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
- 熊逸
- 930字
- 2020-04-30 17:38:09
13
大義滅親,典出《左傳·隱公四年》。衛公子州吁弒同父異母的兄長衛桓公,自立為君。既然搞出這么大的亂子,“穩定”自然成為新君即位之后的當務之急。于是為了穩定國內,也為了爭取一些同盟國以便給自己的弒君行為貼上一點正義的金箔,州吁打算幫助宋國攻打曾經與衛國有隙的鄭國。這起重大的國際事件一時間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魯隱公請本國大夫眾仲預測一下州吁能否獲得成功,眾仲說自己只聽說用德行來使君民和諧,沒聽說用戰爭手段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所以州吁必將眾叛親離。
其實就州吁的策略本身來看,技術上并不能算是失策。今天凡是稍有一些社會學素養的人都會曉得,沖突或對外戰爭在很多時候非但不是壞事,反而是增強社會凝聚力的絕佳手段,而社會凝聚力也正是州吁當下最需要的東西。這個道理甚至不需要齊美爾和科塞來講,春秋時期的范文子就提出過應當保留外患以提高國內的緊張感,寬松和諧的國際環境對于危機四伏的內政來說絕對不是什么好事。
當然,一本正經的儒者與春秋時代以貴族血統自矜的君子們都不會講這種略嫌偏門的道理。按照《左傳》的記述慣例,既然率先借由眾仲之口講出了這一套以德治國的政治哲學,那么州吁就必將淪落到眾仲所預言的那般悲慘下場。
州吁的君位果然一直沒能坐穩,其黨羽石厚便向自己的父親石碏問計。石碏是衛國老臣,他給兒子出主意,建議讓州吁去朝見周天子,若得到天子認可,名分也就穩固了。待石厚詢問細節,石碏便建議道:“陳桓公正得到周天子的寵幸,陳國又正與我們衛國交好,如果先去拜會陳桓公,托他向天子請求,事情便一定可以辦到?!?/p>
聽上去這確實是個好辦法,石厚便陪同州吁前往陳國,殊不知老謀深算的石碏已經向陳國派出使者,請陳國協助除掉這兩個弒君之徒。陳國依從石碏的意見,扣住州吁和石厚,請衛國派人過來處理。衛國以國家身份派出右宰丑到陳國誅殺州吁,石碏則以家長身份派了家臣獳羊肩誅殺石厚。
在事件敘述完畢之后,《左傳》繼而評論說,石碏是一位純臣,厭惡州吁而把兒子石厚也殺了。所謂“大義滅親”,說的就是石碏這樣的人吧。
《春秋》三傳中,《左傳》長于敘事,《公》《穀》長于義理。對于“大義滅親”這件事,《公羊傳》不稱親,只稱賊,《穀梁傳》甚至譏諷衛國人沒能及時在國內討伐弒君兇手,看來石碏的做法得到了三傳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