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2017)作者名: 張平 張連城 劉樹成本章字數: 3622字更新時間: 2020-04-07 10:37:23
四、經濟增長動力實證分析
不少學者探討了經濟增長的相關動力因素。產業結構(魏后凱,1997;沈坤榮、馬俊,2002;范劍勇、朱國林,2002),區域政策(賀燦飛、梁進社,2004),物資、資本、人力等要素投入水平(沈坤榮、馬俊,2002;王小魯、樊綱,2004;許召元、李善同,2006),市場化及城市化水平(沈坤榮、馬俊,2002;劉夏明等,2004;王小魯、樊綱,2004;許召元、李善同,2006),基礎設施水平(賀燦飛、梁進社,2004;許召元、李善同,2006),對外開放程度(沈坤榮、馬俊,2002),地區間固定效應(魏后凱,1997;許召元、李善同,2006;劉夏明等,2004)等。沈坤榮、馬俊(2002)研究了人力資本存量、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程度、產業結構、地區虛擬變量等對經濟增長因素趨同的影響。許召元、李善同(2006)認為地區間固定效應、平均受教育水平、基礎設施水平及城市化水平等是導致區域經濟增長分異的因素,而要素投入的邊際收益遞減及各地區間技術知識的較快擴散等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趨同的因素。
(一)經濟增長動力模型
人均GDP是經濟增長的比較合適的經濟指標。各省區市人均GDP增長率與影響因素的關系,用經濟增長理論的經典公式來表示(Sala-i-Martin,1995):

FACTORit是一組控制變量,即人均GDP的影響因素,使經濟體i處于穩定狀態。εit~N(0,σ2),PGDPit是第i個省區市在t時期的人均GDP,PGDPi0是人均GDP基期值。FACTORit是影響人均GDP趨同的因素,N是影響因素的數量。
影響區域趨同的因素有人均GDP的初始值、人力資本(HC)、全社會勞動生產率(LP)、資本產出率(GDPK)、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GDP2)、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GDP3)、城市化率(URB)、市場化程度(MARK)、醫療條件指數(HOSINDEX)、對外開放度(EXPIMP)、人均可支配收入(REV)、地方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EDU)、全要素生產率指數(TFP)、技術進步指數(TP)、技術效率指數(TEC)、規模效率指數(SEC)、純技術效率指數(PEC)、技術效率(TE)。另外還有投資相關系數(GDPI)、研發(RD,用專利授權量表示)、有效勞動力比例、地方財政科學事業費支出、地方財政衛生事業費支出等等。具體指標說明見附錄2。
本文還擬探討區域發展前景指數對區域趨同的影響,包括發展前景得分(PROS)、經濟增長(GROW)、增長可持續性(SUST)、政府效率(GOV)、人民生活(PEOP)幾個方面,數據來源于《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5—2016》。加入發展前景等相關指數是發展前景等指標包含由60個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結果,其結果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經濟各方面的發展情況。
表1 人均GDP回歸的結果

注:?表示在10%概率下顯著,??表示在5%概率下顯著,???表示在1%概率下顯著。
其中模型1是基本影響因素,模型2是除了基本經濟影響因素指標外,還加入了發展前景等相關指標。模型1的R為0.933,調整后的R為0.932,F為819.980。模型2的R為0.947,調整后的R為0.946,F為857.645。加了發展前景相關指標后,解釋力度有所提高。
對人均GDP條件趨同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果是人力資本、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市場化程度、醫療條件指數、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占財政支出比重、規模效率對人均GDP的趨同具有正向作用,只有對外開放程度對人均GDP的趨同具有異化作用。對外開放度的提升,促進了對外交流,在FDI和OFDI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對國內人均GDP起著異化的作用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產品輸入和產品輸出的不對等。對外輸出的僅僅是資源、中間產品或低附加值的制造業產品輸出,而輸入的是高附加值的產品的時候,國內外交流形成一種失衡,無形中導致經濟利益受損;另一方面可能是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巨大反差造成的。
當考慮發展前景相關因素時,以上因素除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占財政支出比重不顯著外其他因素發揮相似的作用,而發展前景、經濟增長、增長可持續性、人民生活等幾項指標均同時對人均GDP的趨同有正向作用,只有政府效率一項對人均GDP具有異化作用,其原因也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效率的提升本身對經濟增長質量是有益的,但可能政府支出或者轉移支付方面不是特別精準,導致某些地區要素扭曲,最終影響到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東部和中西部的政府效率方面的較大差距。
(二)具體影響因素分析
1. 影響因素趨勢向上導致的區域分化
從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走勢可以看出:(1)符合傳統的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增長因素有:人力資本、城市化率、市場化程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發展前景、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2)東部地區遠遠大于中、西部地區的有:對外開放程度、政府效率和地方財政科學事業費支出,區域的巨大差別印證了上面分析的對外開放程度、政府效率對人均GDP的異化的原因之一;(3)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的增長因素有:地方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增長可持續性;(4)西部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的增長因素有:地方財政衛生事業費支出;(5)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的增長因素有:醫療條件指數。醫療條件指數的區域差距與一般人的觀感不太一樣,可能主要是從萬人床位數和萬人醫療機構數來衡量,只是數量上的指標,沒有考慮醫療機構上的質量,比方三甲醫院的數量。下一步研究應該將醫療條件指數引入醫療質量指標。見表2。
表2 主要增長因素區域差距程度

2. 影響因素下行導致的區域分化
一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下降。
2010年以來中國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在持續下降。2010—2016年中國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了8.85%,比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高峰期間下降,預計“十三五”期間會很快下降到6.9%,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第二產業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比較快,其增長速度為7.4%,而第三產業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則只有5%左右。隨著中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的提高,中國的相當多的資源轉向第三產業,中國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不是提高而是下降,因此加速提升第三產業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是減緩整體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下降的重要方面。當然大幅度提升制造業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更具有積極意義,否則勞動生產要素向第三產業轉移,而制造業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升速度慢,必然導致中國整體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下降。
二是規模效率的下降,進而TFP增長貢獻也在持續下降。
本文分析的結果是規模效率對人均GDP具有趨同效應。利用中國近300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數據分析了其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及相關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并按分區域分析全要素生產率及要素增長及波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全國、東、中和西部地區城市TFP增長均呈下降趨勢,規模效率的下降強化了TFP增長的下降。

圖10 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率
三是資本產出率下降。
2007年以來,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資本產出率逐年下降,見圖11。全國、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GDP增長率與固定資本存量增長率具有很強的正相關性,但東部地區GDP增長率與固定資本存量成極弱的負相關性。提高固定資本存量對中部和西部地區具有正的外部效應,同時要提高資本產出率。

圖11 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資本產出率
四是要素投入的規模收益呈下降趨勢。
通過傳統的增長方式,要素投入的規模收益下降,不能推動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深化,即首先是資本深化。沒有技術進步,資本回報率快速下降,資本投入也會下降,資本存量難以提升,資本難以深化。二是人力資本深化。沒有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力資本難以得到高回報,人力資本的深化也難以完成。從我們的計算可以看到要素外延式投入增長速度下降,而且收益都在減速,原因就是規模收益遞減。傳統的勞動投入要素增長變負,資本投入增長都在下降。所以傳統上的規模,通過規模來取得增長的要素驅動都在下降,所以規模收益處于遞減的狀態,經濟減速也是必然。而傳統增長方式也是區域分化加劇的重要原因,區域分化導致國內區域不均衡程度的加深。
五是產業結構服務化是結構性減速的主要原因,也是區域分化加劇的主要原因之一。
產業結構服務化升級是經濟結構性減速的主要原因,也是東部、西部和中部地區區域分化加劇的主要原因之一。經濟結構服務化,服務業占GDP比重上升是必然趨勢。2011年以來,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下降(見圖12),同時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上升(見圖13)。服務業占GDP比重的上升又導致服務業勞動生產率以至于整體經濟勞動生產率增長的下降,即第三產業相對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比重下降。從圖12和圖13可以看到,從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來看,東部地區大于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又大于中部地區,而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則是中部地區大于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大于東部地區。由此導致東部、西部地區的第三產業相對于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比重下降快于中部地區,這可能是本文第二部分中人均GDP的泰爾指數的東部、西部與中部地區的區域分化加劇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發展勞動生產率較高的服務業也即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才能解決東部、西部和中部地區的區域分化加劇的問題,進而有效遏制和減緩經濟減速的速度。

圖12 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

圖13 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