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贊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
- (英)特麗·阿普特
- 1171字
- 2020-04-21 21:15:48
視線之外:評判的話語
對大部分人來說,視覺是評判他人的重要工具,不過,視覺世界并非通向心智直觀的唯一路徑。父母的語音能強烈地喚起嬰兒的注意。在母親講話時,嬰兒幾乎會100%地把頭轉向她。父親的臉的吸引力則排在第二位,嬰兒有85%的概率把頭轉向父親說話的方向。因此,失明的孩子也一樣能快速地融入人際世界中。假以時日,他們對他人評判的敏感程度,也會與正常孩子相同。
人類的語音婉轉多變而且表達豐富,帶有明顯的音調和聲響范圍、復雜的創意性,還有極為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認知科學家菲利普·利伯曼(Philip Lieberman)從事這項工作已經40余年,他的研究證明,人類語音進化與大腦對他人的理解力和評判力之間有著非凡的聯系。我們與黑猩猩共有的基本器官(嘴唇、喉頭、嗓子和肺)的功能遠遠超過其他靈長類動物。10萬年前,隨著人類口腔的縮小和不再突出,舌頭也開始變得更加柔軟。在接下來的5萬年間,人類的頸部變得充分地長,口部變得充分地短,這讓我們得以練習利伯曼所謂的“人類每日例行的聲音體操”。這些變化的結果就是,聲道不再僅僅能發出問候或警告的哼喝,而能做到“唱歌劇或通過電話聊天”。
然而,這些能力是有代價的。口部為了交談而產生變化,它的新結構改變了鼻腔的器官,降低了嗅覺能力。站在進化學的角度來看,這類交換得以成立的唯一條件就是物種將因此獲得可觀的收益,而這一交換的可觀收益就是語言。語言提供了機會,讓我們建立超出家庭關系的、更加復雜微妙的人際關系;它也能讓信息交流超越世代流傳,深嵌入文化之中。語言在我們心中那張評判表中制造出大量的細微差別,并確保我們有能力與他人分享我們的評判結果。
人類極為擅長處理和制造語言及句法,以至于任何一個處在大腦發育關鍵期的孩子在接觸到一種語言之后,都能自然而然地學會它。而且,大腦的語言能力不僅體現在理解言語的意思上。人類有一種十分古怪的能力:分辨并制造一系列能激發情感反應的音調和聲響。我們從語音中分析出的語言范疇之外的內容(幾乎)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能通過語音分辨出說話人的年齡、性別和特征,并且分析說話人的企圖、愿望與恐懼。通過聲音中紛繁而且微妙的變化,我們會對他人做出評判。
即便是熟睡中的嬰兒,也能處理并對包含情感的語音做出反應。俄勒岡社會學習中心(Oregon Social Learning Center)在研究人際關系時取得了許多開天辟地的新成果。愛麗絲·格雷厄姆(Alice Graham),菲利普·費希爾(Philip Fisher)和詹妮弗·普法伊費爾(Jennifer Pfeifer)進行了一項實驗——在為熟睡的嬰兒播放語音錄音的同時做腦部掃描。播放的錄音其實是無意義的語音,但其中的感情從極度憤怒到一般憤怒,從平淡到歡快不等。他們的研究結果有一個引人注目的標題:“熟睡的寶寶聽見了什么?”文章顯示,即便在熟睡時,年僅6個月的嬰兒也會對語音中的情感效價做出反應。自生命最初的幾個月起,我們就已經開始學習從周圍人的語音中尋找線索,判斷他們是在表示贊同還是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