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玉超
在這里,沒有利益的爭奪,沒有靈與肉的丑惡,沒有燒殺搶掠的罪惡,只有愛在吐芽,美在開花,善在結果。淳樸、正直、勤勞、忠貞、謙讓等美德像鳥一樣在這里筑巢棲息,民主、自由、平等、公平像風一樣在這里款款流動。世上有這樣的人性的花園嗎?
還是讓我們到沈從文的故鄉湘西去看看吧,也許那里才有我們要找的答案。沈從文的《邊城》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凄美的夢幻般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邊城的一條小溪旁,住著一戶人家,家中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祖孫二人靠擺渡為生。女孩叫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當地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大少爺天保豪放豁達,正直慷慨;二少爺儺送長得清秀聰明,富于感情。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讓父親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正式求婚。外公打探翠翠意愿,翠翠并不作答。原來在兩年前的端午節賽龍舟盛會上,翠翠邂逅了二少爺儺送,青春多情的男女相互吸引,暗戀起了對方。這時候地方上的王團總看上了儺送,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得知哥哥愛翠翠后,向哥哥吐露了實情,表示堅決不要碾坊,只想娶翠翠,做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約定夜晚唱山歌求婚,公平競爭,讓翠翠自主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駕船闖灘,意外落水而亡。船總認為大兒子天保的死與翠翠有關聯,再娶翠翠做二兒媳婦顯然不妥,于是不同意儺送娶翠翠的請求。儺送本來對哥哥的死深感愧疚,又得不到翠翠的愛意回應,于是同父親吵了一陣后坐船下了桃源,遠走他鄉。兩個有情人終究天各一方。失望的外公也在雷雨之夜突然去世了。遭遇一連串變故的翠翠悲痛欲絕,在船總等好心人的幫助下埋葬了外公,獨自守著渡口,癡心等待儺送歸來。小說的結局充滿憂傷,也充滿懸念:那個在月下唱情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儺送一直沒有回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對感情的處理別具手段。外公讓翠翠去城里看端午熱鬧,翠翠想去又怕外公一個人孤單,問:“我走了,誰陪你?”外公說:“你走了,船陪我。”翠翠說:“外公,我決定不去,要去讓船去,我替船陪你?!闭鎿吹母星?,潛伏在淺淡的幽默之中。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對心上人的期待與躲避,少女的嬌羞、矜持表現得淋漓盡致?!哆叧恰穼θ宋镄愿竦乃茉焓抢硐牖?。翠翠、老船夫、儺送、天保、船總、老馬兵身上都有善良、豪爽、純真的品質,張揚的都是自然淳樸的生命形態。老船夫擺渡從不收錢,對好心人硬留下的錢也用買煙葉的方式回饋給大家。在小說中,自然風光的原始秀麗與人性的善與美得到充分展現?!斑叧恰笔窍嫖鞯奶一ㄔ?,是“少年中國”的烏托邦。
《沈從文傳》的作者金介甫認為,“《邊城》總的來說是寫人類靈魂的互相孤立”。這是典型的西方學者的認識。仔細品味,小說情節的陰差陽錯、人物關系的糾結疏離,語意的朦朧誤會,確實有一種微妙的心靈不易溝通的感覺。在翠翠與外公、外公與船總、外公與儺送及天保、翠翠與儺送及天保之間的交流都是不很順暢的。比如小說最后,儺送要渡河,外公為了讓翠翠與儺送有單獨相處的機會特意躲了起來,而這樣一個天賜良機翠翠卻逃避了。這是因個性、自由產生的孤獨。《邊城》不但在中國文學史上卓然而立,在世界文學百花園中也有它獨特的色彩與芳香。
原來,我們一直努力尋找的那座花園就在《邊城》里。
人性之花可以常開,生命之樹卻不能夠常綠。一代大師沈從文走了,這位“人性的治療者”為我們留下了一座美麗的人性的花園,那里的花花朵朵四季常開,那里的壇壇罐罐清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