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農民集體成員權行使機制研究
- 陳揚眾
- 1632字
- 2020-04-10 11:38:26
2.1.3 人民公社時期(1958—1977年)
1958年5月,中共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各條戰線迅速掀起“大躍進”高潮。(13)1958年9月,《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試行簡章》公開發表,全國各地的人民公社基本上都是按這個章程建立起來的。但快速發展的人民公社中又出現了“一大二公”“一平二調”等問題,引起農民群眾的不滿。經過中央對建立人民公社進行了1958—1959年和1960—1962年的兩次調整之后,“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制在1962年的《農村60條》(修正草案)等一系列文件中得以穩定下來,在土地產權、收入分配等方面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制度體系。(14)人民公社的土地制度與產權安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制
第一,生產隊的基本所有制。《農村60條》(修正草案)明確生產隊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單位,對自己范圍內的土地等生產資料擁有獨立的決策權,對以下生產資料或者財產擁有完整的所有權:一是土地、山林等自然資源。《農村60條》明確了生產隊對其土地的所有權,確立了農村土地所有權以隊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制,為了消除對長期以來這些制度安排處于不穩定狀態的顧慮,《農村60條》(修正草案)專門提出這些所有生產資料所有權的歸屬穩定下來以后,長期不變。二是大牲畜、農具等生產資料。生產隊對這些生產資料具有完整的支配權,公社生產大隊都不得抽調。三是勞動力的支配權。公社或者生產大隊不得擅自調用生產隊的勞動力,公社管理委員會在組織生產隊之間的生產協作時,也應遵循自愿互利原則。四是生產經營管理和收益。即使公社有權對生產隊生產計劃提出建議或者進行相應調整,以及推廣增產措施和先進經驗時,也不得采取強制的辦法。
第二,生產大隊保留部分大中型農業機具、運輸工具和少部分山林和企業。生產大隊是人民公社的派出機關(又叫管理區),主要職責是協調和督促生產隊的生產經營活動,也有極少數生產大隊仍然作為基本核算單位(但需以農民群眾同意為前提)。生產大隊不是必設組織,有的地區只設有人民公社和生產隊兩級。在“三級所有”的體制下,生產大隊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范圍極小,主要包括部分大中型農業機具、運輸工具和少部分不宜下放到生產隊的山林和企業。而且,生產大隊不得再隨意調用生產隊的土地、農具等生產資料以及勞動力。即使是組織各生產隊之間必要的協作時,也要堅持自愿互利和等價交換原則。
第三,人民公社保留極少部分生產資料,經濟職能大幅削弱。人民公社將土地、農具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都下放到生產大隊或生產隊。公社掌握的物力、人力資源已經大幅減少,僅保留極少部分不適宜下放到生產大隊或生產隊管理和使用的生產資料,如大中型農業機具和運輸工具、水利建設和其他農田基本建設設施等。公社還保留了部分山林,但也不直接經營,而是包給生產隊或者專業隊經營。此外,公社一般不再舉辦企業,其經濟職能進一步削弱。
(2)人民公社既是集體經濟組織,又是基層政權組織,實行政社合一
人民公社是在高級合作社基礎上聯合組成的集體經濟組織,也是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實行政社合一、民主集中。經過兩次調整之后,人民公社的職責發生了大幅改變,雖然削弱了其具體的經濟職能,但依然承擔著對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組織協調的合作經濟組織職能,同時又行使基層政權組織職能。《農村60條》(修正草案)指出,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組織,規模是一鄉一社。相應地,人民公社的組織原則由合作社的“民主管理”轉變為民主集中制。生產大隊作為人民公社的派出機構,沿用了政社合一的體制。
(3)分配制度上,“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但仍然存在平均主義
在分配權限安排上,經過兩次調整以后,生產隊對生產經營所得擁有自主決定權。在分配方式上,人民公社經過探索并調整以后,最終選擇繼續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依然保持高級合作社關于取消土地報酬的安排。對此,《農村60條》(修正草案)規定,生產隊執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雖然為了避免平均主義,生產隊采取了勞動定額和評工記分等辦法,但最終還是未能解決平均主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