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撈VS呷哺呷哺:餐飲企業經營模式的選擇與創新
- 龔其國
- 1219字
- 2020-04-07 10:36:32
呷哺呷哺:來去匆匆
“趕人”的呷哺呷哺
與之相反,呷哺呷哺則通過壓縮顧客在店時間來提高翻臺率。要縮短顧客在店時間并不是一句話、一個主觀意愿就能實現的事。在這方面呷哺呷哺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心理、身體感受等方面多管齊下。
心理:從裝修色彩、空間上給人以壓迫、局促之感,催促顧客快快食用完畢,離店。
身體感受:如果說舒適度的話,呷哺呷哺店內給顧客預留的用餐空間、餐桌、餐椅等都是剛剛好、剛剛夠坐。讓人身體局促在有限的空間內,讓人覺得不那么舒服。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促使顧客加快用餐進度,快速離店。
不管從哪方面來說,呷哺呷哺都算不上有一個優雅的就餐環境,至少在這樣的環境里,顧客不可能有品紅酒、吃大餐的閑情逸致。從這方面來說,呷哺呷哺是很成功的,它輕輕松松地就達到了“趕客”的目的。
呷哺呷哺:把時間的繩子縮短
如果我們把時間看成一根繩子,呷哺呷哺就是在“拼命”把繩子拉直,這樣顧客就餐時間的直線距離就變短了,從而達到壓縮顧客在店時間的目的。而要把時間的繩子拉直,就是要把顧客用餐時間的各個環節都盡可能拉直變短。
呷哺呷哺每人用餐時間=等位時間(短)+點菜時間(短)+上菜時間(短)+煮菜時間(短)+吃菜時間(短)+等待服務的時間(短)+服務時間(短)+買單時間(短)

圖2-3 呷哺呷哺平均用餐時間
應用木桶原理,我們把顧客用餐的每一個環節看成組成木桶的一塊木板,那么每一個環節都不能變成短板。所謂短板就是這個環節沒有努力壓縮顧客的時間,從而影響整個顧客在店時間。

控制顧客用餐時間變動
對于呷哺呷哺來說,把每個顧客的用餐時間拉直變短,可以提高翻臺率。這種做法還會產生另一個效果,就是每一個顧客的在店時間都相差不大。呷哺呷哺這么做的原因就是,用來檢驗對顧客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是否按照標準化執行。如果每一個顧客在每個環節經歷的時間都差不多,那么每個顧客的在店時間也就差不多。
[延伸閱讀]
顧客在店時間對餐飲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在店時間直接影響翻臺率以及收入水平。有趣的是海底撈和呷哺呷哺對待顧客在店時間的態度截然相反,正如圖2-2所示,海底撈想辦法讓顧客就餐的時間盡可能長一些,而呷哺呷哺則希望顧客在店時間盡可能短。

圖2-4 顧客用餐時間對比
其原因可以用下面的利特爾公式解釋:
在店顧客數×單人消費額=每天收入×每人在店時間
變換一下:
每天收入=在店顧客數×單人消費額÷每人在店時間
因此,顧客在店時間越短,飯店每天的收入就越高。如此說來,呷哺呷哺的做法就是正確的了。
每天收入(高)=在店顧客數×單人消費額÷每人在店時間(短)
那海底撈的做法豈不是很奇怪?其實并不奇怪,因為海底撈雖然讓顧客在店時間長了,但是由于顧客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也就是單人消費額更高,所以海底撈同樣可以保證較高的收益。
每天收入(高)=在店顧客數×單人消費額(高)÷每人在店時間(長)
顧客之所以愿意付更高的價格,是因為在這么長的時間里,顧客享受了海底撈的“變態”服務。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就無法體驗海底撈的“變態”服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