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陸淳既然認為季友殺公子牙兼顧了親情與公義,那么,如果兩者不可得兼,如何選取才對呢?宋代學者趙鵬飛在《春秋經筌》里便追問了這個問題,并且給出了一個相當明確的答案:權衡輕重也就是了。

趙鵬飛的理由是,君臣之義是尊尊之道,是公義;兄弟之情是親親之道,是私義。公義,天下系之;私義,一家系之。君子若遇到兩難的局面,只有以公義滅私義,因為天下為重,一家為輕。古人中就有這么做的,周公誅殺管叔而天下安定,廢掉兄弟之情而存留君臣之義,后世不以為非,這就是因為周公懂得輕重取舍之道。(《春秋經筌》卷四)

這實在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意見。如果要為這種意見找一個實際且通俗的版本,那么韓安國的諫言恰如其分:漢景帝朝,韓安國勸諫梁孝王,以本朝皇族的歷史向后者闡明了一個道理:您不要以為自己和皇帝是骨肉至親就膽敢放肆妄為,想想臨江王本是太子,卻以廢黜與自殺收場,何況是您?要知道“治天下終不用私亂公”,正如俗語所謂“雖有親父,安知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不為狼?”。(《漢書·韓安國傳》)

韓安國所引述的俗諺表明了世人對骨肉親情的一種令人齒冷的深刻洞見,而關于公私之辯的鑿鑿之言顯然更容易得到更多人的認同。但是,如果沿著這個思路推演下去,那么一種行為只要造福大于為禍就是可取的、正確的。為了挽救千萬人而殺掉一兩個人,這似乎沒錯;為了挽救六十萬人而殺掉三十萬人,這對不對呢?——確實有很多人認為這并非不可,譬如晚唐的羅隱做過一個比喻,說為了除掉虎豹之害而焚山,就顧不上野人的菽粟;為了除掉蛟蜃之害而斷流,就顧不上漁夫的釣網;武王伐紂就好比焚山斷流;伯夷、叔齊扣馬而諫就好比計較菽粟與釣網。(《讒書》卷四之《辨害》)如此來說,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關乎何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的計算問題,而周公東征,死的人絕對不止管叔一個。

對于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分析,趙鵬飛的這番話是一個很好的引子。他斬釘截鐵地把私情與公義對立了起來,同樣也把家與天下對立了起來,這正是大舜與周公的兩件事之所以不能融洽的癥結所在。在趙鵬飛的想法里,周公所做的事情完全符合儒家的一條經典義理:大義滅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富县| 南陵县| 丹棱县| 莱阳市| 红桥区| 慈利县| 中卫市| 罗源县| 寻乌县| 隆安县| 乐至县| 麦盖提县| 阿坝县| 札达县| 北京市| 新龙县| 石家庄市| 安庆市| 溧阳市| 兴化市| 论坛| 贵南县| 辰溪县| 肇东市| 宁德市| 太和县| 酉阳| 涞源县| 和田市| 宜都市| 德化县| 宝坻区| 尼木县| 广水市| 朔州市| 屯昌县| 福鼎市| 香格里拉县| 绿春县| 繁昌县| 花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