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企業親緣關系、家族控制權與創新戰略研究
- 于曉東 程熙镕
- 1169字
- 2020-05-11 11:52:42
2.1.1 家族企業的定義
對于家族企業應該如何定義,國內外學術界尚有爭議,主要圍繞在家族企業所有權、管理權、控制權、傳承性、文化價值觀等不同角度。對于究竟何種企業才算家族企業,本書總結了國內外學者的代表性定義,如表2-1所示。
表2-1 國內外學者對家族企業的定義

續表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資料整理。
從表2-1中可以看出,要滿足家族企業的標準必須符合很多要求,Westhead和Cowling(1998)曾將這些要求總結為五個方面,即家族所有權、家族成員參與度、家族控制權、代際傳承和多重限制條件(1)。本書依次對這五個方面進行討論。
在家族所有權方面,儲小平(2004)認為,所有權一直是確定企業是否為家族企業的主線(2)。不論家族成員有多少人在企業中任職,或者是否由該家族創立了企業,對企業的所有權都是判斷家族企業的第一標準。然而,李善民和王陳佳(2004)指出,對于家族的臨界所有權比例,學者們存在較大爭議(3)。表2-1表明,國內外研究者認為家族或家族聯盟的臨界所有權比例的范圍10%~60%不等,其實這些都是經驗性的數字,需要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情況進行綜合判斷。例如,在西方國家,企業的股權比較分散,家族擁有10%的所有權可能就能獲得控股地位。因此,量化的臨界所有權標準很難放之四海而皆準。而錢德勒(1987)和葉銀華(1999)等提出的定性標準,雖然避免了設立一條僵化的臨界所有權標準,但是在操作性上顯然不如定量標準便利(4)(5)。
在家族成員參與度方面,Astrachan等人(2002)、Daily和Dollinger(1993)等學者都認為,家族成員對管理權的涉入也是家族企業的判斷標準之一(6)(7)。通常,在家族企業的董事會、監事會、高管層和核心技術層這種企業核心層中,都必須有家族成員占有一定比例的職位,這樣才能在企業的運營管理上體現出家族的價值觀和意志。
在家族控制權方面,李善民和王陳佳(2004)認為,雖然以控制權來界定家族企業比較難以操作,而且控制權本身也是由所有權派生出來的,但是仍然有必要通過控制權在家族和企業內部的配置來衡量家族企業(8)。如果家族成員沒有掌握企業的控制權,那么企業在經營管理上也不會反映出家族成員的想法和理念,實際上和家族的聯系并不緊密,不能作為家族企業考慮。
在代際傳承方面,Ward(1997)和Donnelley(1983)等人指出,企業控制權在家族成員中傳承,或者家族二代及以上成員在企業內工作是家族企業界定的重要條件,即家族企業必須體現出傳承的意圖(9)(10)。李善民和王陳佳(2004)認為這個定義太過嚴苛,對于中國家族企業而言,現代私營企業才發展了三十多年,很多企業的實際控制人還未到退休年齡,有些企業的代際傳承并沒有完全提上日程。在中國的特殊情況下,這些企業仍然可以被視為家族企業。
由于不論是所有權、管理權、控制權或代際傳承方面的定義,國內外學者都不能夠統一意見,因此Westhead和Cowling(1998)認為,可以對家族企業的定義進行多重條件限制(11)。具體而言,這些定義其實就是蓋爾西克等人(1998)提出的家族維度、企業維度和所有權維度的組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