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企業親緣關系、家族控制權與創新戰略研究
- 于曉東 程熙镕
- 2349字
- 2020-05-11 11:52:42
2.1.3 中國家族企業的管理特點
與非家族企業不同,家族企業由于存在家族和企業兩套系統,其內部的經營管理呈現出較為復雜的局面,表現出與非家族企業差異較大的管理特點。而且,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家族企業也不可避免地表現出與西方家族企業不同的特性。具體而言,中國家族企業的管理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儒家文化影響
費孝通(1949)指出,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以“家”為核心,倡導親緣關系由近及遠的差序格局(16)。家庭中的血親、姻親、盟親、親信、友人等依據差序逐層擴展開,反映在家族企業中,這些泛家族網絡依然保持著由親及疏的格局。馬麗波和付文京(2006)認為,在家族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親緣關系會從核心逐漸向外擴大,直到將非家族成員也吸納入泛家族網絡(17)。
傳統儒家文化還崇尚家族權威,強調“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18),必須遵循家族內男性長者、尊者的權威,服從權威人物的命令和決策。因此,在家族企業中,創始人(尤其是男性創始人)往往具有非常高的權威,他們的創業精神和人格魅力影響了整個企業文化。在家族傳承中,繼任者如果無法樹立家族權威,則會面臨來自家族和企業的質疑。Redding(1990)發現,家族權威和家長制組織氣氛常常代替正式制度在家族企業中發揮作用(19)。
同時,“內外有別”也是傳統儒家文化的重要內涵。Karra等人(2006)、王明琳和周生春(2006)發現,具有親緣關系的家族成員很容易凝聚和團結在一起,他們的價值觀和目標相近,而且由于利他主義的存在,他們也容易以妥協的方式避免沖突,付出而且不求回報(20)(21)。家族企業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植根于親緣關系。而對于非家族成員而言,由于“非我族類,必有異心”的思想作祟,除非他們打入泛家族網絡,否則很難得到家族成員的信任。
2. 家族涉入
蓋爾西克等人(1998)提出,家族企業存在獨特的三環治理模式(見圖2-1)(22)。家族、董事會(管理權)、所有權交叉在一起,使得家族企業中存在至少八種類型的人員:家族、管理權和所有權集于一身的核心成員,擁有所有權但不參與管理的家族成員,擁有管理權但沒有所有權的家族成員,擁有所有權和管理權的非家族成員,沒有所有權和管理權的家族成員,沒有所有權的非家族管理人員,沒有管理權的非家族所有者,以及沒有所有權和管理權的非家族成員。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人員,都必然會受到是否擁有家族身份的影響。

圖2-1 家族企業三環治理模式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資料繪制。
在家族企業內部,所有權和管理權可以實現較高的統一。Davis等人(1997)認為,家族企業必須兼顧家族目標和企業目標的平衡,實現家族利益和企業利益的最大化(23)。為了實現家族的愿景和價值觀,通常家族成員除了擁有企業所有權之外,還會占據企業董事會、監事會、高管層或核心技術層等關鍵職位,即在一定程度上涉入企業的管理權和控制權。而且,在以家庭為主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家族企業的所有權和管理權一般會在家庭內部實現傳承,使得代際之間能夠不斷維持高度集中的企業所有權和管理權涉入。
陳永志和鄭若娟(2005)認為,由于親緣關系蘊含了利他主義,因此家族成員之間通常愿意為了對方的利益作出犧牲,彼此之間的高度信任降低了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24)。Simon(1993)指出,利他主義能夠使得家族成員之間互相體諒,并保持較高程度的忠誠(25)。Jensen和William(1976)發現,家族成員參與管理能夠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一致,讓他們自覺地規范自身的決策和行為,維持家族企業的形象和聲譽(26)。然而,Schulze和Lubatkin(2003)等學者卻認為,利他主義也可能導致家族成員產生懶惰、搭便車、尸位素餐的行為,導致代理成本增加(27)。
3. 關系治理和契約治理
在家族企業內部存在兩種治理模式:關系治理和契約治理。Poppo和Zenge(2002)指出,關系治理是一種非正式制度,指基于雙方之間的關系,通過社會規則和社會過程進行治理(28)。社會規則包括信任、和諧、團結等,社會過程包括語言溝通、社會交往、信息互換等(29)。家族企業對家族成員通常采用關系治理模式。
契約治理是一種正式制度,Williamson(1985)認為,契約治理包括企業內部的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部門,對員工的激勵和懲罰制度,與利益相關者簽訂的一系列合同等(30)。Klein等人(1978)指出,在交易風險較高的情況中,正式制度能夠發揮的作用更大(31)。徐鵬和寧向東(2011)發現,家族企業往往對職業經理人和非家族成員員工采用契約治理(32)。由于家族成員和非家族成員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缺乏強有力的信任基礎,因此需要使用正式制度去規范非家族成員的行為。
關系治理和契約治理是并存而非沖突的兩種治理模式。由于在制定正式制度時,無法將所有不確定因素考慮在內,提前預見到交易中的一切問題,因此契約總是不完備的。對于正式制度中的缺漏,非正式制度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關系治理可以靈活地調解交易過程,與契約治理相互配合,使得企業中的交易更加順暢,交易成本保持在低水平上。當然,李前兵(2006)指出,不同的家族企業對關系治理和契約治理的依賴程度是不同的(33)。
4. 資產結構
家族企業的特點還體現在其資產結構上。在家族企業創立初期,其資本主要來自于家族的自有資本。而當家族企業的規模逐漸擴大、員工人數增加,需要再進行融資時,Neubauer和Lank(1998)、Hutchinson(1995)指出,家族企業往往抵觸股權融資方式,以免因為股權稀釋而降低家族所有權,損害家族控制權和獨立性(34)(35)。Morck等人(2003)、Poutziouris(2001)發現,家族企業主尤其是第一代創始人通常都會偏好內源融資,即使外部資金也是通過私人關系獲得,很少去外部公開市場募集資金(36)(37)。
雖然企業可以通過建立理論模型的方式獲得最優的權益—債務融資比例,但Myers(1984)指出,企業融資的偏好依次是內部資金、短期債務、中期銀行貸款、外部權益資本,而不是依據計算出來的最優權益—債務融資比例(38)。Westhead等人(1997)認為,家族企業優先考慮內源融資的原因除了保持控制權,還有保持企業的獨立性以順利完成代際傳承,保證家族企業的控制權能夠延續到家族后代手中(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