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研究
- 謝平
- 1924字
- 2020-05-13 15:59:09
1.1 研究意義
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環節是整個地方政府債券市場運行中的首要環節。一般來講,其內容大致包括前期發行計劃的制訂和審批、中期的信用評級和增級、后期的招標發行等諸多方面。一般情況下,發行環節的參與方主要包括作為監管者的中央政府、作為發行人的地方政府、負責信用評級和擔保的各種金融機構、組織招投標工作的各類承銷商以及參與投標的投資者。
本書研究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是指圍繞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各管理環節的制度安排所組成的一個制度體系,主要包括發行審批制度、信用評級制度、投招標制度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該制度體系在整個地方政府債券管理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它的特征將深遠地影響地方政府債券管理的整體績效。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管理制度,按照中央政府的實際干預程度大致可以劃分為行政控制管理模式和市場約束管理模式兩大類。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制度具有鮮明的行政控制模式特征,中央政府通過對審批權的控制主導著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對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總量、利率、期限、方式以及份額等方面加以諸多限定[2]。雖然根據2011年10月頒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辦法》,上海、浙江、廣東和深圳四省份被允許自行發債。2014年,自行發債進一步轉變為自發自還,試點的省份擴大為10個。但自發自還的10個省份仍按照中央政府安排的發債限額、債券期限以及發行方式進行債券發行工作,因此,發債仍處于行政控制管理模式之下[3]。
在經濟危機時期,這種模式保障了2009年2000億元地方經濟建設資金的籌集,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首先,審批限制過多,造成發行總量較小、債券品種較少,作為理論上發行主體的地方政府并未體現出過高的熱情,在籌集經濟建設資金方面仍依賴于已有的融資渠道。其次,由于投資收益較小、產品結構單一、信息成本較高等實際問題的存在,大部分機構投資者和一般投資者對地方公債望而卻步,沒有進入地方公債市場。最后,受限于難以擴大的市場規模,中央政府作為地方政府債券制度的主要設計者和推動者,亦無法通過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達到規范地方政府融資、推動分稅制改革進程的目的。可以認為,地方政府債券市場的主要參與方都存在推動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變遷的期望和意愿,它們之間的多方博弈將決定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進程。研究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的現實意義如下。
第一,探尋指導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研究和改革的理論基礎。關于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的理論研究已有二十余年歷史,研究成果基本集中于制度設計領域。2009年的《2009年地方政府債券預算管理辦法》頒布后,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管理制度得以正式確立。因此,關于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深層次與拓寬內容。本書將在深入研究國內外相關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研究的理論框架,為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
第二,客觀、全面地評估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的實際績效。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建立在對其實際績效進行客觀、全面評估的研究基礎之上。由于在同一發行管理制度體系下,發行市場上不同利益主體所得到的實際利益存在差別,而概括性的評述會模糊各個利益主體的得與失,會影響對制度績效的客觀評價,更無助于對于制度變遷做出富有預見性的判斷。因此,本書將依據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市場中所固有的各種狀態分解發行管理制度整體績效,研究各個利益主體的具體利益得失,以期為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充足的客觀依據。
第三,對于中國地方公債發行中的各個環節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在嚴格的行政控制管理模式下,地方公債發行在發行審批、信用評級和招標發行等具體環節往往缺乏細致和嚴謹的制度安排。本書將蒙代爾世代交疊模型、混合規劃法和靜態貝葉斯博弈模型等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引入關于上述管理環節的研究之中,為科學改進中國地方公債發行管理制度提供合理化的政策建議,使之達到發行市場資源配置的最優化。
第四,在中國現階段的財政體制框架下,依據中國財政制度變遷漸進式的路徑依賴,明確提出關于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具體措施和落實步驟,以期通過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的改良和完善,逐步實現地方政府債券市場中各個參與方的潛在利益,從源頭做好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管理制度體系的構建。本書的根本目的在于拋磚引玉,為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的相關研究提供可資借鑒的研究框架和分析方法,希望研究結論可以有助于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促使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切實起到支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落實地方政府應有財權、推進分稅制改革和完善地方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