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
- 熊逸
- 1547字
- 2020-04-30 17:38:09
11
事實上周公選擇了武力對抗,不惜兄弟之間兵戎相見。廣大周人似乎對周公的做法缺乏足夠的支持,這在《尚書·大誥》里很有體現。周公在決定東征之后,宣諭周人這場戰爭的必要性,其文辭被輯入《尚書》,是為《大誥》。從《大誥》來看,對于周公的東征決策,周人上上下下的反對者很多,王室與諸侯公室內部亦不乏管叔、蔡叔的響應者,周公再三強調自己已為東征卜得吉兆,但令人驚異的是,在那個尚且迷信天命的時代,竟然有相當數量的周人不肯遵循這次占卜的結果。
周公克服了重重阻力,終于發起東征,誅殺了管叔和武庚,流放了蔡叔。至此,瞽瞍殺人,舜拋棄天下而攜父潛逃,被儒家奉為楷模;周公誅殺親兄管叔,流放親弟蔡叔,也被儒家奉為楷模。正義性究竟何在,確是一個頗費猜詳的問題。
宋代學者林之奇的意見很有參考價值,他認為武王伐紂和周公誅管叔用心都是一樣的。武王伐紂是以臣伐君,周公誅管叔是以弟殺兄。周公在聽說叛亂發起之后,唯恐禍患延及天下,這才起兵征伐。為了社稷宗廟而重傷了天倫之情,這也是不得已的呀。(《尚書全解》卷二十六)
林之奇為周公辯護,強調的是國事重于親情,陸九淵的學生楊簡更明確贊成周公殺兄:“立君為民,不可用私情。”(《五誥解》卷二)同樣師承陸九淵的袁燮也頗有幾分心學氣質地說周公此舉是“義所當為”。(《絜齋家塾書鈔》卷十)這些意見雖然也算言之成理,但畢竟無法圓融經義。此外尚有一些劍走偏鋒的理解方式,譬如宋人史浩認為,誅殺管叔的是成王而不是周公,周公位為人臣,并無專殺之權;經籍之所以稱周公誅管叔,恰恰表現出周公完美履行了臣子之道,主動把國君的過錯攬到自己頭上,是謂“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尚書講義》卷十七)再如明儒郝敬,對《尚書》字義采取別一種訓詁,認為周公只是避開了管叔而已,所謂殺兄之事純屬誤傳;后人以此誤傳作為義理依據而做了太多壞事:明明骨肉相殘,卻說是大義滅親。滅親倒是有的,大義從何而來呢?(黃宗羲《孟子師說》引郝敬語)
當然,上述解釋顯然都不夠圓滿,成王其時年幼,國政確實由周公做主,史浩的辯護并不成立;郝敬的意見從訓詁上看倒也不無道理,可備一說,只是若綜合史料來看就站不住腳了;至于林之奇、楊簡和袁燮的辯護,卻讓人只看到義而看不到愛:周公對管叔可謂趕盡殺絕,手足之情究竟存有幾分呢?
此時似乎有必要援引儒家的另外一條經義: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管叔之于周公自然要算“親者”,周公如果尚存骨肉親情的話,即便非殺管叔不可,也應該有所諱言,不該讓管叔身敗名裂,背負千載罵名,也不應該使自己直接承擔殺兄的惡名。譬如《春秋·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公子牙卒”,公子牙并非自然死亡,而是被弟弟季友殺死的,《公羊傳》解釋這段經文,說《春秋》之所以這樣記載,是諱言季友的殺兄行為;公子牙有作亂的圖謀,所以季友不得不殺掉他,這是在履行君臣之義,但殺掉的畢竟是自己的兄長,季友心中傷痛而不忍面對這個事實,便當作公子牙是自然病故的一般,這便是所謂親親之道。
季友殺公子牙和周公殺管叔,前后如出一轍,但前者為親者諱,大有親親之道,后者卻做得決絕,難道是周公不如季友嗎?儒者自然不能接受這種結論,唐代治《春秋》的學者陸淳援引師說,說兄弟之親不可不愛,君臣之義亦不可不立,季友可謂愛義兩全,所以孔子修《春秋》才把公子牙之死寫成他自己死掉的,以示無譏。有人說,周公誅殺管叔,流放蔡叔,明正典刑,并不曾維護兄弟的名譽,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管叔、蔡叔罪惡昭彰,就算周公想遮掩也遮掩不住。(《春秋集傳微旨》)
如此彌縫經義,這在今人看來大有以事實遷就理論的嫌疑。這更加令我們疑惑:難道舜與周公這兩個例子當真是水火不容的嗎?不過,分析進行到這里,看似兩者的對立性越來越強,其實距離契合點僅有一步之遙了。接下來我們會發現,這個正義性上的兩難局面,原本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