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微觀機理與防控機制研究
- 劉永勝
- 4449字
- 2020-04-10 11:40:57
前言PREFACE
近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使食品安全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更使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迫在眉睫。食品安全事件成因分析表明,食品供應鏈上利益相關者在知情的情況下,出于私利或盈利目的,人為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占68%以上。這說明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成因是食品生產經營者的“明知故犯”。由于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供應鏈上的主要利益相關者,也是食品供應鏈風險問題的主要責任主體,因而防控食品供應鏈風險就需要從食品生產經營者行為分析入手,查找形成食品供應鏈風險的各種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系,進而采取針對性措施。因而,從行為視角研究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微觀機理與防控機制也就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了。
本書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BGL062)“基于行為視角的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微觀機理與防控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本書以環境—行為—后果為邏輯主線,將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經濟學理論、政府規制理論、風險管理理論等融合應用于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微觀機理與防控機制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分別構建了基于高管和普通員工行為視角的理論研究框架,利用調查問卷數據和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于行為視角的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微觀機理的系統研究,而在此基礎上構建的防控機制為從根本上緩解食品供應鏈風險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典型案例分析進一步說明了這種防控機制的合理性。研究成果能夠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防控食品供應鏈風險實踐提供素材和借鑒,為政府有關部門制定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相關政策提供指導和依據。
本書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第一,通過文獻梳理闡述了本研究對相關研究的繼承和拓展,對食品供應鏈風險相關概念進行了辨析,界定了食品供應鏈風險行為的內涵——企業及其員工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為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而違規經營或操作,從而導致食品供應鏈安全風險的所有行為,包括企業風險行為和員工風險行為。對食品供應鏈管理、信息不對稱、行為科學、行為經濟學、政府規制和風險管理等展開理論分析,并融合理性行動理論、計劃行為理論、行為經濟學理論、社會學風險構建理論、行為科學理論和企業文化理論分析了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微觀機理,并構建了本研究的理論框架。
第二,為了客觀評價當前我國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現狀,從食品種類、企業規模以及可能原因三個方面,對2009—2013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食品安全事件的高發區在食品供應鏈加工環節,而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最多的食品是肉及肉制品。然后利用435份有效調查問卷的數據,對我國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現狀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結果顯示:80%以上企業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水平處于初級或發展完善階段,近半數企業的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水平僅為“一般”或“更差”,提高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水平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在眾多復雜的食品供應鏈風險影響因素中,最本質、最核心的是組織和個體的風險行為。最后利用435份有效調查問卷的數據,對我國企業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水平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企業規模等基本特征和員工素質是影響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水平的三大因素。提出企業應該加強內部質量安全風險管理制度建設,重視員工培訓和對食品供應鏈風險進行系統性識別和評估;政府應該加強對眾多小微民營食品企業的扶持,幫助其發展壯大,使其有能力、有動力主動實施有效的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
第三,分別從高管和普通員工行為視角實證分析了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微觀機理。前者研究發現:當前影響食品供應鏈企業風險行為和風險后果的主要因素是高管和普通員工的風險認知水平,供應鏈制度環境特征借由個人風險認知而作用于風險行為和風險后果。后者研究發現:示范性規范既直接影響普通員工的風險行為意向,也通過風險行為態度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風險行為意向。個體規范通過風險行為態度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風險行為意向。過去風險行為顯著正向影響風險行為意向。感知風險行為控制在個體規范、示范性規范對風險行為態度和風險行為意向,以及過去風險行為對風險行為意向的影響過程中發揮負向調節作用。
第四,為了借鑒他山之石,從行為角度梳理和總結了歐美等發達國家防控食品供應鏈風險的法律法規、組織體系、策略和手段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分析了我國當前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體系在宏觀和微觀層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基于行為視角構建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的重要性和特點,并構建了集主體行為規范機制、風險意識提升機制、食品安全文化建設機制、風險交流與苗頭排查機制、行為激勵與約束機制、風險行為追責機制、風險行為舉報獎勵機制于一體的基于行為視角的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
第五,為了進一步說明基于行為視角的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的科學性,以北京順鑫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鵬程食品分公司(簡稱“鵬程公司”)為典型案例,通過實地考察、文獻查閱、調查問卷以及員工訪談等形式,從規范化管理、嚴格的質量控制、流通網絡建設、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全員性的責任落實,以及企業文化的塑造等六個方面闡述了其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的做法,并從行為視角分六個方面總結了鵬程公司在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方面的成功經驗。
第六,從大力營造防控食品供應鏈風險行為的環境氛圍和構筑防控食品供應鏈風險行為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兩個層面,提出了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的政策建議。
本書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食品供應鏈安全風險是食品供應鏈風險最關鍵的風險因素,對食品供應鏈風險問題的研究都是圍繞食品供應鏈安全風險展開的。
第二,從行為視角來看,食品供應鏈風險是供應鏈企業及其員工風險行為的直接結果,是有限理性決策和風險行為意向的作用結果。
第三,食品供應鏈加工制造環節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發區,而引發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大因素是危害物、其他元素超標,食品添加劑超標及非法使用,以及人為造假。這些都與食品供應鏈企業及其員工的風險行為密切相關。
第四,高管(團隊)是企業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工作的關鍵。無論是從水平還是從效果來講,我國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工作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五,食品供應鏈企業風險行為是供應鏈風險環境和高管風險認知共同作用的產物,而高管風險認知深受供應鏈風險環境的影響,同時又是普通員工風險認知的重要參照系。因此,應重視高管個人認知因素對食品供應鏈風險的影響,加強高管隊伍建設;同時依靠制度壓力和個人聲譽機制,抑制高管的盈利沖動,使其形成較強的內在規范,并產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其領導力創建和維護好食品安全文化。政府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等則要通過不斷優化供應鏈風險管理環境,促使企業高管減少或規避風險行為。
第六,普通員工風險行為也是導致食品供應鏈風險的重要因素,改變或端正普通員工風險行為態度是改變或塑造其風險行為的關鍵。政府應肩負起提升全民食品安全素養的責任;企業要重視員工代際傳遞中老員工對新員工的言傳身教,發揮資深老員工的示范性榜樣作用;企業高管(團隊)則需要構筑食品安全的共同愿景,使員工、高管和企業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此外,還要加強風險管理等硬制度和食品安全文化軟制度建設。
第七,當前,我國宏觀層面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微觀層面的食品安全風險管理體系偏重于政策、技術和流程,而忽視人文和行為。未來趨勢是構建以食品科學、行為科學和企業文化為理論依據的行為導向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既關注食品安全流程,也關注流程中的每個人,以人為本,以創造良好持久的食品安全文化為最終目標。
第八,基于行為視角的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具有突出以人為本、強調行為科學、正視行為轉變、注重安全文化等特點,且集主體行為規范機制、風險意識提升機制、食品安全文化建設機制、風險交流與苗頭排查機制、行為激勵與約束機制、風險行為追責機制、風險行為舉報獎勵機制于一體。北京順鑫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鵬程食品分公司的基于行為層面的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的成功經驗,例證了基于行為視角的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的合理性。
本書的突出特色為:一是從行為視角切入,采用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探究了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的微觀機理與防控機制,為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二是融合了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經濟學理論、政府規制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等,跨學科研究了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微觀機理。三是利用一手調查問卷數據,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明晰了食品供應鏈企業和員工風險行為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并檢驗了這些關系模型。四是以行為激勵和約束為核心構建了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使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更具針對性。
本書的主要建樹表現為:一是基于調查問卷,對我國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現狀進行了詳細的統計分析,為政府和行業監管,以及企業管理決策提供了依據,為學術界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素材和參考;二是從高管和普通員工行為視角,運用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方法,探究了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的特定規律,是對現有相關研究成果的補充和豐富;三是構建了基于行為視角的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通過典型案例進一步說明了防控機制的合理性。四是為企業提高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路徑,為國家制定防控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書的學術價值表現為:以行為視角為切入點,抓住了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與風險防控的核心要素,為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對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微觀機理與防控機制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使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建立在理論可靠、實踐可行的基礎之上,并為進一步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而本書的應用價值為:研究成果有助于食品供應鏈企業及其員工正確認識我國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現狀,科學識別和對待風險行為影響因素,有助于企業更好地防控食品供應鏈風險,可以為食品企業、相關行政部門加強食品供應鏈風險預警、追溯、監測等提供可供借鑒的思路。
本研究項目負責人為北京物資學院劉永勝教授。項目組其他成員包括:北京物資學院陳娟副教授、肖為群副教授、金海水教授、王可山教授、魏國辰教授、趙琨副教授、王丹副教授、張清楠研究生。本書是項目組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全體成員集體智慧的結晶。
本書的撰寫分工如下:劉永勝撰寫前言、第1章,劉永勝、陳娟撰寫第2、5章,陳娟、張清楠撰寫第3章,陳娟、肖為群撰寫第4章,劉永勝、肖為群撰寫第6章,劉永勝、金海水撰寫第7、8章。王可山、魏國辰、趙琨、王丹進行了調查問卷的設計、調查、收集、整理與分析等。
本書的出版得益于北京物資學院郝玉柱教授的熱心幫助,得到了中國經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們參閱了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對于這些我們都盡可能在書后的參考文獻中予以列出,但“百密難免一疏”,仍可能有個別文獻資料甚至引用的文獻沒有列在參考文獻中,對此情況我們表示由衷的歉意,并希望獲得作者的諒解。
雖然我們在項目研究和本書撰寫過程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由于能力和水平有限,書中尚有許多值得商榷、完善之處,懇請各位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項目組
2018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