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無效溝通:溝通力升級的53種策略
- 王春芝
- 1865字
- 2020-05-06 16:01:50
02 用“禮”打造第一印象
禮貌是人際交往的前提條件。在實際的人際溝通中,懂禮貌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愛,也更能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個年輕人想去鄉政府,但是找不到路,于是問路邊的一個老者:“喂!老頭,到鄉政府怎么走?離這里還有多遠?”
老人沒有作聲,翻了翻眼皮,用拐杖指著地面,沒好氣地說:“還有500拐杖!”年輕人聽了笑著說:“路只有論里的,哪有論拐杖的。”
老人說:“論禮(里),你應該叫我一聲爺爺。”
年輕人頓時滿臉通紅。
年輕人的無“禮”,給老爺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第一印象,因此導致溝通失敗。在實際溝通中,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例如,有些人有遲到的習慣,不管多重要的約會都不能準時到場,給對方留下了“不守時、不守約”的第一印象,之后再怎么解釋和挽回都難以實現愉快、有效的溝通。再如,有的女孩被父母逼著去相親,故意穿得邋里邋遢,結果看到對方剛好是自己喜歡的類型,就趕緊找借口去洗手間整理一番,但是對方卻因為第一印象不好而不愿意再給她繼續溝通的機會,轉身離開了。
心理學中有個效應叫“首因效應”,說的正是第一印象對溝通的影響力。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者“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溝通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以后交往關系的影響。雖然我們不能通過第一印象絕對化判定一個人,但不可否認的是第一印象最鮮明、最牢固,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雙方接下來的溝通是否順暢。
在實際的溝通中,影響一個人第一印象的關鍵因素是“禮”。
一個姑娘曾跟我分享了她的一次相親經歷。
出發之前,雙方約定好見面的時間和地點。姑娘出于禮貌,提前半個小時抵達約會的餐廳。超出約定時間半個小時后也不見男生人影。于是,姑娘就給他打電話,問他到哪了。
男生很著急地說:“我在公交車上,路上堵車呢!”
姑娘無奈地說:“好的,你路上注意安全,不必著急。”
通完電話一個小時后,男生才氣喘吁吁地出現在約定地點。姑娘原本以為他會為自己的遲到道歉,沒想到他卻若無其事地說:“沒想到你這么準時。”姑娘當時感到非常氣憤,但是出于禮貌還是忍住了。
吃飯的時候,男生說:“聽說你什么都吃,那就我來點菜了。”
姑娘笑著說:“是的,你點吧。”
吃過飯之后,男生邀請姑娘一起散步。路過一家水果店的時候,姑娘說想買點水果。男生主動掏腰包給姑娘買了一把香蕉。姑娘拿出一根香蕉遞給男生,男生卻搖頭說不吃,姑娘就自己剝開吃了起來。男生問道:“好吃嗎?”姑娘開心地說:“好吃,謝謝。”男生卻說:“不是用自己的錢買的,當然好吃。”聽完這句話,姑娘當時恨不得把香蕉吐在對方臉上。回去后,姑娘給男生發了一條短信說:“以后不用聯系了,我們不合適。”
盡管姑娘把這當成一件趣事分享出來,但我依然在她臉上看到憤怒,可見當時男生無禮的言行給姑娘留下了多么糟糕的第一印象。這件事情也反映出一個嚴重的問題:不懂禮貌的人,很難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更談不上實現有效溝通。因此,要學會用“禮”打造第一印象。
用“禮”打造第一印象必須做到“從內到外”都有“禮”。
為什么要做到內外兼“禮”?
在一個問答網站上,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相親的時候,你更看重對方的外表還是更注重對方的內在?點贊量最高的答案是“一個人的外表決定了我要不要繼續了解他的內在,而一個人的內在決定了我會不會一票否決他的外表”。換句話說,外表決定了對方愿不愿意開始與你溝通,而你的言談舉止決定了對方是不是愿意進一步與你溝通,或者進一步發展關系。
內在有“禮”即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并尊重對方的感受。例如,約會吃飯的時候,你應先詢問對方的意見并詢問對方是否有忌口。詢問對方問題的時候,要說“請問”等。
外在有“禮”即外表要大方得體,要做到衣服合體、整潔、干凈,整體搭配要適宜。例如,你應根據場合選擇著裝,衣服不能太夸張等。
“禮”是一個人素質、品德的基本體現。在實際的人際溝通中,沒有人愿意跟一個沒有素質與品德的人溝通。所以,我們在溝通的時候必須學會用“禮”打造第一印象。
場景演練
見面的時候如果遲到了應如何做到“有禮”?
A:“我路上堵車,不然我早到了。”
B:“非常抱歉,我遲到了,也謝謝你愿意等我這么久。今天這頓飯我請客,以表歉意。”
技法解讀
A的應對方式會讓對方認為,你對自己的遲到行為沒有任何歉意,甚至覺得理所當然。這時候,你的印象分已經大大降低。
B的應對方式則會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歉意和誠意。原本對方很生氣,但是你主動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并想辦法補救,即便遲到行為讓你留給對方的“印象”有點瑕疵,但是相信這不會影響你們接下來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