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成長篇
常言道: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胡雪巖,一個出身農家的孩子,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他的敏銳思維,他的機智和勇敢。青年時期,他以憐憫、義氣為人的雙重性格打理世事,為他一生的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通過對胡雪巖童年、少年、青年時期成長軌跡的梳理,我們會發現,他日后能夠叱吒風云,構建起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官、商、江湖三路通暢,已不奇怪,因為年少時的他已經表現出了做大事、成大業的特質和潛力。
一個出生貧寒的農家少年,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了外出做事的機會。對于這個難得的人生機遇,他及時把握住了,并且開始了他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事業。
徽州自古以來,山多田少,土地瘠薄,農業收入不足以自給,只好轉而從事手工業和商業,以求自保。清代雍、乾兩朝,安徽以南北地域劃分形成南文北武的傳統,徽南以做學問、經商著稱,而徽南尤以徽州最為突出。
徽州績溪胡里村,山青水秀,遠處龍峰聳立,呈虎踞之勢;登源河蜿蜒而來,由東向西繞村而去。從東晉以來,胡氏子孫枝繁葉茂,人丁興旺,文風鼎盛,名人輩出。胡里村多胡姓,在胡姓中又分為三支,其中一支是李姓改胡,從外地遷徙而來,屬唐朝皇帝李姓的后裔。胡鹿泉便是“外來胡”之一,他雖是讀過些書的鄉村名士,但因家貧,不受“本地胡”的重視,他的名字甚至未入胡姓家譜。
道光三年(1823年),胡鹿泉家出生了第四個孩子,乳名叫順官,后取名光墉。他出生不久,胡家的老三光鼐就夭折了,光墉就排序到老三。光墉之后又有兩個孩子出世,這樣,胡家便有了光桂、光鑒、光墉、光培、光椿5個孩子。
胡鹿泉雖然讀過幾年書,但仍以種地為生,家里有幾畝薄田,自耕自足,因家大口闊,只得兼做一些小生意,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光墉8歲的時候,就為地主家放牛。有一天與幾個同村孩子在山上玩耍,突然間,一個年齡較小的孩子不小心跌進了山崖里,嚇得同伴們都奔逃回家。光墉不慌不忙,爬下山去,把孩子扶上山。還好山上野草叢生,孩子只稍微受了一點皮外傷。光墉把孩子扶上牛背,馱他回家,孩子的父母十分感激,村里人也都稱贊小光墉機靈、勇敢,又有一副好心腸。
胡鹿泉覺得這個孩子是可造之材,在光墉近10歲的時候把他送進私塾讀書,自己得空也教孩子一些書本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父親喜歡叫他“順官”(順乖兒),而他的天分也極好,書中的事理講起來都頭頭是道,并很有以讀書進仕的抱負。但胡里村胡家有一條家訓:讀書做生意可以,但是不能為官。所以,光墉的父親沒有走讀書求官之路,同樣也不希望光墉讀書做官。因此,父親的“傳道授業”大多是生意經而已。
胡鹿泉為養家糊口,農忙時要在地里勞作,農閑時便出門做生意。商旅奔波勞累,再加上幾次生意上的挫折,胡鹿泉被徹底擊倒了,最后郁郁離開了人世。臨終的時候,把胡光墉叫到床邊,囑咐他說:“要興我胡家,就指望你順兒了!”這年光墉12歲,他失學了,只得再去幫大戶人家放牛。家中年紀稍長的兄姊都出門去謀生了,只剩下母親和一個弟弟。
什么事都要講機會。明明一定辦得到的事,陰錯陽差,叫你不能如愿。
胡母金氏一個寡婦要撫養照顧好兩個孩子實在不易,在胡氏家族中她既沒有什么地位,也少有人關照,但她是個善良正直剛強的女人,她不卑怯、不求人,憑一己之力撐起了這個家。金氏的品行,深深地影響了光墉,使他一生受用無窮。
一晃3年過去了,光墉長到15歲,成了一個頭腦活絡的專業放牛郎。在這年秋天一個涼風習習、陽光明媚的上午,光墉將一群牛放到山坡路邊吃草,路過一個涼亭,他想進去休息一會。剛走進亭子,一眼就看見石凳上有個藍花布包袱。他很奇怪,拿起包袱掂掂,感到沉甸甸的,忙解開包袱一看,里面有精致的手飾、銀子,還有兩個金元寶。光墉立刻將包袱系好,放在后面的草叢里。他呆呆地坐了一陣子,心里暗想:這么多珍貴財寶,我若拿回家,足夠我們母子仨人花上一輩子了,我再也不用放牛,母親和弟弟更不愁吃不愁穿了。可是,他仔細一想,我光想自己,那失主丟失了這樣貴重的東西,一家子還想活嗎?這些本不屬我的東西,我不能要。于是,像什么事也沒有發生一樣坐在涼亭里等待失主。太陽落山了,正當他打算牽牛回家時,只見一商人模樣的人滿頭大汗,急急忙忙蹌進亭子,環顧了亭子四周后,雙手一拍大腿,口里連聲喊“完了,完了。”他面色蒼白,豆大汗珠直往下淌。
光墉走過去,機智而沉穩地問:“客家是不是丟了什么東西?”那個人細細描述了一番,等確定這個人就是失主后,胡光墉拿出包袱還給了他。
商人喜出望外,隨手取了兩錠銀子送給光墉。但他推拒不接,只說了一句“母親教我誠實做人,不可貪人便宜”。商人覺得光墉人品不錯,談吐伶俐,有心想收他為徒,問他想不想出門學做生意,光墉說要與家母商量一下。商人說應該如此,并告訴光墉說自己姓蔣,在浙江金華開有幾間商行,光墉都一一記在心里。
光墉回到家里,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母親。胡母金氏內心喜悅,她沒說什么,兩眼望向遠處。大山擋住了徽州人經商的道路,但績溪的水路倒還便捷,“上聯閩廣,下接蘇杭”。她了解徽州人經商的傳統,自然是支持兒子的,同意他去闖闖外面的世界。可兒子畢竟年紀尚小,沒見過世面。她不放心,但并沒有太多的叮嚀,只是默默地將光墉送上了去金華的船。
金華的蔣老板開的是雜糧行,15歲的光墉到行里當學徒。除了勤快干活外,他特別喜歡學算盤,而且似乎有算術的天分,三個手指練得飛快。不但算盤熟練,而且還善于心算,老板在結賬時他能很快用心算報賬,精確的程度令人驚訝。由于生得一雙四面八方都能照顧得到的眼睛,人們都說他有“財神之目”。但蔣老板覺得他的名字太俗,當著眾人,對他說:“看你面相,天庭突出,面色白晰,有如雪覆山巖,冷峻奇拔,卓而不群,將來必會出人頭地。唐人有詩《南秦雪》句云:‘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你就叫胡雪巖吧。”此后,胡光墉字號就叫雪巖。
糧行做生意要經常與錢莊打交道,因雪巖善理財,品行又好,跑錢莊的事情一般就交給他來做。經常接觸錢票,他覺得錢票很神奇,一張紙就能當銀子花,進而對錢莊開始感興趣,一個更大的心愿由此產生了。
一晃四年過去了,雪巖成為雜糧行里的能手,蔣老板不僅對他的表現非常滿意,而且對他充滿了信任和期望。但蔣老板也從雪巖的言談中了解到他的雄心壯志,深知他并非池中之物,有心為他指一條更寬闊的路——介紹他去杭州一個朋友的錢莊做事。恰逢這時胡母在老家為雪巖找了個媳婦,捎信讓他回家完婚。于是蔣老板只得暫時把這事放下,讓雪巖先從金華回績溪老家。
道光二十二年(1842),19歲的胡雪巖在老家娶鄰村蘭姑為妻。辦完婚事后,胡雪巖攜妻及老母一同奔赴浙江杭州。
人要識潮流,不識潮流,落在人家后面,等你想到要趕上去,已經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