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關于憂慮,你應該知道的幾個基本事實

第一節 活在當下

1871年春天,一位年輕人拿起一本書,讀到了對他未來產生深刻影響的21個字。他是蒙特利爾綜合性醫院的一名醫科學生,正在為是否能夠通過期末考試和自己的職業、出路、生計擔心。

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在1871年讀到的那21個字幫助他成為他所在的那個年代里最著名的醫生。他創辦了聞名世界的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成為牛津大學的欽定講座教授,在英國,這可是每個醫生所能被授予的最高榮譽。他被英國國王封為爵士。在他死后,一部兩卷,總計1466頁的巨著出版,專門講述他的故事。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下面就是他在1871年春天讀到的那21個字原文為“Our main business is not to see what lies dimly at a distance, but to do what lies clearly at hand.”為保持一致,我們還用“21”這個數字,其實翻譯成漢語,這一數字已發生改變。,這21個字源自托馬斯·卡萊爾,卻幫助他過上了一種遠離憂慮的生活。卡萊爾說:“我們的主要職責不是觀望未來那些模糊的事,而是做好手邊這些很明顯的事。”

42年后,在一個溫柔的春夜,郁金香正在校園中開放,這個人,威廉·奧斯勒爵士,面對耶魯大學的學生發表了一場演講。他對學生們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四所大學擔任過教授,又寫過一本暢銷書,理應是一個“有著特殊頭腦”的人。他表示事實并非如此。他的好友都知道,他是一個“頭腦平庸”的人。

那么威廉·奧斯勒爵士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說,秘訣就是“活在當下”。這話是什么意思?在耶魯大學發表演講的前幾個月,他搭乘一艘遠洋班輪跨越大西洋,當時站在駕駛樓上的船長,突然按動了一個按鈕。機器的碰撞聲頓時響起,船體的多個部分立刻關閉,各自成為一個整體,進入水密艙中。“在座各位,”威廉·奧斯勒爵士對學生們說,“都是比輪船更神奇的有機體,你們的旅程更長。希望各位學會操控機器,活在‘當下的水密艙’中,因為這是航程中最保險的方式。站在駕駛樓上,至少能看到艙壁的運轉情況。在生命中的每個階段,按動按鈕,仔細傾聽,一扇扇鐵門已把過去擋在外面,而過去已經死亡。按動另外一個按鈕,用一張鐵幕把未來擋在外面,那是尚未出生的明天。這樣,你就安全了,今天你就安全了!……把過去擋在外面!讓過去埋葬過去……把昨天擋在外面,它照亮了傻瓜們通向卑微死亡的路……明天的重擔,再加上昨天的,如果你都背在身上,即使是最強壯的人也會退縮。把過去和未來的門關死……未來就是今天……明天根本不存在。一個人的自救就在今天。減損的精力、消沉的意志、緊張而憂慮的心態會困擾一個為明天而擔憂的人前行的腳步……那么,把過去和未來的艙門統統關上吧,準備養成‘活在當下的水密艙’中的習慣。”

奧斯勒爵士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該為明天做任何準備嗎?不,根本不是這個意思。“在這場演講中,”他繼續說,“把所有的智力和熱情集中到今天的工作上,這是為明天做準備的最可行的辦法。這也是為未來做準備的唯一可行辦法。”

威廉·奧斯勒爵士勉勵耶魯的學生每日祈禱“愿主今日賜予我面包”。

要記住一點,祈禱詞中只是說“愿主今日賜予我面包”,里面沒有對昨日我們必須吃下的硬面包的抱怨,也沒有說:“哦,上帝,近來產麥區干透了,也許我們即將迎來又一場干旱,明年秋天我該吃什么呢?要是我丟了工作,哦,上帝,我該怎么辦呢?”

不,這祈禱詞教導我們只為今天祈禱。今天的面包你才最有可能吃到。

幾年前,有一位身無分文的哲學家正穿過一座冷漠的村子,那里的人生活很困難。一天,在山上,一群人把他圍住了,他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很可能是世界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這句話只有26個字:“不要為明天擔憂,因為明天還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受就夠了。”此話源自《圣經·馬太福音》第6章第34節。

很多人拒絕接受耶穌說的這句話:“不要為明天擔憂。”他們認為這句話太不現實,還有點神秘,所以便拒絕了它。“我必須為明天擔憂,”他們說,“我必須買一份保險,來為家人提供保護。我得把錢存起來,用來養老。我得打算好,計劃好,存上一筆錢。”

沒錯!你當然得這么做。現實是,耶穌的這番話,被翻譯成英文已超過300年,它現在的意思和詹姆斯國王那個時候的意思是不同的。300多年前,“Thought”這個詞的意思是“憂慮”。現代版的《圣經》翻譯得更準確些:“不要為明天擔憂。”英文原文為“Have no anxiety for tomorrow.”這要比KJV(詹姆斯國王欽定版本)中所寫的“Take therefore no thought for the morrow.”容易理解一些。

總之,你得為明天擔憂,是的,深思熟慮,計劃好,準備好,但不要憂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部隊的領袖為明天做好了準備,但他們卻經不起憂慮。“我們有最優秀的士兵,最先進的軍事裝備,”當時指揮美國海軍的厄內斯特·J·金上將說,“還有我們的任務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能做的就這么多。”

“要是船沉了,我也不能把它拉上來。要是它注定沉,我也無法阻止它。我能更有效地利用時間思考明天的問題,而不是昨天的。還有,要是我被這些事情困擾的話,是不會堅持很久的。”

無論在戰時還是和平時期,合理思考與胡思亂想之間的主要區別就是:合理思考涉及的是原因和結果,會形成富有邏輯性和建設性的計劃;胡思亂想經常會導致緊張和神經崩潰。

我有幸采訪了亞瑟·奧克斯·蘇爾茲伯格,從1935年—1961年,他一直是《紐約時報》的出版商,這份報紙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報紙之一。蘇爾茲伯格告訴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蔓延至歐洲時,他震驚了,很為未來擔心,以至于無法入眠。他常常半夜起床,拿起畫布和顏料,對著鏡子,給自己畫像。他對繪畫一無所知,但他還是畫了下去,借以驅趕心中的煩憂。他說,他從一首贊美詩中發現了一則五字箴言,從此以后,他就獲得了平靜,驅散了心中的憂慮。這五字箴言便是:一步已足夠。在此,我摘抄了這首贊美詩中的一個段落:

仁慈的光指引著我……

它就在我的腳下:我無須去看

那遠處的風景;對我來說,一步已足夠。

與此同時,在歐洲的某個地方,有一位年輕軍人,也學到了相同的一課。這個人叫泰迪·本格米諾,來自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他的憂慮使自己患上了戰爭疲勞癥。

“1945年4月,”泰德·本格米諾寫道,“一直以來,我總是處于憂慮中,慢慢地,我得了一種病,醫生把它稱為‘痙攣性橫結腸病’,這種病會產生巨大的疼痛。要是戰爭沒有結束的話,我想我早就垮掉了。

“我筋疲力盡。我在隸屬于第94步兵師的墓地登記處工作,是一位文官。我的工作就是記錄在戰場上死亡的、執行任務時失蹤的以及入院治療的士兵人數,還有幫助挖掘在營地中被殺死并被匆匆掩埋在淺穴中的盟軍和敵軍士兵尸體。我得把這些人的財物統統收集起來,看著它們被送往父母或者關系最緊密的親人那里,因為這些遺物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我一直在擔心,生怕犯一些使我不安的嚴重錯誤。我擔心自己是否還能活著把我那從未謀面的、16個月大的孩子抱在懷中,畢竟他是我唯一的孩子。長時間的憂慮和疲憊讓我的體重減輕了34磅。我差點就發瘋了。我看著自己的雙手,簡直是皮包骨頭。一想到拖著垮掉的身體回家,我就恐懼不已。我崩潰了,哭得像個孩子。我的身體抖得很厲害,獨處時,我總是會哭。有那么一段時間,就在凸出部戰役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也有人稱之為“坦克大戰”。開始不久,我總是哭,差點就放棄了做正常人的希望。

“后來,我去了一間部隊醫務室。一位軍醫給了我幾條建議,它們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這位軍醫為我做了全面檢查,然后告訴我,我的病主要是精神上的。他說:‘泰德,我想讓你這么想,把自己的生活比作沙漏。你知道,在沙漏的頂端有幾千粒沙子,它們緩慢而沉靜地流過中間的窄頸。要是不損壞沙漏的話,你和我都無法讓更多的一粒沙流過窄頸。你、我,以及其他所有的人就像這個沙漏,每天早晨,總有幾百個任務在等著我們,我們總想著用一天時間把它們做完,要是我們無法做到一次只干一件事,就像沙子流過窄頸那樣,任它們緩慢而均衡地流走,那么我們的身體或者精神就會注定垮掉。’

“那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從那天起,我就一直在實行這種哲學觀:‘一次一粒沙……一次只做一件事。’戰爭期間,這建議在身體和精神上救了我,現在它仍在幫助我,如今我已是一家大公司的公關與廣告主管了。我發現,在生意中和戰場上一樣,有很多的事需要一下做完——而時間卻很少。例如:庫存不多了,填新表格,整理新貨,變更地址,關閉辦公室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時候,我并沒有緊張,而是想起了那名軍醫對我說的話。‘一次一粒沙。一次只做一件事。’我一遍遍重復這兩句話,它們使我以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完成了工作,并且我并沒有心生煩亂,而煩亂卻在戰場上差點毀了我。”

對于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有一個令人吃驚的說法:醫院的病床一度被一半精神上有困擾的人占了,他們對昨天充滿悔恨,對明天充滿恐懼,在層層重壓之下,他們垮掉了。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本可以不去醫院,本可以過一種快樂而有價值的生活,只是他們沒有聽從耶穌說過的“不要為明天擔憂”;或者威廉·奧斯勒爵士說過的“活在當下的水密艙中”。

此時此刻,你我正站在兩個永恒的交匯點上:持久不衰的永恒過去和即將變為歷史的未來。我們不可能生活在其中任何一個永恒之中,不能,哪怕一秒鐘也不能。如果要嘗試這么做,那么我們就會毀了我們的身體和精神。那么就讓我們生活在最有可能的時間中吧,從現在開始一直到就寢時間。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曾說:“任務多么繁重,一個人也能背負它到日落。工作多么艱巨,一個人也能堅持一天。任何人都能耐心、美好、單純地生活,一直到日落。生活的真諦就在于此。”

是的,這就是生活對我們的所有要求,但密歇根州薩吉諾市的E·K·希爾茲直到被逼入絕望境地,甚至是處于自殺邊緣時,才學會“生活到日落”這種哲學。她為我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她說:“1937年,我的丈夫死了。我的情緒很低落,幾乎是身無分文。我給我以前的老板——列昂·羅奇寫信,重新得到了工作,仍舊干老本行。我的工作是賣書給鄉下和鎮子上的學校董事會。兩年前,我賣掉了汽車,那時我的丈夫病得很重;不過我還是拼湊了足夠的錢,交了首付款,買了一輛二手車,重新開始賣書。

“我本以為重新回到路上會減輕我的憂傷;但開車、吃飯時我總是孤單一人,這讓我幾乎無法忍受。有些地方,我賣出的書并不多,這使我發現償付車款很不容易,盡管它們的數額并不大。

“1938年春天,我在密蘇里州一個叫作凡爾賽美國小鎮,隸屬于摩根縣。的鎮子外工作。那里的學校很窮,路也不好走;有一回,我孤獨極了,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自殺。對我來說,成功是不可能的。我的生活沒有目的。我害怕早晨起來面對生活。我什么都怕:害怕付車款、房租,害怕沒有足夠的吃的。我害怕自己的健康每況愈下,沒有錢去看醫生。我沒有這樣做,因為我想到自己的妹妹會因此而悲傷不已,還有,我沒有足夠的錢為自己付安葬費。

“后來,有一天,我讀到了一篇文章,它把我從悲傷中拽了出來,并給了我繼續生活的勇氣。那篇文章中有一個勵志的句子,至今我對它還心存感恩。那句子是:‘對智者來說,每天都是一種新的生活。’我把這個句子打出來,貼在擋風玻璃上。我發現一次只過一天沒那么難。我學著忘記昨天,也不去想明天。每天我都會對自己說:‘今天是一種新的生活。’

“我成功克服了自己對孤獨和貧困的恐懼。如今我很快樂,也很成功,我滿懷激情,對生活充滿了熱愛。我知道,不管生活怎樣對我,自己再也不會害怕了。我知道,自己再也不會懼怕未來。我知道,我可以每次只過一天,而‘對智者來說,每天都是一種新的生活’,這句話我也會永記心中。”

你認為這首詩是誰寫的:

快樂的人,快樂只屬于他一人,

他,能把今天稱作他的:

他,內心無所畏懼,能夠說:

“明天,不論多么糟糕,但今天我已過完。”

這詩句聽上去很現代,是不是?其實它是古羅馬詩人賀拉斯寫的,比耶穌還要早生30年。

據我所知,人類天性中有一種最悲劇的東西:推遲生活。我們都夢想著在地平線上緩緩升起一座具有魔力的玫瑰園,而忘記了欣賞今天盛開在我們窗外的玫瑰。

我們為什么這么傻?為什么都是不幸的傻瓜?

“真奇怪,我們對生活的擁有竟這么少!”史蒂芬·里考克寫道,“小孩子說:‘等我成了大孩子。’這是什么意思?大孩子說:‘等我長大了。’等他長大成人,他又說:‘等我結婚了。’后面還會有什么呢?也許他會說:‘等我退休了。’然后呢,他退休了,回頭看著走過的風景;一陣冷風吹來;也許他會記起它;就這樣,一輩子結束了。生命孕育在生活中,孕育在每一天、每一個小時中,但我們對此知道得太遲了。”

有一個叫愛德華·S·伊文思的人,來自底特律,在明白“生命孕育在生活中,孕育在每一天,每一個小時中”之前,差點因憂慮自殺。伊文思在貧困中長大,靠著賣報紙賺得了自己的第一筆錢,后來在一家超市做售貨員。再后來,有七個人需要他養活,他得到了一份圖書管理員助理的工作。薪水很少,他害怕辭職。八年過去了,他終于鼓起勇氣,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剛開始,他用借來的55美金進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投資,他的生意越做越好,每年有20000美金的收入。后來,失敗來了,一次毀滅性的失敗,他為朋友簽署了一張大額支票,誰知道那位朋友卻破產了。很快,另外一場災難也降臨了,他存在銀行的錢全賠光了。他一分錢也沒剩,還欠了16000美元的債務。他的神經無法承受這么大的打擊。他對我說:“他睡不好覺,得了一種怪病。除了憂慮外,什么事都不做,病就是這么來的。有一天,當我正在街上走時,我的頭一暈,摔倒在人行道上。我每天躺在床上,再也無法走路了。我的身體生了瘡,這些瘡開始在身體上蔓延,使臥床變成一種痛苦,我變得日益虛弱。后來我的醫生告訴我,我只有兩個星期的活頭兒。聽完這話,我驚呆了。我草擬了一份遺囑,躺在床上等死。如今掙扎或是憂慮都沒什么用了。我放棄了,放松了,睡著了。幾個星期來,我沒有連續睡過超過兩個小時,但現在,隨著我在塵世間的問題正在接近尾聲,我開始睡得像個孩子。慢慢地,我那令人精疲力竭的困倦開始消失。我的飲食恢復了,體重也增加了。

“過了幾周,我能借助拐杖走路了。六周后,我能回去工作了。過去,我每年賺20000美金,現在我寧愿找份工作,每周賺30美金。運汽車的時候,你得在車輪后面放一個阻擋的東西,以防移動,我現在的工作就是賣這種東西。如今我已學到了新的一課。不再憂慮,不再為過去發生的事而悔恨,不再懼怕未來。我把我所有的時間、精力和熱情都用在賣貨上了。”

愛德華·S·伊文思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幾年后,他已經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了,他的公司就叫作伊文思產品公司。在紐約股票交易所的公告牌上,他的公司待了很多年。要是你乘飛機飛過格陵蘭島,也許就會在伊文思機場著陸,這機場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過話說回來,要是伊文思沒有懂得“活在當下的水密艙”中這一哲理的話,他是不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的。

你也許會想起白皇后英國作家路易斯·卡羅爾所著《愛麗絲鏡中奇遇》中的一個人物,白皇后為了引誘愛麗絲給她干活兒,承諾每周給愛麗絲兩個便士,每兩天讓她吃一頓果醬。說過的話:“規矩就是,明天有果醬,昨天有果醬,但今天卻沒有果醬。”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擔心昨天的果醬,擔心明天的果醬——卻不把今天的果醬厚厚地抹在我們的面包上。

甚至是偉大的哲學家蒙田也犯過同樣的錯誤。他說:“我的生活充滿了不幸,但它們中大部分都沒有發生。”我是這樣,你也是這樣。

但丁曾說:“想想吧,今天再也不會出現了。”生命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流逝。我們以每秒19千米的速度在太空中穿梭。今天是我們最珍貴的財產,也是我們唯一的財產。

下面說說洛威爾·托馬斯洛威爾·托馬斯(1892—1981),美國作家、播音員、旅行家。的生活哲學。最近我在他的農場里度過了一個周末;我注意到他把從《圣經·贊美詩》第118節第24篇中摘抄的一個段落,寫在紙上,用鏡框框好,掛在他播音室的墻上,以便能經常看到它: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

我們在其中要歡喜快樂。

作家約翰·拉斯金約翰·拉斯金(1819—1900),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藝術評論家。的書桌上有一塊小石頭,上面刻有兩個字:今天。我的書桌上沒有小石頭,但我卻把一首詩貼在了鏡子上,每天早晨刮胡子時,我都會看到它。威廉·奧斯勒爵士也經常把這首詩放在他的書桌上,它的作者是印度著名戲劇家迦梨陀娑,詩的內容如下:

致黎明

照管好今天!

因為它是生命,真正的生命。

在它短暫的旅程中,

有你一切真正的存在。

成長的喜悅,

行動的榮耀,

美的光彩,

因為昨天只是夢

明天只是幻想,

而過好今天會讓昨天變成一個個美妙的夢

明天變成一個個充滿希望的幻想。

那么,照管好今天吧!

這就是我的致黎明。

因此,你對憂慮首先應該有這樣的認識:要是你想把它趕出你的生活,就按照威廉·奧斯勒爵士說的那樣去做吧——

法則1:關上過去和未來的鐵門。活在當下的水密艙中。

為什么不問自己這些問題,并把答案寫下來呢?

1.我總想推遲今天的生活,轉而去為明天擔憂,或是盼著一座神奇的玫瑰園從地平線上升起,是這樣嗎?

2.我有時會為過去發生的事感到悔恨,讓今天也變得很痛苦,是這樣嗎?

3.每天早晨起床后,我決定要“緊緊抓住今天”——充分利用這24小時,是這樣嗎?

4.“生活在當下的水密艙中”能讓我獲得更多嗎?

5.我決定何時這么做?下周?……明天?……今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会昌县| 西乡县| 本溪| 罗定市| 邢台市| 德保县| 两当县| 长岭县| 延川县| 游戏| 瑞金市| 延安市| 突泉县| 昌都县| 米脂县| 双辽市| 松溪县| 北海市| 赤水市| 康马县| 陆丰市| 通渭县| 沈阳市| 岢岚县| 碌曲县| 泰和县| 分宜县| 淮安市| 长丰县| 化德县| 贵州省| 宽甸| 贵南县| 永川市| 浠水县| 晋中市| 武胜县| 乌拉特后旗| 克拉玛依市|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