部矛盾的激化,尤其是王安石、呂惠卿的交惡更造成舊黨對新黨集團道德品質的質疑。從新法到學術到品行,舊黨對新黨的批判不斷深入,最終形成全面否定。這就決定了元祐更化必然是徹底推翻新法及其理論體系。
舊黨打擊新黨在元祐最初幾年較為集中,首先圍繞所謂新法害民進行彈劾。元祐元年(1086),“朝散大夫、光祿卿呂嘉問知淮陽軍,以監察御史孫升言市易法初行,嘉問實領其事,罔上壞法,失陷甚多,故有是命”。又右正言王覿奏,“竊見江西福建鹽法,皆蹇周輔等相度,增添課額,害民罔上”。于是,與蹇周輔相關的由上到下的大小官員俱遭貶黜,“刑部侍郎蹇周輔落職知和州,權江南西路轉運判官朱彥愽知興國軍,承議郎司封員外郎蹇序辰簽判盧州,奉議郎程之邵罷提舉梓州路常平等事”。新法固然有其弊端與不足,然而舊黨并未就事論事地解決具體存在的問題,而是很快由批判新法轉向人事攻擊,將矛頭指向新黨集團的核心人物,政治報復色彩越來越濃。元祐元年(1086),“中散大夫、光祿卿、分司南京、蘇州居住呂惠卿責授建武軍節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以司諫王巖叟言前責未厭眾議”
。舊黨對呂惠卿的責降,公開聲明是要“厭眾議”,所謂“眾”顯系舊黨,“厭眾議”意即對新黨重要人物的懲罰必須達到令舊黨滿意為止。舊黨的關注點已由新法轉到人事,由具體的法令制度的論爭轉向對個人品質的攻擊,這是元祐黨爭不同于熙豐政爭的重要特征。
有德者必有言,在以“君子”自居的舊黨看來,新黨作為“小人”之黨,其言行也必然是逆德悖理不足為訓的,于是,舊黨對新法的否定必然隨之上升到對新黨政治品質及道德品質的否定。元祐初年,蔣之奇“進天章閣待制,知潭州。御史韓川孫升、諫官朱光庭皆言之奇小人,不足當斯選,改集賢殿修撰,知廣州”。品行成為元祐舊黨打擊新黨的利器,元祐二年八月,“司農少卿宋彭年權知邢州,以御史趙
言其險刻也”
。品質的險刻是一種道德范疇,并非可以考證的事實,其評判標準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卻仍然被用來作為罷黜官員的依據。可見,舊黨對新黨的攻擊是以道德標準取代了法律準繩,這就為其隨意羅織罪名打擊政敵大開了方便之門,黨爭逐漸脫離原本的政見爭論,而異化為不擇手段的黨同伐異。元祐元年,知汝州的章惇應知大藩揚州,身為舊黨的左司諫朱光庭指其在樞府日悖慢失大臣體,故仍知汝州。元祐二年十月,資政殿學士王安禮除成都府,辭不行,言者便指其托疾辭遠,被差以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的閑職
。王安禮是否因成都路途遙遠而托疾不行難以考索,但這一出于主觀臆測的罪證仍被接受,可以看出舊黨對新黨的打擊已到為所欲為的地步。元祐四年(1089),舊黨炮制車蓋亭詩案,新黨首領蔡確被貶為英州別駕,新州安置。舊黨乘機擴大戰果,將新黨骨干章惇、邢恕、黃履等人一網打盡,遠貶地方。作為排擊新黨急先鋒的右正言劉安世指四人在“元豐之末,相與交結,號為死黨。惇、確執政倡之于內,履為中丞與其僚屬和之于外,恕立其間,往往傳送。天下之事,在其掌握,公然朋比,旁若無人”
。劉安世在這里沒有舉出任何確鑿的事實證明四人“相與交結”,即便四人相與交結,劉安世也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證明他們相互交結是為非作歹,蠹害國家。因而,這種指控完全是從黨爭立場出發的莫須有式的有罪推定,這也成為以后黨爭的常態,也幾乎成為貶謫政敵最充分的理由。
不僅新黨受到無情打擊,舊黨內部同情新黨或排擊新黨不力者也不能被容忍。在車蓋亭詩案中,范純仁、彭汝礪、曾肇因論救蔡確受到劉安世的攻擊。侍御史、新除太常少卿盛陶,殿中侍御史翟思,監察御史趙挺之、王彭年等便因態度消極,遭到劉安世的彈劾而被外放。由此可見,舊黨抱定了與新黨誓不兩立、斗爭到底的決心,如司馬光所言“君子小人如冰炭不可同器”。事實上,熙豐年間,執政新黨對舊黨仍有尋求和解、合作的意愿,乃至許多舊黨人物仍被委以重任,尤其是元豐間,神宗獨掌大政,更有意調和新舊黨爭,文彥博、呂公著等被任命為執政,極見新黨的良苦用心,而舊黨則自以為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視新黨為小人與寇仇,一俟上臺便以強硬姿態必欲置新黨于死地,尤其是車蓋亭詩案更加暴露出舊黨全無大局觀念、一意逞黨派及個人之快的狹隘與短視。舊黨對新黨的打擊不是出于革除弊政、富國強兵的政治目的,而是出于維護舊黨利益、固守舊黨地位的狹隘自私的動機,這種唯恐新黨卷土重來而必欲誅殺凈盡的心理在傅堯俞的《又論蔡確疏》中表現得極為充分:“萬一復進,上必為解構之奸,下必有排陷之酷。臣謂宜投竄荒僻,使還路迂遠而不可必,則善人安而小人革矣。如此則向背之風自然寢息。確之深狡,眾所共知,若不如此,其懷毒隙,殆無術以止其來,士大夫所以多觀望而持兩端者以此。”舊黨對新黨卷土重來的恐懼與防范遠遠超過了對其政見的批評,這使蔡確成為熙豐變法以來首個被遠貶嶺南的宰臣。舊黨死死抱住君子小人的二元分野,妄以君子自居,以自以為是的文化優勢對新黨進行無所顧忌的道德污蔑和政治貶黜,熙豐時期的新舊黨之間的政見之爭由此異化為純粹的權力爭奪與政治報復。這些舊黨人物雖以君子自命,而孔子所倡導的“忠恕”原則在他們身上卻是蹤影皆無,強烈的報復欲望早已扭曲了他們的道德人格,吞噬了儒學的道德理性,使這些身陷黨爭中的士大夫紛紛淪為黨同伐異的工具。
隨著新黨被逐出朝廷,舊黨內部矛盾日益激化,洛、蜀兩黨矛盾成為舊黨內部的主要矛盾。洛黨人物運用其擅長的羅織本領,對蜀黨深非而力詆之。元祐元年(1086)五月,秦觀除太學博士,孫升奏稱“新除太學博士秦觀素號薄徒,惡行非一,豈可以為人之師,伏望特罷新命”。元祐六年,黃庭堅除為起居舍人,中書舍人韓川封還詞頭,稱“黃庭堅所為輕翾浮艷,素無士行,邪穢之跡,狼藉道路”。孫升這類舊黨人物彈劾政敵主要是從道德角度立論,首先將其歸入小人一族,并以小人有黨而指斥其黨附之罪,予以徹底否定,不給對方任何轉圜的余地。元祐二年正月,孫升在《乞降蘇軾放罪指揮奏》中稱:“君子不幸而有所過,小人則無往而不為惡。過雖大,無害為君子;惡雖小,終歸于小人。過改而不吝,則成有德;惡積而不掩,則為大奸。過可宥而惡不可容也。”
元祐八年,黃慶基在《劾蘇軾狀》中更稱蘇軾為“小人之雄,君子之賊”,“前者除張耒為著作郎,近者除晁補之為著作佐郎,皆軾力為援引,遂至于此。至如秦觀,亦軾之門人也,素號猥薄,昨除秘書省正字,既用言者罷矣,猶不失為校對黃本書籍。是以奔競之士趨走其門者如市,惟知有軾,而不知有朝廷也。為人臣而招權植黨至于如此,其患豈小哉!”
從道德角度立論,將政敵指為小人,并加以結黨的罪名,成為元祐間打擊政敵無往不勝的利器。當然,舊黨與新黨的矛盾與其內部矛盾之間有著根本的不同,因而其斗爭力度也強弱有別。舊黨對新黨必欲除之而后快,而洛、蜀、朔黨之間則是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而沒有上升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故而新黨主要成員呂惠卿、章惇、蔡確、韓縝等紛紛被棄置遠惡州軍,舊黨內部斗爭則主要表現為各派之間言論上的相互攻訐,總體上尚能彼此相安。從貶謫情況來看,新黨雖然也像熙豐間的舊黨一樣被逐出朝廷,但其性質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已由熙豐間清除變法障礙轉為打擊新黨的權力斗爭,因而舊黨對新黨的貶謫力度較熙豐時期明顯加大,車蓋亭詩案首開黨爭以來宰臣貶死嶺南的惡例,從而加劇了雙方仇恨,并使以后的斗爭更加激烈,而對政敵的貶謫也就隨之變本加厲了。
三、從紹圣到崇寧
紹圣以后,新黨重新得勢,但其性質已經發生變化,由積極倡導變法的政治團體蛻變為爭權奪利、打擊迫害政敵的政治集團。新黨作為一個缺乏堅定政治信念、構成較為復雜的團體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不斷分化。許多新黨人物原本品行不端,既沒有高遠的政治理想,也缺乏嚴格的道德自律,將參與變法看作謀取功利的絕好機會,帶有強烈的政治投機心理,“熙寧士大夫初有十鉆之諺”,“蓋以其造請公卿之門,不憚寒暑,交結權要子弟,巧于自媒,如刀錐之铦銳也”。而一旦政治風向發生變化則必然隨風搖擺。紹圣三年(1096),“右正言孫諤言(楊)畏在元豐間為御史,其論議皆與朝廷合。及元祐末呂大防、蘇轍等用事,則盡變而從之。紹圣之初,陛下親政獨斷,則又偷合詭隨,締交執政,傾亂朝廷,天下謂之‘三變’”
。楊畏從熙豐經元祐到紹圣隨時為變,極可反映出新黨成員立場不堅、唯利是圖的惡劣品質。隨著斗爭的加劇,類似王安石那種懷有富國強兵的政治理想并為之奮斗獻身、九死不悔的忠直人格消失不見了,黨爭蛻變為純粹的權力之爭和政治報復,劉弇批評說:“今大臣為紹述之說者,其實皆借此名以報復私怨。一時朋附之流,從而和之,遂至已甚。張商英元祐時上呂公著詩求進,其言諛佞無恥,士大夫皆傳笑之。及近為諫官,則上疏乞毀司馬光、呂公著神道碑。周秩在元祐間為太常博士,親定司馬光謚為文正,及近為言官,則上疏論司馬光、呂公著,乞斫棺鞭尸。”
此期新黨不再像熙豐時期那樣爭論法度的利弊優劣,也極少如元祐舊黨那樣追究政敵的道德品質,而主要以對新法的態度劃分敵我,凡屬反對變法、誣毀先朝、依附“奸黨”者一概斥逐貶竄。“紹圣三年五月七日,右正言孫諤罷右正言差知廣德軍,以詳定重修敕令蔡京言諤所言役法詆污先朝,故有是命”
。由蔡京彈劾孫諤可見,新黨已不再爭論孫諤是否言之有理,而將“詆污先朝”本身當作罪狀,先帝、先朝與新法成為不可非議、不可動搖的國本,同時成為蔡京等新黨打擊政敵的有力武器。
此期黨爭一方面表現為將舊黨黨魁如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燾等斥逐遠地的重點打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以重點人物或核心事件株連多人的群體打擊。紹圣元年(1094),“蘇軾落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降充左承議郎知英州,以御史虞策、來之邵言軾元祐擢掌外內制譏斥故也。已而再有論疏,于是責授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且詔軾合敘復日未得與敘復”。秦觀被指影附蘇軾,“添差處州茶鹽”。工部尚書李之純被指阿附蘇軾、蘇轍,落寶文閣直學士,降授寶文閣待制知軍州。在邊事問題上執行棄地政策者都受到貶責,紹圣元年七月,“通奉大夫范純仁特降一官,以三省言純仁朋附司馬光,變亂法度,首建棄地之議,滋養邊患故也”。“陳衍編管,唐義問罷知廣州,范純粹降一官知延安,以其主張棄四寨故也”
。元祐間纂修的《神宗實錄》同樣是新黨向舊黨興師問罪的重要口實,罪狀當然是厚誣先帝,“紹圣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龍圖閣直學士提舉亳州明道宮范祖禹責授武安軍節度副使永州安置。翰林侍讀學士提舉兗州仙原縣景靈宮、太極觀趙彥若責授安遠軍節度副使澧州安置。集賢校理、管勾亳州明道宮黃庭堅責授涪州別駕、黔州安置。以臺諫章疏言所修實錄多詆斥故也”。“紹圣二年(1095)正月九日,呂大防特追奪兩官,趙彥若、范祖禹、陸佃、曾肇、林希、黃庭堅各追奪一官,以御史中丞黃履言其修纂先帝實錄厚加誣毀也”
。新黨名為維護先朝圣政,本質是鞏固自身權力,維護新黨集團的政治利益。所謂的新黨與舊黨的界限已變得模糊,政見的不同不再是新、舊黨之間的本質區別,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新、舊黨逐漸沒有區別,無論新黨、舊黨已經淪落了仁宗朝以來一些有識之士革除弊政、變法圖強的政治理想,舊法抑或新法、更化抑或紹述都不再有革弊圖強的原始意義,這不僅意味著變法的失敗,在一定意義上也標志著慶歷以來儒學復興的失敗。
新黨對舊黨不僅打擊范圍不斷加大,打擊力度也遠超前代。這主要表現在編置官員數量的增加及貶竄遠惡州軍人員的增多。熙豐為排除對推行新法的政治阻力,反新法者主要被外放地方任職,或給以分司、宮觀差遣,安置者極少,編管者熙豐間只有一個鄭俠。元祐間黨爭激烈,但官員被編置者仍然有限,除蔡確被安置嶺南新州外,其余新黨骨干章惇、邢恕、黃履等人則一并竄往外地知州或監當官。至紹圣以后,被安置、編管官員的數量大大增加,且多貶往嶺南遠惡州軍。僅紹圣四年(1097)二月二十八日,便有大批官員被責降為閑散官于遠地安置居住或致仕:
呂大防責授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劉摯責授鼎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蘇轍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梁燾責授雷州別駕化州安置。范純仁責授武安軍節度副使永州安置。韓維落資政殿大學士特降授左朝議大夫致仕,范純禮落天章閣待制依前官管勾亳州明道宮蔡州居住,趙君錫落天章閣待制依前官管勾亳州明道宮本處居住,馬默特落寶文閣待制依前官管勾南京鴻慶宮單州居住,顧臨落天章閣待制依前官管勾洪州玉隆觀饒州居住,范純粹落寶文閣待制依前官管勾江州太平觀均州居住,孔武仲特落寶文閣待制依前官管勾洪州玉隆觀池州居住,王汾落寶文閣待制依前官致仕,王欽臣落集賢殿修撰依前官管勾江州太平觀信州居住,張耒落直龍圖閣依前官添差監黃州酒稅,呂希績降授朝郎差遣依舊光州居住,吳安詩責授濮州團練副使連州安置,晁補之落秘閣校理依前官添差監處州鹽酒稅務,賈易添差監海州酒稅務,程頤追毀出身文字放歸田里,永不敘復。秦觀移送橫州編管,朱光庭追貶柳州別駕,孫覺、趙禼并追職并兩官及遺表恩例,李之純追職及遺表恩例,杜純追職,李周追貶唐州團練副使。
由上可見,元祐間曾任宰執者除范純仁、范純禮之外,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燾都被貶往嶺南,大概因為范純仁在車蓋亭詩案中曾論救蔡確,即便如此,范純仁仍被貶往永州安置。其他絕大部分待制以上官則給以宮觀差遣,更為低級的官員則分別授以不同監當差遣各地居住,或只授以監鹽酒稅務等小官,或授以團練副使、州別駕這樣的不厘務閑散官。其中秦觀仍然編管不變,而一些故去官員則被追官奪職。這次貶黜涉及人員之廣、處罰力度之大是罕見的,表現出新黨打擊舊黨的堅定決心。對一些富于影響力的舊黨人物,則或進行連續的貶黜,或不斷遷往惡地。紹圣二年正月九日,因被指修纂先帝實錄厚加誣毀,呂大防特追奪兩官。二月五日,再降一官。蘇軾紹圣元年責授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紹圣四年又責授瓊州別賀移送昌化軍安置。即便對死去的宰執官,也不斷進行追貶,紹圣元年七月十八日,“詔司馬光、呂公著各追所贈官并謚告及追所賜神道碑額”
。紹圣四年(1097),“故追貶建武軍節度副使呂公著特追貶昌化軍司戶參軍,故追貶清遠軍節度副使司馬光特追貶朱崖軍司戶參軍”
。對死者的追貶意在損毀其在生者心目中的形象,打擊舊黨的士氣。
元符以后,新黨對舊黨仍然保持著嚴打態勢,且其措施更加斬絕,為防范舊黨子弟可能的報復,元符元年(1098)五月三日,“詔劉摯、梁燾諸子并特勒停,永不收敘”。九月二日,又“詔王珪、呂大防諸子并勒停,永不收敘”。最值得注意的則是新黨針對元祐舊黨所設立的看詳訴理所。元祐所置看詳訴理所不僅對因反對變法而降官罷黜者一一平反,而且對原本罰當其罪者也減輕處罰,完全喪失了是非正誤的原則性,使看詳訴理成為全面更化、否定熙豐政治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元符二年,新黨所置看詳訴理所指斥“元祐訴理不當,宋喬年、梁鑄沖替,元祐改作差替。符守規沖替,事理重改作事理輕。王安上追兩官勒停,改作追一官”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見,元祐所置看詳訴理所重點不在平反冤獄,而是要通過平反所謂冤獄否定新法新黨,造成新黨制造冤獄的社會輿論,并借平反冤獄之名收買人心,造成有利于舊黨復辟的社會形勢。在此過程中,看詳訴理所全然不顧事實,從黨派利益與特定的政治目的出發,隨意降低乃至取消熙豐間元斷案件處罰,使得刑當其罪者也來訴理“冤情”,造成了社會混亂。朱熹后來批評說:“元祐特立一司,名‘理訴所’,令熙、豐間有所屈抑者盡來雪理,此元祐人之過也。”
而紹圣新黨如法炮制,再置看詳訴理所,同樣不問是非,將元祐看詳訴理所“平反”的“冤獄”一概追奪,維持原判,對元祐罰當其罪者同樣寬大處理,且借機擴大斗爭,對元祐黨進行全面打擊,走上同樣的極端。這不僅不會打擊犯罪,高揚正義,而且使得原本混亂的社會輿論更加不知所措。與此同時,新黨內部的斗爭也完全陷入一種毫無原則可言的任意誣謗,其手段無所不有,往往翻撿歷史舊賬,摘引若干細節,深文周納,曲成其罪,如元符二年(1099)三月十一日,“吏部員外郎孫諤送吏部與合入差遣,以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左膚言諤在元豐中以監制敕庫漏落條貫罷去,而元祐中三省有訴陳,且言幸遇朝廷欽恤刑獄,使銜冤飲恨者皆得以上聞。諤獨指元祐為欽恤,則是先帝未嘗欽恤”
。完全是一種何患無辭、極其無聊的人身攻擊和政治迫害。
經過熙豐、元祐、紹圣以來的激烈黨爭,士大夫的盛世理想淪喪殆盡,安燾對此感受深切,他痛切地說:“自紹圣元符以來,用事之臣,操紹述之名,誑惑君主,上則固寵位而快恩仇,下則希進用而肆朋附。彼自為謀則善矣,未嘗有毫發為公家計者也。”由此可見無原則的黨爭對士風的毒化。
元符末至建中靖國,宋朝廷雖然為調和新舊兩黨的矛盾作出一定努力,貶逐了章惇、蔡卞、蔡京等新黨巨魁,量移、牽復了一些舊黨骨干,但新舊黨勢同水火的對立情緒已是根深蒂固,牢不可破。面對來勢洶洶、意欲東山再起的舊黨,新黨被迫放棄了“體常用中”的建中之策,轉而以更其嚴酷的手段打擊舊黨,終于造成崇寧黨錮的局面,舊黨幾被置于萬劫不復的境地。而實際上,此期的黨際界限已經模糊,所謂的黨爭既不關乎政見,也不關乎德行,而完全以政敵劃線,即便是“元祐黨籍”也不過是標明罪狀的標簽,只要被徽宗、蔡京一伙目為政敵者,概以各類借口加以貶黜清算。在這種背景下,曾是新黨骨干的曾布亦被劃入元祐黨籍,崇寧二年(1103),其弟曾肇責授濮州團練副使汀州安置,以元祐黨籍故也。在這種全面專制的體制下,當權者對政敵的打擊更加嚴刻,羈管這種最嚴厲的手段也變得常用,崇寧二年五月十六日,“寶文閣直學士知應天府路昌衡落職與宮觀,梁安國、何大受、蘇迥、擅固、王箴并特勒停,永不收敘,分送逐州羈管……以詆訕元豐、紹圣之政故也”
。在這種背景下,士大夫的自由空間受到極大壓縮,其身心也受到極大的戕害,儒家憂患天下的政治品格及富國強兵的政治理想棄之腦后,同時培養起靈敏的政治嗅覺及攻擊政敵、明哲保身的本領,陸佃對此描述說:“竊見近時,學士大夫往往競進,務相傾奪。以善求事為精神,以能訐人為風采,以忠厚為重遲,以靜退為卑弱。相師成風,莫之能止。”
這無疑是專制文化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