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Ⅰ 總報告

“十二五”以來中國服務外包的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

王曉紅(1)

“十一五”是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形成期和高速增長期。“十二五”則是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實現量質齊升并形成國際競爭力的時期。2012年12月中國發布了第一個《中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標志著服務外包產業作為科技含量高、人才素質高、國際化程度高、資源消耗低的新興服務業被正式納入國家戰略。這一時期,服務外包產業加快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在促進服務貿易發展和新動能成長,提升服務業國際化、信息化、專業化水平,推動價值鏈邁向中高端以及促進區域開放型經濟平衡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帶動作用。“十三五”時期是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并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機遇期。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不斷加快、創新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數字經濟引領的全球新產業革命正在加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不斷涌現和擴大應用,為服務外包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宏觀環境和技術支撐。但也必須看到,世界各國爭相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將導致全球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有所增強,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迫于促進就業的壓力可能繼續限制本國服務業離岸,國際匯率波動、金融動蕩有所加劇以及國內綜合成本上升等因素都對服務外包產業帶來壓力和挑戰。為此,必須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服務外包技術創新、服務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服務外包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發展,構建在岸與離岸互動發展、東中西部融合發展、內外資企業共同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新格局。

一、“十二五”以來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服務外包規模集聚壯大,成為推動新興服務貿易增長的主要動力

1.服務外包產業保持高位增長

“十二五”以來,受全球經濟低速增長的影響,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呈現波動性增長,但總體上保持了強勁、穩健的高位增長態勢。2011—2015年我國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從323.9億美元增長到966.9億美元,相當于2010年的4.9倍,年均增長達31%。2011—2015年期間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從238.3億美元增長到646.4億美元,相當于2010年的4.5倍,年均增長達28%。其中2011年服務外包執行金額、離岸外包執行金額同比增長分別高達63.59%和64.91%,是增速最高的年份。

“十三五”以來,我國服務外包產業仍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2016年,我國服務外包執行金額1064.6億美元,同比增長10.11%,相當于2009年的7.7倍。其中,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704.1億美元,同比增長8.94%,相當于2009年的6.9倍。2017年,我國服務外包執行金額1261.4億美元,同比增長18.48%。其中,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796.7億美元,同比增長13.15%(見表1-1、圖1-1、圖1-2)。

表1-1 2011—2017年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情況(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圖1-1 2011—2017年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圖1-2 2011—2017年中國離岸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2.服務外包對服務貿易增長的貢獻度明顯提升

國際服務外包已經成為推動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能。目前,新興服務貿易通過服務外包的方式出口占70%。從占比來看,2011—2016年中國服務外包的全球占比由23.2%提高到33%,上升了10個百分點。2016年中國離岸外包占服務出口總額比重達到25%,較2010年提高7.3個百分點;2017年離岸外包占服務出口總額比重上升到35%左右,較上年增長10個百分點。從增速來看,2011—2017年期間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平均增速為7.6%,低于同期離岸外包執行金額增速約23.7個百分點。其中2011年服務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3.7個百分點,低于當年離岸外包執行金額增長率44.11個百分點。2017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5.15%,低于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增長率8個百分點。詳見圖1-3。

圖1-3 2011—2017年我國服務進出口額及增速、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及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二)服務外包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價值鏈呈現向高端躍升態勢

1.三大業務領域發展更加均衡,知識流程外包成為主要增長引擎

從信息技術外包(ITO)、業務流程外包(BPO)、知識流程外包(KPO)三大業務領域(3)結構的變化可以看出,“十二五”以來中國服務外包產業進入結構調整時期并取得明顯成效。

“十二五”時期,ITO始終在服務外包中占主體地位,但占比逐年下降,KPO成為增長的主要引擎。2001—2005年中國離岸軟件外包服務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高達52.1%,2006—2011年下降到38%左右。2011—2015年期間ITO、BPO、KPO的離岸外包執行金額占比由58.2%、16%、25.8%調整為49%、14.2%、36.8%,其中ITO占比較2008年下降了19.4個百分點,KPO占比較2010年的14.0%上升了22.8個百分點。2011—2015年期間KPO執行金額平均增長率達40.71%,其中2011年KPO離岸外包執行金額61.5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215.1%。2015年中國承接ITO、BPO、KPO的離岸外包執行金額分別為316.8億美元、91.7億美元和237.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8%、16%和27.4%。

“十三五”以來,知識流程外包繼續成為推動服務外包增長的動力。2016年ITO、BPO、KPO三大業務領域執行額分別為531.5億美元、195.1億美元、338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7.8%、19.3%、8.9%,占比分別為50∶18∶32;離岸外包執行額分別為330.5億美元、116.6億美元、257.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3%、27.2%和8.1%,占比分別為47∶17∶36。2017年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在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業務拓展中邁出堅實步伐,成為新常態下外貿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基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服務外包交付模式變革、數字化轉型升級、平臺應用快速發展,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尤其是知識流程外包快速上升。2017年ITO、BPO、KPO三大領域執行額分別為618.5億美元、235.7億美元、407.2億美元,占比分別為49∶19∶32;離岸執行額分別為364.2億美元、129.3億美元、303.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0.2%、10.9%、18%,占比分別為46∶16∶38。KPO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知識產權、管理咨詢、數據分析、工業設計、醫藥研發等領域的服務外包發展較快。2017年中國企業承接國際IT解決方案業務同比增長367.1%,全年承接國際電子商務平臺、互聯網營銷推廣、數據分析外包服務執行額分別同比增長226.4%、73.8%、51.9%。詳見圖1-4。

圖1-4 2011—2017年中國離岸ITO、BPO、KPO的發展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從三大業務領域的結構調整可以清晰地反映出,KPO的快速增長是拉動整個服務外包產業增長的主要引擎,這一時期的服務外包增長主要來自研發設計、文化創意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驅動。其次,知識流程外包帶動整個服務外包產業價值鏈向高端延伸和拓展。同時,反映出中國產業創新能力增強,尤其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

2.高附加值業務增長較快,結構升級效應明顯

隨著中國外包企業創新能力、服務能力、服務質量不斷提升,服務外包不斷向核心業務拓展,承接高端增值服務的外包業務日益擴大,推動了三大業務領域不斷向研發設計、數據分析和挖掘、整體解決方案、系統設計服務等高端價值鏈拓展。

從ITO的內部結構來看,軟件研發及開發服務占主導地位,其次是軟件技術服務、集成電路和電子電路設計、電子商務平臺等領域,反映ITO領域的研發設計能力不斷增強,促進了外包價值鏈向知識密集度和高附加值領域的拓展。同時,隨著服務型制造、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的發展,也推動了ITO價值鏈的拓展。2014年軟件研發及開發服務、軟件技術服務、集成電路設計離岸執行金額占比分別為41.0%、27.3%、11.5%,其中集成電路設計增速高達100.8%。2015年軟件研發外包離岸執行金額占比68.8%,其次是軟件技術服務、集成電路和電子電路設計,電子商務平臺服務離岸執行金額同比增長59.6%。2016年軟件研發外包占比67.1%,并出現了一批覆蓋咨詢、方案設計、開發、運營、維護等全服務流程等業務合同。2017年離岸ITO業務執行金額364.2億美元,其中軟件研發外包執行金額243.4億美元,占ITO總量的66.8%。

從BPO的內部結構來看,涵蓋的服務領域日益寬廣,尤其是在推動傳統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的業務流程、管理模式重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金融服務、人力資源、供應鏈管理等外包領域都表現出較好發展勢頭,反映出服務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帶來的業務外包領域增多,也體現出中國服務外包人力資源的豐富多樣性特征在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競爭中的巨大潛力。同時,從近幾年主要領域的增長變化中可以看出,企業為了適應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的全球產業變革加快了流程再造和管理,不斷釋放數字化轉型后的專業服務需求。2017年BPO離岸業務執行金額129.3億美元,其中內部管理、業務運營、供應鏈管理三大項外包服務分別達7億美元、66.6億美元、54.7億美元,占比分別為5.4%、51.5%、42.3%。

從KPO的內部結構來看,研發設計外包成為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尤其是產品研發、工業設計、工程技術、醫藥和生物技術研發、知識產權研究、數據分析等高技術服務發展較快。知識流程外包快速增長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推力:一是研發創新全球化趨勢從客觀上擴大了知識流程外包的市場需求;二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生物醫學等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推動了全球KPO業務成長;三是中國服務外包企業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能力不斷增強,尤其是加快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的技術不斷適應產業變革的需要,提高了高端業務承接能力。2017年KPO執行金額303.3億美元,其中商務服務、技術服務、研發服務三大領域外包執行金額分別為19.5億美元、190.3億美元、91.1億美元,占比依次為6.4%、62.7%、30%。詳見表1-2。

表1-2 2017年中國承接離岸服務外包按出口方式分類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三)服務外包企業實力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

1.服務外包企業總體數量較快增長,尤其是大中型服務外包企業實力明顯增強。

由于“十二五”以來各地競相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扶優扶強的政策導向加速服務外包市場向優勢企業集中,促進了服務外包企業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實現快速擴張規模和實力提升。2011—2015年期間中國累計新增服務外包企業數1.7萬家,其中2011年新增企業增長高達33.2%。大中型企業明顯增長,2010年、2011年、2015年承接離岸外包執行金額超1億美元的企業分別為15家、22家、86家。2014年100人及以下的企業比重從過去的近70%下降為43.8%。有9家企業入選全球服務外包100強。截至2016年中國服務外包企業39277家,相當于2010年的3倍左右,其中2016年新增服務外包企業5506家。見圖1-5。

圖1-5 2011—2016年中國服務外包企業數量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2.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內資企業成為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中國服務外包最早發源于外資企業,2010年之后已經形成了內資主導的格局。2010年民營企業、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和國有企業數量在服務外包產業中的占比分別為54.3%、6.3%、24.4%和15%,其中內資與外資企業的占比分別為68.3%和30.7%。說明在服務外包領域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具有更大的活力與發展潛力。2017年全國內資企業、港澳臺企業、外資企業協議金額分別為684.8億美元、130.8億美元、305.2億美元,占比分別達61.1%、11.7%、27.2%;執行金額分別為463.1億美元、91.1億美元、248.1億美元,占比分別為57.7%、11.4%、30.9%。

3.服務外包標準化、國際化水平及技術創新能力、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近年來,服務外包企業不斷加大基礎技術研發投入,加快數字化轉型力度,通過國際并購和國內重組不斷獲取核心技術,逐步由成本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提供單一技術服務向綜合服務提供商轉變,由承接單一項目向與發包方長期戰略合作關系轉變。一方面,企業獲得國際資質認證、技術先進型企業認定數量較快增長。截至2016年服務外包企業認證數量16006個,相當于2010年的5.7倍;13項國際認證數量10417個,相當于2014年的1.4倍。其中2016年新增企業認證數量1803個,13項國際認證數量1643個。另一方面,軟件著作權登記數量明顯增長,說明軟件信息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十二五”時期中國軟件著作權增長率保持在30%左右。2011年全國軟件著作權登記量109342件,相當于2006年(21495件)的5倍;2015年全國軟件著作權登記量達到292360件,相當于2011年的2.7倍、2006年的13.6倍。2016年全國軟件著作權登記量40.8萬件,同比增長39.5%,也是2010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2017年已經突破70萬件。

(四)形成以發達國家為主,面向全球的多元化市場布局

“十二五”以來,中國內地承接服務外包的主要來源地從美國、日本、歐盟和中國香港四大傳統市場已經拓展到東南亞、大洋洲、中東、拉美和非洲等201個國家和地區,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有力拓展了發展中國家市場空間。

1.四大傳統發包市場比重有所下降

美國、歐盟、日本、中國香港一直是中國內地的主要發包市場。2011年中國內地承接上述四地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占離岸外包總量的68.9%;2016年承接上述四地服務外包執行額合計444.9億美元,同比增長11.7%,占比63.3%。從四大發包市場內部來看,中國內地承接美國外包業務執行金額由2012年的89.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70.3億美元;占比由2012年的26.6%下降到2017年的21.4%。承接日本外包業務執行金額由2012年的48.3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69億美元;占比從2012年的14.4%下降到2017年的8.7%,降幅最大。承接歐盟外包業務執行金額由2012年的54.6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29億美元,市場占比一直保持在15%~16%,較為穩定。承接中國香港外包業務執行額由2012年的33.9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23.1億美元;市場占比從2012年的10.1%上升到2017年的15.5%。可以看出,中國香港作為內地企業承接國際外包業務的主要來源地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歐盟作為主要來源地具有較大增長潛力。詳見表1-3、圖1-6。

表1-3 2012—2017年中國內地承接四大市場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占比情況

圖1-6 2016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金額占比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2.來自歐盟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外包業務增速明顯加快

2017年中國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前10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美國170.31億美元、歐盟(28國)129億美元、中國香港123.11億美元、日本69億美元、新加坡45.1億美元、中國臺灣36.01億美元、韓國34.38億美元、德國27.38億美元、英國21.13億美元、荷蘭13.76億美元、印度12.07億美元,其中增長最快的前5位依次為印度40.99%、瑞典34.9%、英國28.86%、新加坡21.22%、日本19.44%(見表1-4)。

表1-4 2017年我國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前15位的國家(地區)

續表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3.“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成為服務外包增長的新引擎

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中國服務外包的國際市場空間得到擴展,在推動中國技術、設計、標準和服務“走出去”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2013年中國承接“一帶一路”沿線服務外包執行額72.2億美元。2014年承接“一帶一路”沿線服務外包執行金額98.4億美元,同比增長36.3%,高于當年離岸外包執行金額增速13.2個百分點。2015年承接“一帶一路”沿線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78.3億美元,同比增長42.6%,高于整體增速20.5個百分點;執行金額121.5億美元,同比增長23.5%;高于整體增速4.5個百分點。2016年承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61.46億美元,占離岸合同總額的16.9%;執行金額121.23億美元,占離岸外包總量比重的17.2%。2017年承接“一帶一路”服務外包業務合同額312.5億美元、執行額152.7億美元,分別相當于2013年的3.1倍和2.1倍。說明“一帶一路”沿線服務外包的市場潛力正在加速釋放。詳見圖1-7。

從沿線主要區域來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在服務外包領域合作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印度、伊拉克、馬來西亞、俄羅斯、越南、泰國、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10個國家。2016年承接上述10國的服務外包執行金額89.2億美元,占比達73.6%。其中承接伊拉克的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增長最快達67.5%。就地區而言,東南亞11國是中國的主要發包地,其中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是主要發包國。2015年中國承接東南亞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89.9億美元、執行金額63.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0.6%和17.3%,占比分別為50.4%和52.0%。2016年來自東南亞11國的服務外包執行金額23.5億美元,占比54.2%。隨著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陸空網互聯互通、國際產能合作等不斷推進,市場基礎不斷成熟,尤其受華人文化圈和地緣優勢的影響,該區域具有持續增長的空間。其次是西亞、南亞地區。西亞主要發包國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國家,印度、巴基斯坦等是南亞的主要發包國家。2015年中國承接西亞國家的服務外包合同金額43.5億美元、執行金額25.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3%和61.5%;承接南亞地區國家的服務外包合同金額22.8億美元、執行金額17.8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0.1%和35.4%。隨著我國對西亞和南亞地區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港口、能源、裝備、信息通信等領域的投資合作日益廣泛,這兩大地區將會更多地釋放信息技術、工程技術、專業服務等外包需求,推動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服務外包增長。此外,俄羅斯、蒙古國、中亞、中東歐地區與中國服務外包合作逐漸增多。2015年中國承接俄羅斯、蒙古國及中亞五國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41.1億美元,同比增長10.6%。2016年中國承接中東歐16國服務外包執行額增長達26.3%,是增長最快的區域。詳見圖1-6。

(五)吸納高端人才就業能力增強,人才素質不斷提升

1.人才結構以大學生為主,不斷向高端化發展

2011—2015年服務外包產業就業人數年均增長率為23.3%。2015年服務外包產業新增從業人員127.5萬人,吸納就業總數734.7萬人,同比增長21%,相當于2011年的2.3倍;2016年新增從業人員121萬人,同比增長16.47%。雖然從業人員增長呈現波動狀態,但仍保持了較高增速,說明這一新興服務業活力旺盛。截至2016年全國服務外包產業從業人員855.7萬人。尤其是服務外包產業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轉移,河北、河南、湖北、江西等新增就業人員數量增幅較大。

大學生始終是服務外包產業就業的主體。2011—2015年期間全行業大學生就業人數從223萬人增加到471.6萬人,占服務外包就業總人數比重平均為66%左右。2016年服務外包產業新增大學(含大專)以上學歷就業人數80萬人,占新增從業人數的65.9%,全行業吸納大學就業551.3萬人,相當于2011年的2.5倍,占比64.4%。2015年、2016年大學生就業人數占比較2014年下降2個百分點左右,說明研究生比重有所上升。2017年大學生從業人數43.47萬人。詳見圖1-7。

圖1-7 2011—2016年服務外包從業人員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2.服務外包培訓規模不斷擴大,并形成了以外包企業、培訓機構、職業學院為主體的人才培訓體系

2011—2015年中國服務外包受訓人員數量從103萬人增加到191.2萬人;其中2015年服務外包業新增受訓人數33.3萬人,同比增長21.1%。截至2016年,累計受訓人數總規模達216萬人。服務外包園區、大型服務外包企業作為主要人才培訓基地,依托政府支持和優惠政策,加強與高校合作,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設包括嵌入式軟件、數字媒體技術、現代物流、動漫設計與制作、通信網絡與設計等專業課程,將高校的人才資源優勢、學科優勢和企業的實踐優勢相結合,有效提高了在校大學生的能力培養。如,中軟國際培訓中心與400多所大專院校及教育機構展開合作,東大軟件學院與IBM、Microsoft等公司建立了企業的實習基地和校內的聯合實驗室。詳見圖1-8。

圖1-8 2011—2016年中國服務外包受訓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六)示范城市引領帶動作用突出,產業園區集聚效應越來越顯著

2009年21個示范城市在中國服務外包產業規模中離岸業務的占比為87.39%,近幾年來基本保持這一水平。2015年21個示范城市離岸外包合同執行金額561.2億美元,相當于2010年的4.1倍,全國占比86.8%。截至2015年21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共聚集服務外包企業20920家,相當于2009年(7013家)的2.98倍,全國占比61.94%,較2009年(78.36%)下降了16.42%,服務外包產業在全國普及率不斷提高是導致示范城市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截至2015年21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累計認證數量達9356個,獲得13項國際認證5354個,分別占全國總量的60.4%、61.0%;從業人員443.7萬人,全國占比為60.39%。

2016年全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增加到31個(4),完成服務外包執行金額999.2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為93.9%;離岸執行金額657.9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為93.4%。其中南京、無錫、蘇州等前10位示范城市服務外包執行額共計747.9億美元、離岸外包執行金額共計519.4億美元,占示范城市比重分別達74.85%和78.95%,說明服務外包產業主要集中在上述10大城市。2016年新增的10個示范城市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02.1億美元,占示范城市規模的10.2%;離岸外包執行額約61億美元,同比增長32.2%,高于示范城市和全國平均增速,成為服務外包產業新的增長極。2017年示范城市承接的服務外包執行額1154.3億美元,離岸外包執行額730.1億美元,分別占全國比重的91.5%和91.6%。說明示范城市的服務外包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強。見表1-5、圖1-9、圖1-10。

表1-5 2010—2017年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產業發展狀況

續表

資料來源:商務部。

圖1-9 2017年示范城市服務外包業務全國占比

圖1-10 2016年前10位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的增長情況

(七)東部地區輻射能力增強,區域發展更加協調融合

1.服務外包產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城市

“十一五”期末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城市占全國總量的91.5%左右,中西部城市僅占8.5%左右。尤其是長三角地區具有明顯優勢,形成了以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無錫5個示范城市為主要聚集區,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格局。“十二五”以來,由于中西部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力、土地、資源等要素成本較低,且科技人力資源較為豐富等優勢,不斷吸引國內外服務外包企業加速轉移和集聚。2016年東部地區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和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分別占全國比重的85.5%和87%。2016年中西部地區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分別占8.4%、4.6%,其中西部地區新增企業數量和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分別增長181.3%和23.6%。成都、重慶、武漢、西安、合肥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越來越明顯,已經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服務外包交付中心。

2.東部與中西部城市之間已經形成了明顯的分工關系和融合發展的態勢

成本因素和產業發展布局的因素,導致一些總部位于北京、上海的外包企業加快在中西部城市設立交付中心,加速東中西部產業鏈融合,形成了“一線接單,二三線交付”的產業鏈布局,促進了中西部地區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參與價值鏈分工,帶動了中西部服務外包發展,從而提升了中西部開放型經濟水平。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等有效實施,將有利于提高北京、上海、南京、深圳、廣州等中心城市的服務外包產業輻射能力。如,北京受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影響將產生服務外包企業遷移到周邊和其他地區,由此帶動其他地區發展。

3.東部沿海、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三個經濟區(5)的服務外包規模持續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2014年、2015年、2016年上述三個經濟區合計均占全國的85%以上。其中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上海、江蘇、浙江)規模最大、集聚度最高,2015年服務外包執行金額541.6億美元、離岸外包執行金額344.8億美元,占比分別為56%、53.3%,2016年服務外包執行金額590.3億美元、離岸外包執行金額373.1億美元,占比分別為56.5%、53.0%。其次是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2015年服務外包執行金額147.7億美元、離岸外包執行金額124.2億美元,占比分別為15.3%、19.2%,2016年服務外包執行金額148.5億美元、離岸外包執行金額129.1億美元,占比分別為14.2%、18.3%。再次是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福建、廣東、海南),2015年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金額133.2億美元,離岸合同執行金額為93.1億美元,占比分別為13.8%、14.4%,2016年服務外包執行金額165.5億美元、離岸外包執行金額112.0億美元,占比分別為15.8%、15.9%。

4.黃河中游經濟區增速最快

2015年黃河中游綜合經濟區(陜西、山西、河南、內蒙古)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和離岸外包執行金額同比增長分別達到200.9%和39.6%,增速居首位;其次是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2015年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和離岸外包執行金額同比增長分別為22.8%和27%;長江中游綜合經濟區、東北綜合經濟區增速略有上升;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及大西南綜合經濟區均有所放緩;大西北綜合經濟區仍延續下滑趨勢。詳見表1-6。

表1-6 2014年、2015年全國各綜合經濟區域服務外包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

二、當前服務外包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服務外包企業國際競爭力仍然比較薄弱

1.服務外包企業仍以中小規模為主,綜合效益、國際化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中小企業占服務外包企業總數的99%。2016年7月普華永道發布“全球軟件百強企業”報告顯示,全球軟件重點企業美國占比達75%,排名前20的軟件企業有15家是美國企業;其次是歐洲、加拿大和日本企業,占比為22%;中國企業僅有東軟集團一家入圍。中國與印度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印度擁有WiPro、HCL、Infosys、TCS等國際知名軟件外包企業,2015年僅TCS一家營業額就達145億美元,但當年43家火炬軟件計劃產業基地園區平均每家企業收入僅6075萬元。根據課題組問卷調研(王曉紅、朱福林,2015)結果顯示(6),從人員規模來看,企業人數在1000人以下的占72.9%,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占比不足1/3,其中特大型(5000~10000人)僅占17.1%,10000人以上的超大型企業僅占2.9%。從營業收入規模來看,年收入低于1億元人民幣的企業占75.7%,其中低于5000萬元人民幣的占64.3%,高于1億元人民幣的占24.3%,超過5億元人民幣的不到5%。在調研企業中,有近60%的企業承接離岸外包業務在50%以下,其中43.9%的服務外包企業離岸率低于30%,服務外包離岸率占比超過50%的企業僅占41%。說明中國服務外包企業多數以國內業務為主,國際化能力還有待大幅提高。目前服務外包企業在國外設立交付中心、參與國際并購數量都較少。

2.承接外包業務主要位于價值鏈中低端,高端服務供給能力較弱

中國與印度相比高端專業技術缺乏,許多印度企業能夠為發包企業提供全方位咨詢和系統服務,而中國多數企業缺乏整體解決方案、系統服務和集成能力。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只有22%的服務外包企業實施了六西格瑪,60%的企業采用ISO標準,而國際服務外包企業的這個比例分別為47%和76%。反映出中國服務外包企業在業務標準化程度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3.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創新投入不足

中國服務外包企業的技術研發投入僅占4%,制約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服務外包企業難以享受國家重大招標項目政策和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尤其是一些服務外包企業通過海外并購在境外上市后成為國際企業、有了所謂“國際背景”之后,涉及系統集成、信息安全等國家項目通常被排斥在外,從而影響了這類企業開拓服務外包市場。

(二)成本過快增長導致企業負擔過重,國際服務外包吸引力有所弱化,促使離岸外包向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轉移

近年來,服務外包企業的人力成本及融資、土地、資金、交通、通信、水電、稅收等要素成本全面快速上升。人力成本在服務外包企業總成本中一般占60%~70%。近年來,企業工資水平年均增幅達10%左右,加上44%的“五險一金”繳費,總體上使中國企業成本高于印度20%~25%(7)。據調查,2016年一些軟件企業人員工資總額增長15.3%,人均工資增長8%;全國軟件開發者中平均月薪1萬元以上者占45%,較2015年上升12%;月薪2萬元以上者占比增長67%。2010年以來,服務外包企業逐漸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向西安、武漢、成都等二、三線城市轉移,但目前二、三線城市的成本優勢也逐漸減弱。這些因素都將導致離岸外包向印度、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轉移。綜合成本上升導致許多外包企業不堪重負、慘淡經營,雖然營業收入增長,但利潤呈下滑態勢,嚴重影響了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三)中高端人才供給嚴重不足是困擾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中高端人才缺口較大,嚴重影響了企業承接國際服務外包能力,尤其是承接高端價值鏈業務競爭力,這一問題長期未能很好解決。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2012年)調查,有40%的企業認為難以吸引高端人才,38%的企業認為難以招到中端人才,尤其缺少具備豐富的垂直行業知識和商務運營經驗、較強技術開發管理能力、外語較高水平的高端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高精尖人才培養渠道狹窄,企業待遇不高對人才吸引力較弱等都是重要因素。根據課題組問卷調研(2015)結果顯示,有81%的服務外包企業研究人員占比低于10%,僅有20%左右的企業研究人員高于10%,說明目前服務外包企業研發人才匱乏,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承接高端業務能力。

(四)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比較薄弱是影響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因素

目前全國服務外包平臺建設存在投入不足,技術研發、信息服務、市場交易、大數據、云計算等平臺建設不完善等問題,導致資源難以共享;行業協會在國際市場中缺乏影響力,導致我國在國際市場推介服務外包企業、樹立服務外包品牌缺乏力度;行業標準制定不完善,服務外包企業的服務標準、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在承接離岸業務時不利于抱團獲得海外訂單。此外,知識產權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信息安全環境較差也是制約國際發包商繼續擴大在中國業務的原因之一。

三、推動服務外包轉型升級的主要思路

第一,以創新驅動為引領,推動服務外包價值鏈向高端躍升。著力提高軟件研發、集成電路設計、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外包的整體解決方案和系統集成能力;拓展金融、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平臺等業務流程外包的價值增值空間;擴大數據分析、工業設計、工程技術、管理咨詢、醫藥和生物技術研發、文化創意等知識流程外包的規模效益。鼓勵外包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在技術研發、交付模式、業務流程、經營管理等方面創新變革,支持有條件的外包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招標項目,提升系統設計、整體解決方案等高端服務能力。加強服務外包園區大數據、云計算等創新平臺、創客空間的建設,推動眾包、眾創、眾籌等社會創新模式。強化服務外包標準體系建設,在重點領域制定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標準,提高主導權和話語權。

第二,以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為導向,構建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競爭有序的服務外包企業生態。注重發揮領軍企業在接包、品牌、創新、標準、網絡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帶動中小外包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打造中國服務外包整體品牌。支持服務外包企業通過國內企業重組快速壯大規模,通過開展國際并購獲取關鍵技術、高端人才、品牌渠道等戰略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優勢。同時,注重發揮外資企業優勢,加強吸引跨國公司的信息技術、研發設計、物流供應鏈管理、財務結算、專業咨詢等服務機構,鼓勵在華跨國公司向內資企業外包服務。政府應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改善營商環境,提高出口退稅效率,降低稅費及房租、水電、土地價格,切實降低企業綜合成本。同時加大在技術研發、引進人才、國際資質認證、培訓教育等方面的財政補貼力度。

第三,以專業化、國際化、高端化為目標,加快服務外包人才體系建設。注重發揮高等教育的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支持985、211院校設置服務外包相關專業。建立創新創業和技能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培訓機制,發揮服務外包企業、培訓基地、培訓學院的作用,共同推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委托培訓、定制培訓、線上線下培訓等多樣化模式。不斷完善國際化高端人才的引進政策和激勵機制。

第四,以在岸促離岸為抓手,推動國際國內服務外包市場融合發展。金融危機之后,由于國際市場大幅萎縮,一批外包企業將重點轉移到在岸業務,增強了規模效益和實力,由此帶動了國際業務的發展。我國在岸市場規模巨大,對于夯實服務外包企業基礎、做大做強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推進,網絡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綠色制造的發展將釋放大量的軟件與信息服務市場需求;數字化和信息化在政府、醫療、教育等部門的廣泛應用也將產生大量外包服務。應引導支持外包企業服務國內市場,培育一批專業化、品牌化的優質服務供應商,為承接離岸外包奠定有利基礎。

第五,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形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雙向拓展的全球市場戰略布局。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和信息化滯后,為中國服務外包企業拓展國際空間,推動中國標準和品牌“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機遇。應在繼續保持傳統發包市場主導地位的同時,穩步開拓“一帶一路”市場。利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裝備合作的重大項目,帶動研發設計、信息技術、供應鏈管理、廣告創意、金融等服務外包。利用沿線自貿區政策優勢,強化境外經貿合作區、產業園區等平臺載體的服務配套功能,不斷擴大服務外包規模。

參考文獻

[1] 王曉紅.中國服務外包:跨越發展與整體提升[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2.

[2] 王曉紅.提升服務外包產業競爭力的五個思路[N].經濟日報,2017-08-18.

[3] 王曉紅,張素龍,李庭輝.中國服務外包產業藍皮書(2016—201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國服務外包中心.中國服務外包發展報告,2007.

[5] 中國服務外包中心.中國服務外包發展報告,2016,2017.

[6] 商務部.中國軟件出口發展報告,2015,2016.

[7] 商務部.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報告,2017,2018.


(1) 王曉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全球化》副總編、編委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 商務部和發改委聯合印發《中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2012年12月14日。

(3) 信息技術外包(ITO)業務主要包括軟件產品開發、軟件測試、應用系統開發和全球化服務等,業務流程外包(BPO)業務主要包括物流采購、金融財會、客戶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等領域,知識流程外包(KPO)業務主要包括動漫、研發、設計等領域。

(4) 2016年國務院印發《商務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稅務總局外匯局關于新增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的通知》(商服貿函〔2016〕208號),沈陽、長春、南通、鎮江、寧波、福州(含平潭綜合實驗區)、青島、鄭州、南寧、烏魯木齊等10個城市入選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

(5)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報告中提出的新的綜合經濟區域劃分,把全國(港、澳、臺除外)劃分為八大綜合經濟區域:黃河中游經濟區(陜西、山西、河南、內蒙古)、長江中游經濟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東北經濟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北部沿海經濟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東部沿海經濟區(上海、江蘇、浙江)、南部沿海經濟區(福建、廣東、海南)、大西南經濟區(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大西北經濟區(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

(6) 2015年期間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擴大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路徑與戰略研究》之子課題《服務外包:開放發展與能力提升》調研組,共向北京、上海、合肥、成都等4個示范城市的100家服務外包企業發放了調研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9份,該數據根據這69份問卷的結果計算得到。

(7) 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調查數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县| 文水县| 大冶市| 仪征市| 东阳市| 金湖县| 霸州市| 岢岚县| 囊谦县| 精河县| 重庆市| 永兴县| 海南省| 新安县| 张掖市| 叙永县| 锡林郭勒盟| 甘孜| 常德市| 故城县| 梅州市| 离岛区| 余姚市| 沭阳县| 新余市| 惠来县| 杭锦旗| 芦山县| 环江| 长沙市| 沙坪坝区| 陇西县| 肃南| 鸡西市| 哈尔滨市| 阳春市| 利辛县| 肇东市| 饶河县| 天镇县|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